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不仅有社会现代性,而且有反思现代性,包括艺术、宗教、哲学等层面对现代性的反思。正是反思现代性才成为文学对现代性反应的基本形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 苏联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思潮是创作方法的应用和历史表现。在这种观念下,文学史就成为某种创作方法交替使用的结果,诸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替历史。而且,由于创作方法是"反映现实的方法",因此有科学的(现实主义)和不科学的(反现实主义)、进步的与反动的(如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之分,文学的历史就成为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斗争历史。对文学思潮的这种理解至今还有相当的影响,成为研究文学史的障碍。为此,必须首先破除"创作方法"概念,恢复文学思潮的原本内涵。 "创作方法"论 不能揭示文学的历史趋势和规律 苏联"拉普"派最早提出了"创作方法"概念。"拉普"派从哲学方法论演绎文学方法论,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他们认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差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甚至荒谬地提出了文学"打倒席勒"的口号。"拉普"派对哲学方法论的生硬搬用,对文学规律的粗暴践踏,导致它的垮台,"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也随之遭到批判和抛弃。但是,由于苏联的国家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统一的创作原则,于是,"创作方法"概念就保留下来,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结合,从而得到新的解释。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从此,"创作方法"概念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必须遵循的原则,进入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国的文学理论体系基本上移自苏联,"创作方法"概念也随之引进。 "创作方法"论使文学思潮失去了历史规定性,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写作模式和不断重复的风格学概念,并且导致对历史上产生的多种文学思潮抹杀和否定。对现代文学思潮来说,"创作方法"论不具备解释的能力,更不能揭示文学的历史趋势和规律。 文学思潮是现代性的产物 考察并摈弃了"创作方法"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扫除障碍,重新揭示文学思潮的内涵了。诸如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运动,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特定的文学思潮。它们不是某种固定的创作方法的产物,因此也不是不断重复的文学现象,而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而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的根据就是现代性。文学思潮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现代性的产物,是文学对现代性的一种特定反应。现代性是使现代社会成为可能的力量,其核心是启蒙理性,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首先,文学独立是形成文学思潮的第一个条件,而现代性使文学独立成为可能。在现代性产生之前的古代社会,文学还没有获得独立,它还处于宗教(西方)或礼教(中国)的桎梏之下,文学的自觉还没有形成,因此也没有可能形成文学思潮。现代性发生之后,宗教或礼教统治瓦解,文学获得独立,于是才可能产生文学思潮。 其次,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剧烈变革是文学思潮发生的第二个条件,而现代性使这种变革成为可能。现代性发生之前的传统社会,虽然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学主张和文学风格,甚至产生了某些文学流派,但是,却没有产生对社会变革的自觉意识,也没有形成反传统的审美理想,因而也没有产生自觉的文学思潮。而现代性产生以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剧烈转变,迫使文学对现代性作出明确的反应,于是就形成了特定的文学思潮。 此外,现代性还为文学思潮提供了社会物质条件,如现代传播手段和公共领域的形成等。 反思现代性 使文学形成了不同的思潮 现代性不仅有社会现代性,而且有反思现代性,包括艺术、宗教、哲学等层面对现代性的反思。它们对现代性的负面性展开批判,从而保存人的自由性。正是反思现代性才成为文学对现代性反应的基本形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 欧洲最早发生的文学思潮是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面临的历史任务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而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政治载体。传统国家是朝代国家,其合法性在于神意,君主不是以民族代表的身份而是以神的名义进行统治。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在于民意,国家以民族利益代表的身份进行统治,这是理性精神在政治领域的实现。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必须动员一切政治的、文化的力量。特别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阶段--"绝对主义国家"时期,更需要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的支持,以造就民族国家这个"想象的共同体"。因此,新古典主义高扬理性,强调国家意识形态;讲求规范,把文学形式理性化。 启蒙主义是争取现代性时代的文学思潮,启蒙理性成为其主导思想。启蒙理性以个体的人为本位,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启蒙主义确立的理性和主体性原则,成为现代性的核心。启蒙主义文学坚持理性,主要是人文理性。它反抗封建主义和宗教蒙昧,宣传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相信人的崇高和伟大,体现着理性主义的乐观精神。 浪漫主义是现代性开始确立时代的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反抗。19世纪上半叶,近代工业已经显著发展起来,城市文明逐步取代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是历史的进步,但却使人类付出了代价,城市束缚了人的自由,科学排斥了人的灵性,世俗精神取代了高贵的气质和信仰。文学作为超越现实的"自由的精神生产"开始反抗早期现代性的压迫。它讴歌田园生活,回归自然,甚至缅怀中世纪,反抗城市文明;以想象、激情甚至神秘主义和病态的颓废情绪来对抗理性的现实;以理想和诗意来对抗世俗的生活。欧洲中世纪的希伯来文化传统和贵族精神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资源。正如浪漫主义思想家马丁·亨克尔对浪漫主义的说明:"浪漫派那一代人实在无法忍受不断加剧的整个世界对神的亵渎,无法忍受越来越多的机械式的说明,无法忍受生活的诗的丧失……所以,我们可以把浪漫主义概括为'现代性'(modernity)的第一次自我批判。"现实主义是现代性获得迅速发展时代的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第二次反抗。欧洲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现代性已经迅速发展,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其黑暗面也日益显露,启蒙时期的人道主义理想落空。于是,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为武器、以写实为手段来揭露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灾难和人性的堕落,从而成为继浪漫主义之后又一次对现代性的批判。 现代主义是现代性走向成熟时代的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彻底抗议、对理性的全面反叛。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到成熟阶段,现代性的黑暗面突出显现,社会生活已经全面异化。启蒙以来建立的理性神话破产,非理性思潮蔓延。文学也开始全面反叛现代性和理性,抗议人的异化。存在主义哲学成为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揭穿理性的虚伪,揭露世界的异己性、非人性,揭示生存的荒诞和无意义。现代主义关注个体精神世界,展示人的心理体验,表现现代人的孤独、苦恼和绝望。 从现代性角度重新界定文学思潮,可以根本上扭转苏联文学史观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不合理阐释,从而为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它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譬如,"五四"文学以及新时期文学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主义?它们是反思现代性还是争取现代性的文学思潮?还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以及其变体"两结合"是现实主义的最高形式还是革命古典主义?它们是反思现代性还是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思潮?等等。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7-13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1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