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从事文艺评论十多年的朋友,为一个作家写了篇综合性评论。刊发出来,竟被砍去了一半。他认为编辑删去了这篇文章的核心部分! 目前评论界风气浮躁。有的评论家写评论不看作品,凭着自己的“理论”根底和对作品题材的粗浅了解,面壁虚构,将自己用得烂熟的空话、套话一股脑儿端出来。结果写出来的评论,洋洋洒洒,夸夸其谈,不着边际,还常用些深奥莫测的舶来名词进行轰炸,让人不明就里,不知所云。这种浮躁的风气,如果只是评论家在自家的书斋里自我陶醉,倒也无可厚非。遗憾的是,一些编辑,一些不懂文艺评论规律的人,不辨良莠,甚至将这些空话连篇,套话成堆的文章视为理论水平高,那就成了一种祸害。作品评论或研究是以作品文本为基础的,评论家作出的每一项评价都是源于作品的。没有对作品的具体的、细致的分析,评论家就无权对作品给予成败得失的评价。前面提到的那位编辑将评论的核心部分砍掉,正是因为这部分立足于文本,具体地、细致地分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我国传统的写作理论认为,写文章讲究“凤头”(开头)——“猪肚”(中间核心内容)——“豹尾”(结尾),而一篇文章没有“猪肚”,能算一篇文章吗!在这浮躁成风的时代,有些编辑或是不能脱俗,或是不辨良莠,或是喜欢选莠弃良,那么这种浮躁的痼疾就病入膏肓了。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07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07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