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厚重的历史 智慧的叙述——读李亚长篇小说《流芳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木弓 参加讨论

    李亚长篇小说《流芳记》讲述了中国一个医生家族的命运故事——伟大的民族独立解放战争的历史怎样改变一个家族怎样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故事。那些性格个性完全不同有血有肉的家族人物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历史力量面前做出了各自的选择,形成了一个家族的共同命运而创造了能够使这个家族流芳百世的故事。这个家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是被解体了,也许再也找不到了,但它却融入了我们民族历史血脉之中,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最值得骄傲的精神魂魄。
    小说主题显然是非常厚重的。一个有志向与世界对话沟通的民族的文学肯定离不开思考自己民族的精神文化和传统历史。这样的思考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形成一个文学时代的创作走向,我们现在就处于这个走向之中。当然,怎样正确思考历史取决于作家的历史观。特别是在思考近现代以来的革命历史的时候,历史的选择尤其重要。现在比较流行时尚也比较方便的历史观是以“人性”论作为思考的基础,用人性的善恶关系以及构成的冲突关系来把握历史。这种历史观曾一度被认为不够进步,还是唯物史观更有正确准确的认识把握力。可是,当前的思想潮流却重新让它深入创作思想中。好在《流芳记》比较清醒地看到流行历史观的问题而坚持了唯物史观的态度,知道把人物放到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承认伟大的历史力量对人的命运的改变和塑造,承认民族和人民的伟大抗争对创造历史的动力作用。在这样的历史观支持下,主人公“父亲”的命运悲剧才具有厚重深刻的内涵,由此塑造的形象才达到人性道德的高度。在当前那么多同类题材的小说中,《流芳记》正确地把握了历史的关系,是这部作品“高人一等”之所在。不追求流行时尚,也不走方便的捷径,以自己独立而有难度的思考表现历史生活是这部作品的新颖之处。这样的小说作品并不多见,却传递着中国当代小说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思想精神进步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家族以及相关的人物塑造正得益于小说主题的厚重。可以说,主人公中原神医“父亲”的形象塑造得最为成功。这个个性有些孤僻但意志坚定,从容笃定洞察时代现实的中国医生身上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品格,也有着中国智者的远见,更有一种中国智慧的力量。也许,小说有意突出人物性格的这种民族文化含量,却正确地树立起人物性格内涵中的核心价值。我一向主张人物性格塑造要讲究民族核心价值体现的,这是艺术真实的基础。但当代那些所谓很真实很人性的小说却在过度表现人性冲突中迷失了核心价值的支持。而《流芳记》却让主人公支撑起小说主题核心道德的支架,让这位不主张战争的神医在大是大非面前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服从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亲自去侦察姜家大院,摸透日军的部署情况。这一笔大大提升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使小说“流芳”的意图得以实现。其他家族人物当然各有千秋。大哥、二哥、哑巴三哥、袁司令、九灯和尚、小巴利奥、葛九章、熊梦之以及日军大队长迁原盛都是一些非常生动的人物,小说用许多闲笔写了他们各自的生活以及个性特征,但都有一种思想之魂来统领着,所以散而不乱,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与时代的风貌。
    其实,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部小说的叙述是非常讲究的。甚至与其说,小说的人物是塑造出来的,不如说是叙述出来的。在当今,家族小说的历史时间不断被任意拉长的风气里,《流芳记》却懂得用独特的叙述在共时态中完成历时态的时间进程,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体现出智慧的小说艺术。我们说由于叙述的成功,小说才把真实的历史转化为被叙述的历史。在这个结点上,《流芳记》与当代意识的小说有了某种联系。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传统主题的小说正在拓展进步。
    第一人称叙述通常被作为现代派小说的基本特征。的确,第一人称有限的视角会使叙述摆脱全知全能的上帝式功能,引进个人化的叙述者,从而造成叙事形态的丰富多彩。这种调整一直被认为小说艺术的创新。不过,我们的小说在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历史特别是革命史的时候,由于个人化作用被过度放大,所以叙述者总会过当注意那些碎片式的细节,偶然性的原因,过当夸大这些因素对历史进程和个人命运的作用,从而忘却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可以说,第一人称叙述历史的成功率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高。可是,我们发现,同样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流芳记》却是一种意外——我们对第一人称那种担心变得没有必要了。我们肯定会注意到,叙述者是有个性的,他对历史有一种稳健而智慧的认识,虽然是有限度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叙述幽灵,带有全能视角,能进出自如,调度从容。这种叙述者关系很有意思,既能任意调度情节,使其产生个人特色,又不破坏人物塑造的逻辑,保持了理性的完整。可以说,这种叙述者关系处理得相当智慧机敏,在当代小说叙事中并不多见。其实,采取什么样的叙事策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故事讲好,把小说写好。我以为,《流芳记》达到了这个目标。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24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3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