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赤子情怀锦绣肠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树增 参加讨论

    马上弯弓横戈,囊中锦绣文章,此乃大境界。
    李栋恒将军戎马征尘,诗书俱佳,颇得人生入境之味。
    将军诗词多写军旅生涯之情怀,颇具唐宋以来边塞诗之骨韵。“星闪刺刀寒,独步回还”(《浪淘沙》,1970年), “安危忽觉压双肩,真正人生由此始”,将军携笔从戎的第一天,也是文思泉涌的开始,而起始便有纵览“万水千山”之大气象。将军的诗作,可谓数十年军旅人生中岁岁有感,处处入诗,似信手拈来,却为情深所致,诗情与豪情有不吐不快之感。
    行军可入诗。“低低传口令,轻步过村庄。野犬无严纪,高声扰梦乡。”(《五绝十二首》之一,1970年-1976年);“冰教棉变甲,寒使水壶砣。星野喉咙哑,仍留一路歌。”(《五绝十二首》之七,1970年-1976年);“雪野凝圆月,高林隐远山。亲人可入梦,遥祝不思还。”(《五绝十二首》之六,1970年-1976年)。此一词句,平仄对仗严谨,意象辽阔高远,诗情深邃浓郁。雪野、高林、圆月、远山,四种意象连续重叠,被“凝”和“隐”动态连接,画意寂寥幽深;接着,将军的笔锋陡转至亲人之梦与军人自勉,温情弥漫,令边关冷月与男儿热血浑然相映。又一题为《忆秦娥·急行军》(1988年),诗作的长短句似随行军车轮颠簸起伏而错落铺排,抛夕阳,掀星幂,滚滚征尘中,“安危倚仗军人脊,风云咤叱擎天立,擎天立,无前一往,势如雷激”,词句所传达出的英武之气、雄浑之象,令人感奋。更有《唐多令·雪夜奔袭》(1974年),可谓将军行军词中的代表作:“风势助银龙,周天布阵重。夜沉沉、步履匆匆。冻透皮衣成铁甲,眉睫白,鼻霜浓。军号咽寒风,红旗引剑锋。正挥师、百里争雄。三九练兵奔袭急,为来日,建奇功。”诗作选韵于浓重的上平声“东冬”,声势风疾雪猛,音韵坚硬如铁。自古军旅注定与苦寒相伴,于是将军诗作中便有“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这样的凛然之句。不知将军当年帐中是否面对水砚凝结?但皮衣成铁甲,眼鼻皆霜白,想必也是滴水成冰。然而,军旅豪气何在?“百里正争雄”!男儿为谁苦?“来日建奇功”!全词无一不寒,然而内在流淌的情愫与志向却无处不热。冰封千丈,壮志如火,雄师雄心,不可阻挡。
    野餐可入诗。“浅草疏林日脚斜,熏鸡大酱蒜黄瓜,举杯相祝笑天涯。你道西攻方略好,他称北突计谋佳。摊图摩比兴无赊。”(《浣溪沙·行军途中野餐》,1974年)。真乃一幅男儿爽朗壮士纵情图。自古“白话”入词有险,过甚流俗,恰者为上,自单句上读,“熏鸡大酱”后“蒜黄瓜”三字仄韵轻快,恰是“兴无赊”的细节托衬;从整体上读,若无“笑天涯”三字的字字珠玑,词骨怎立?
    难得的是,军旅生涯中无数次的指挥演练,披挂临阵,胜败瞬间,每每吟唱记述,既是将军戎马生涯之难忘,也为当代军旅诗词中的珍品,因为这种题材被大多诗者词者视为写作畏途,然李栋恒将军做到了于难入诗境处求笔下生花。《江城子·率部举行实兵检验性师进攻演习》(1983年)重在“急”:“抢占前方高要地”,“军情电令发频频”,“饥肠辘辘双眼如醺”是急之所致;《七律·率机械化集团军演习》(1995年)重在“势”:“又是苍鹰眼疾时,天公偏爱铁军驰”,“大风忧曲何须唱,我自高歌砥柱师。”而一曲《寒冬大风沙中部队演习》(1994年)情势最为饱满,辟头便“君不见,百里黄龙脱羁欄,疾驰狂突恣谑欢。忽如十日皆箭落,夜色乍降天昏玄”——大河奔泻,山峦怒耸,军情逼近。接着,作者连续写实,工事造筑、诡秘侦查、炮火猛烈、铁甲横突和将士出击,节奏又如战鼓催发。最后,作者的笔触再次回落于江山之上:“祖国有我雄师在,不教恶魔玷江山。”首尾句式承唐人,首承李白《将进酒》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尾承王昌龄《出塞》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有承接,志却各有择向。李白抒发的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无奈,王昌龄感叹的是在“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往事中曾经存在的英雄气概无人接续的悲凉,而李栋恒将军抒发的是当代军人的豪迈和胸怀,其言其志极具当代风骨。
    “诗言志”确是真谛。李栋恒将军的诗词壮怀激烈,饱含英雄情结。将军偏爱两位古人:岳飞和辛弃疾。两位古人的文思高妙,常令将军爱不释手,而重要的是将军常常禁不住感佩英雄生的勇气和死的骨气。《七律·岳少保书武侯出师二表》(1973年):“笔走龙蛇抑郁倾,惺惺相惜字含情。三分未改哀先死,半壁安收叹苟生。名相终难扶昧主,大忠恨不敌奸佞。珠文宝墨交辉映,摹读常教热泪盈。”将军摹读的是英雄苦难人生顿挫,热泪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千古无奈而迸出。更有《瑶台聚八仙·谒杭州西湖畔岳飞墓》(1977年)一首,为极其动情之作,上半阕以“武穆冤魂,飞重九,讨要玉帝公平”的情境起势,诗意的想象从人间之上九天,可谓气势瑰丽;两位和岳飞有同样人生境遇的春秋古人接待了岳飞的魂灵,舞剑畅饮后便是“问英雄:吾曹史训,何不心铭”的怒和怨。下半阕尽管延续着酒宴对话,但无疑是从诗人视角出发的沉重评说。“河山元元为重,故此赢得了,万世英名”是诗人的英雄观,随后便是对历史的诘问和自我的领悟:“国事谋长,人事却昧阴晴。功臣多死舌剑,切莫以心忠代眼明。”最后则是人生之精神一振:“眉休蹙,待汗青卷展,自有公评。”——八字句“切莫以心忠代眼明”确为文眼,字字血泪,刻骨铭心,而英雄自有英雄的胸襟,汗青终有舒卷之时,磨难时刻蚕眉不蹙,才是世间英杰。将军对辛弃疾的仰慕有别对岳飞的感念,终因稼轩是旷古词家,因此将军对他的感怀中多了些文化参照。在《沁园春·读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爱国诗词有感》(1980年)中,作者将几位经典古人聚集在一起,都说他们“一片痴忠,千载坚贞,万世热肠”,但“切莫说、空谈佯楚狂”,终究“诗心直,是民声史鉴”,因此必须“慎勿轻量”,将军“文以载道”的承担意识坚定不移。而《望海潮·辛弃疾词中咏陶渊明或以其自况篇章甚多,读之有感》(1999年),则是将辛弃疾与陶渊明这一文一武一刚一柔的两人置放在一起,情趣相互印证,志向相互比对,不但是将军的神来之笔,而且是将军与两位古人袒露心曲的“三人行”:“家国忧愁,胸襟块垒,长吟靖节浇平。同步拍肩行。酒罄豆苗少,仍有高情”。诗人持节清高,富淫不屈,词句中传承着千古不朽的英雄豪情。同时,这种豪情对后人的精神滋养也令诗人感叹和珍惜:“千载襟期,百篇珠玉,膏腴寒士精英。”如果没有英雄们的精神光芒的照耀,我们这些后辈的精神将会因匮乏而苍白,“史若无元亮,多少愁萦”!
    英雄的岁月也是平常。重在平常岁月里的自勉励志,这是李栋恒将军缅怀英雄的体味。中秋叹月,少了些“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黯伤,多了许情绪的明快和精神的硬朗。以“忽解婵娟意,休将岁月违”(《五绝·中秋观月》,1970年)自励的自觉难能可贵,而“望晦阴晴,都有无穷悦”(《醉花阴·中秋赏月》,1988年)中的体味平常岁月的愉悦,更不是常人所能得。诚然,人生苦短,得真味者可益志:“既历千帆雨,何愁万里程。最堪羡慕者,逆水伏沧瀛。”(《五律·随感》,1972年);人生苦旅,有志者事竟成:“雏鹰一旦冲天起,常忆深情苦带飞。”(《七绝·带飞》,1979年),“万盏明灯攻读夜,千帆骤雨远征船”(《七律·三十有感》,1973年)。
    将军诗词中写当代现实中的人物并不多,惟一的篇幅给了一位“虎团长”,显然,将军认为现实中的模范人物,其精神气概不亚于古代豪杰:“言似雷鸣,掷地成坑。性如钢、虎将铮铮。笑谈擒寇,救险扶倾。正风声紧,枪声急,杀声腾”。爱英雄心切,将军甚至爱上了写英雄的文章,不但认为文章情真意切,大气纵横,而且“甚情儿真,词儿切,事儿精”(《行香子·读〈虎团长〉一文》,1990年)——词尾突来的元曲味道,令人惊讶之余不禁击节。这元曲的味道,流露出作者的率真性情。由此,我们在将军充盈着铁马冰河般的英雄气概的诗篇中,还能感受到柔肠百结的儿女情长。作者军旅生涯使他踏遍祖国河山,因此我们可以在他的词句中,饱览广袤国土之锦绣:“绿野承红日,明河绕碧林。心随车笛骋,意逐啭莺吟”(《五律·暮登盘龙山》,1974年);“三城图画添春色,九派弦歌奏好音”(《七律·女儿诞生,登蛇山观长江》,1976年);“新芽勃发翠争攒,到处生机可见”(《西江月·夜雨后》,1988年);“峰雄峦秀,径盘溪转,穿云直上重霄”(《望海潮·峨眉山》,1997年);将军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前,诗情万丈,领略到的是人民力量的伟大:“遮日晴空雨,千丈彩虹飞。叹神力,真奇景,壮声威”,“万众心声哮吼,险阻化烟灰。葆此精神在,古国永朝晖”(《水调歌头·黄河壶口》,1996年)。将军爱自然造化,对春天的气息格外敏感:“觅食鸡先知草绿,撒欢犬吠报蕾生”,“层林雪尽钟声远,出岫云舒岚气清”(《七律·春》,1985年)。将军有咏花诗三章,以咏花借以咏志:桃花虽“一绽桃花万里霞”,但“争奈诗文多贬谪,只因妖蕊太浮华”;荞麦花虽“不夺春光不自哀”,但“独有斯民心倍寄,饥年奉食度荒灾”;最为奇特的是将军心中的昙花,一反“昙花一现”世俗贬抑:“苟能浓彩馨人世,拼尽精神献一芳。”(《七绝·咏花三章》,1980年)——好一个荡气回肠的“拼尽精神”!“拼尽精神”的源头,是由爱江山延续到爱人民。将军的一首《阮郎归·山村人家》(1974年),为绝妙好词:“淡云霜叶透鸡啼,房前喧小溪。葫芦瓜果挂疏篱,炊烟缓缓移。稠柿熟,压枝低。群童摘食嬉。老翁喝嘱慎高危,殷勤犬跃随”。作为军人,百姓的田园便是心灵归宿,篱笆闹童,翁叟泥屋,炊烟缭绕,静谧祥和,这梦境萦绕在共和国军人心头,足以让他们历尽甘苦在所不惜,时刻准备“拼尽精神献一芳”,以回报江山秀美,人民养育,故土多情。
    “高贤才具经纶手,赤子情怀锦绣肠”(《七律·读东坡、稼轩词有感》,2001年)。怀有对人生敬畏之心的人,尽善尽美是遥望不已的理想彼岸,“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人生快意,山知水知,春华秋实,扪心自问,自有一番感悟,自有一番自在。读李栋恒将军的诗词,感受剑气箫心,不禁仰慕将军的赤子衷肠。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09日
    
    原载:《文艺报》2010年06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