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黑龙江文化研究者,每每在一些学术场合中感到伤感,来自中原省份的学者,谈及本省历史文化时,往往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而闻听黑龙江省历史时表情漠然。此时真为黑土地上叱咤风云的英雄好汉感到不平,千百年来纵横驰骋,怎么就那么大意,不把自己的故事白纸黑字的记载下来呢! 实实在在、痛痛快快地做了,史书中却难寻踪迹,这就是黑龙江的历史,这就是黑龙江的文化。其实这种局面形成的根源怨不得古代黑龙江人,而是以中原汉族为中心的封建民族史观里,正史始终对被称作“异族”的黑龙江流域北方民族所记甚少,“语焉不详”,从而使同为中华文明源头的黑龙江流域文明被长期淹没,直至近代忽略文化传承的风气沿袭仍旧。“文风不甚”是人们对黑龙江乃至东北的普遍的印象。 所幸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史学、文学、考古学、民族学等相关领域学者,共同聚焦黑龙江的历史文化研究。一大批有关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成果相继面世。特别是张碧波担纲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李兴盛主持的《黑水丛书》乃为黑龙江文化建设中的扛鼎之作,带动了黑龙江历史文化研究的全面开展。在文学研究方面,2002年彭放主持完成的四卷本《黑龙江文学通史》被称为中国地域文学通史的开山之作,使黑龙江地域文学史编撰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也是在2002年,冯毓云与罗振亚联袂主编的《龙江特色作家研究丛书》以黑龙江代表性作家为视角,通过深入的个案剖析,从价值论的角度给定了龙江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体系中的价值定位。 前不久,冯毓云、罗振亚率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50余位师生,历时5年完成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又得面世,拜读之后感到此套丛书堪称集龙江当代文学之大成,其作品收集之广,遴选之精令人钦佩,在黑龙江文化建设上它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丛书第一次展现了龙江当代文学的整体风貌,而黑龙江当代文学的起点,较为特殊,因为新中国的曙光是最先在黑龙江照亮的,新中国文学的序幕也是最早在黑龙江拉开的,从这一点来说,《龙江当代文学大系》的编纂具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纵览60余年的龙江当代文学,无论从题材、文学样式上看都是极为丰富而多样的,但有一点颇为评论家们所注意,那就是黑龙江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它不是背景和点缀,而是深深地嵌入到了龙江文学的肌理,凭添了龙江文学的阳刚之美。 龙江当代文学地域特色的形成,是源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大自然对人的性格塑造鲜明,黑龙江人粗犷、豪放、刚毅、果断的性格乃“天赋”使然。从时间维度来看,黑龙江开发的历史较晚,原住民族的本土文化处于弱势,而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中原移民文化占据了龙江文化的主导地位,同时又杂糅了欧陆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的版图上,龙江文化处于边缘状态,然现代文化人类学理论认为,越是边缘的越具有魅力与活力。 龙江文学地域特色首先体现在作家与大自然的亲和关系上,《林海雪原》(曲波)、《雁飞塞北》(林予)、《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这些作品所着意揭示的就是作品所发生的地域,茫茫林海,皑皑白雪,架构了龙江文学的雄性脊背,如梁晓声的代表作《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堪称地域文化与人物性格结合最为成功的作品。作品将知青们身处的“北大荒”描写得苍凉、诡秘,充满神奇,作品的主人公“摩尔人”刚毅、正直、孤独,两者的结合如同一幅色彩谐调的油画,生发出经典性作品所独具的文学品格。 其次,地域文化对于龙江作家而言,已内化为一种精神,深入骨髓,制约其情感与品格,左右其气度与胸襟,使龙江文学在林海、冰雪、黑土地等地域符号之外,更独具一种精神内涵。如阿成的哈尔滨都市小说,抛开其外在的地域元素,只就作品经常出现的第一人称“我”的独特视角,就清晰显现北方色彩。内在精神使龙江文学在粗犷、豪放之外亦不乏温婉,从而构成了龙江文学的多样性。也就是说阳刚之美从审美范畴上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龙江女性诗人的许多作品就很鲜明地反映了这一点。如前不久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女诗人李琦。她的诗“看似简单、朴实,但有着杰出诗人的稳重、凝练,以及不动声色的力量。她在一种灵动的日常书写里,隐藏着一种通透的生命哲学,也浸透着一种深邃的知性情感和洞察世界的温润力量”。李琦把人生与生命的本色注入诗中,以真情感和真识见独标诗的个性。诗中大量起用雪野、冬天、壁炉、冰雕、雅鲁河、巴林、瓷盘、风灯等黑土意象,呈现了北疆独有的地域特色,而更应珍视的是她所独具的来自“雪中的单纯与美丽”。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