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文化碰撞中的文化认同与困境——从林语堂看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的有关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高鸿吕若涵 参加讨论

     林语堂是一个近十年来不断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语境的作家.他的“闲适文化”极其所具有的中西文化的身份.使得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的中文作品和英文著作不断重版.林语堂的幽默言论、生活理想正是现时社会语境中的读者们所期待的.这种期待视野便是当下大众对闲适文化和双语身份的认同.所以林语堂仍就是“时尚中人”.林语堂热也就正当其时。而学术界在对林语堂的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作“政治定性”之后.他的“文化定性”“文化身份认同”又成为研究焦点。我们试图通过对林语堂特殊经历和身份认同的追溯.进入到现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实例探讨中去.求得我们在文化认同与陷入困境中的认识。
     一、“被剥夺国籍的中国人”在中西文化中的游走与痛苦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乡村.其父为乡村牧师.从小接受的是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其后接受的也是西式教育.大学时代林语堂就几乎以英语替代了母语写作.后赴美、德留学.最终移居美国。年轻时的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无知”的麻木.对传统文化既无认同感.也无反叛意识.多年后他对传统文化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林语堂自传》中.林语堂对其两脚踏东西文化做了深刻的剖析曾自嘲:“中国人说英语说得太流利而养成了西洋人的心理习惯.将被削除国籍。”他也把自己这一类从小接受西式教育的中国基督徒称作是“被剥夺国籍的中国人”。林语堂自问“为什么我必须被剥夺?”林语堂的自问就是对自我的文化身份分析、反省和探询.文化身份其实就是一个人作为个体在不同文化中的角色定位。而角色则是“一套与特定生活相伴随的行为期待”.理解角色的另一途径.可以通过“观察与社会地位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1] (P9.)反之则然.获得个人权利义务.实际是确认了自我的社会位置。所以要在异文化语境中获得认同.林语堂要想获得有关个人文化角色的位置.他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的这个人生与文化的命题。弄清了这个问题他才可能获得文化自豪感与源动力。因此林语堂对自我认识的出发,也可以说是批判性反思的具体体现。[2](P33)林语堂要认识自己.要寻找“自我”发展的痕迹.要在现实的文化——社会中定位自己.要获得他人的认同与自我认同.他必须在文化精神上回到中国。由此他后来才会为自己年轻时对本土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到羞愧.他说当他重新发现中国的时候.感到中国文化的“新鲜、紧张和奇趣”.开始了“重新执毛笔.写汉字.读中文”的“灵性的大旅行”。如果说当林语堂丢开毛笔用自来水笔.是他向西方文化靠拢的一个象征的话,重新执握毛笔就是他复归中国文化的一个开始.也是他寻找和确立自己文化身份的开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毛笔替换了象征西方文化的自来水笔时.林语堂似乎是以直观感性的方式返观中国传统文化.但是这个动作与行为却具有西方人猎奇的感受.林语堂感到他有既不属于东方也不属于西方的“无根”的痛苦。于是林语堂说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遗产的声音是一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渴求.“饮水思源”.在《吾国与吾民》中他说:“你把一个人洗擦干净.你将发现有一种洗擦不去的以祖宗为荣的骄傲。”[3]
    ……
    

点及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原载:《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