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四”后至今,人们把新文化运动诞生以来的文学叫做新文学,也叫做现代文学。而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叫当代文学。上世纪80年代后有些学者主张打破中国现当文学的界限,把20世纪文学作统一的考察。最近,谭伟平和龙长吟教授主编了一部适合高校用的教材《现代中国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就是打通中国现当文学,实际上写的是近百年中国的新文学史。 百年来的新文学史编著,已出版有百多种不同的版本。既有通史,也有断代史,还有文体史,地域文学史、少数民族文学史,更有题材、主题演变史、人物形象塑造史等等。既反映了不同学者在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新绩,也表现了他们从不同视角和方法所做的研究探索。这也说明,文学史是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写法。毕竟,无论对历史的认识和梳理,还是对作家作品的细致评价,都需要有众多学者和读者参加,经过不同意见的冲撞、互补和时间的考验、淘洗,才可能逐渐臻于完善和科学。因而,这一学科的推进,确实需要有不同时代的众多学者和读者不断参与,共同努力才行。从这一意义上,《现代中国文学教程》的编写和出版,应该说正是这种历史努力的一部分。 《现代中国文学教程》的特色是,它突出文学教育的编写理念,强调一切从文本资料出发,一切以文本资料为依据,所有观点看法皆来自于文学文本资料。编著者立足于提高学生把握文字资料、特别是解读文学文本的能力素质,虽然也给读者以一定的文学史框架和概念,但不追求完整的文学史编撰思维模式,大胆取舍,不求完全,适当照顾文学史的基本事实,而将论述重点放在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诠释上。该书围绕20世纪新文学的民主、科学和开放、进步的传统展开论述。各编分别介绍文学思潮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等,重点展开各文体和潮流演进的史实,在文体演进中观照文学的进步,字里行间,贯穿编著者对文学评判的标准,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正确的文学观。各编之下又分列相应的章、节,剖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对作家简历、作品写作与出版状况均有较客观的叙述,对作品尤努力于做细致的艺术分析。全书行文追求精确与文采的融合,标题比较醒目,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我以为,这样的教程虽然不企图反映近百年文学发展的复杂、曲折而丰富的过程,而只描述文学发展的大体轮廓和脉络,但因为对有关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所做的比较充分的介绍与阐释,确实易于给读者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历史文本,产生比较感性的印象和比较深入的审美认识,也有助于读者比较健康的科学的文学观的形成。该书的这种特色,对大学本科生来说,也确实比较适宜。《现代中国文学教程》自然难免也有它的不足和可争议之处。我想,在教学中可再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将来还可以修改得更加完善。我个人也编写过文学史,深知编史之不易。怀化学院的老师们发挥团队的力量,经过几年的努力就把这部有特色的著作贡献于读者面前,他们的创造的勇气和扎实的工作,理应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许。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3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2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