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大诗铁血写遵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兰草 参加讨论

    诗人峭岩的新作《遵义诗笔记》,是他为中国共产党90周年诞辰而创作的献礼诗集。
    2010年4月,他随中国作协组织的“走进红色岁月”采风团,深入贵州遵义老区,参观学习,重点考查了遵义新农村建设的面貌。峭岩只用了40天时间,便一气呵成完成了这部首尾相衔,却又独立成篇的由19首长诗组成的诗集。用长诗来为我党我军历史上的里程碑红色遵义立传,颇不容易。诗人用诗歌的激情,还原了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红色历史,为我们展现了遵义的原生态生活场景,并以全新的角度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红色遵义的巨大变化。也表达了诗人对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对革命前辈的英勇斗争历史的仰望与崇敬。
    他的《遵义诗笔记》长达5000行,堪称大诗。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铁血、那种昂扬、那种伴随着人民军队成长壮大而诞生的革命文化传统,让我们读到作者老当益壮的心音。作为政治抒情诗,峭岩用一种非同寻常的强劲穿透力,引领我们感悟着我党我军在成长壮大过程中的无限生机,也感悟着人民推动历史前行的真正动力。峭岩这部诗集的贡献性艺术品性,将会随着建党90周年的即将到来而突现出来。
    作者从诗歌的内在结构框架和独特语感入手,将历史与现实、博大与细微、场景与细节、情感与意志、生存与发展,都做了理性的体验和感知,达到了一种全新的高度,为主旋律诗歌的红色写作,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
    大家知道,用诗歌来写红色老区,更需要有诗意和新意。尤其是文学在社会进入转型期并早就失去以往热情的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真正表达现代人情感的东西了。快餐庸俗垃圾文化,已经拥入我们的黄金时间和心灵领地。越是这样,人们越是向往着有人能为我们提供一种理想主义的文学精神,从而使我们的终极关怀不再迷失,也使我们“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留下“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记录”。
    早在1999年,我在评价前辈诗人峭岩的诗风转变时曾说过:峭岩的存在,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一种贡献。他能从沉闷而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一种在今天看来是幼稚可笑的“纯粹”。他能把军人的刚毅与柔情结合起来,在精致婉丽中透射出倔强的诗魂来,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今天,再看《遵义诗笔记》,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在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对峭岩所处的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是心存偏见的。能够活跃在今天诗坛的老诗人们的总体风格是被理想主义激情刺激着,他们所关心的只是政治色彩浓厚的背景和简单化了的东西。以至于在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所形成的军旅诗歌创作传统与“诗歌产品”,往往给人留下一种“直、白、露”的感觉和印象。那时的军旅诗歌传统,只是让诗歌起到鼓舞振奋人们精神的作用,而缺少现代诗歌的韵味。
    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诗歌创作的峭岩,当然也无法摆脱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烙印,来营造属于自己的艺术空间。但峭岩在进入21世纪以后的长足进步,真的让我们刮目相看。他的艺术生命在其晚年更加成熟老到。这部《遵义诗笔记》诗集的出版,更是其政治抒情诗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峭岩随中国作协“走进红色岁月”采风团,深入贵州遵义老区,参观学习,以及他的创作,其实是正在干着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因为诗和文学只为智者存在,对于张扬权利势力的小人来说,他们是不会对诗歌和红色历史感兴趣的。在整个民族都被淹没在物欲横流的氛围里时,诗人峭岩却不逃避。
    他在“嘈杂尘世中寻找深邃与宁静”的目标,他在怀想“红星铁匠”,他在抚摸“勇士们插翅飞过暗夜的枪口”;他“沉思在一片霞光里”;甚至在梦中“和毛泽东做一次倾谈”;他从“一代开国元勋梦开始的地方”,探觅“深藏历史的细节”,他让自己的“歌声,从黑夜唱到天明”。他“回望遵义,黔山黔水”,在仰望中,用铁血大诗,书写遵义的红色质地。
    峭岩在他的诗作中,从容地完成了诗歌以外的追求和红色历史、思想信念的净化作用。你无法拒绝诗人的真诚与坦直。
    “于苍茫间/我仰望到一面旗帜/呼啦啦飘飞漫卷/在时间的大墙上忽隐忽现/她上面的图案光芒四射/她的鲜血般的质地/让世人感佩敬仰/我自豪她的阔大/铺天盖地/我感恩她的包容/海啸雷鸣/她有磊落的目标/让我们奋进/她有母亲的胸襟/让我们成长”。
    让我们看吧,这是传统诗人的句子吗?沉雄大气的语感,让我们激情四射。尽管峭岩的起点,是以一个传统军人的文化基因,来构筑着“军旅诗”的立体空间,但他从传统诗到现代诗的完整转变,思维方式上的彻底更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诗句,真的让我们肃然起敬。
    他把激情投身到生活的海洋,采撷生活的营养,滋生出一丛丛鲜丽的绿叶,丰富起他的心灵世界和诗艺空间。
    在这部作品中,诗人具备了作为现代诗应该有的思维、语言、结构、激情所有要素。与他早期的作品相比,他也从容地完成了跨越传统诗歌艺术的心理准备。能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下,让自己和作品鲜活起来,让自己的红色诗歌打动读者,确实是一种难得的风范。对这样的前辈诗人,我们应该敬仰。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7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1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