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小说界》上发表刘小川写中国古代人物的系列作品,每发出一篇我就找来读,高兴之余还推荐给朋友。在当代,一本好书要引起相应的好评是很难的,即便是很好的书影响都非常小,通常是出版之后就销声匿迹了。除了特有的时代喧哗之外,还因为好作品常常是属于沉默者、属于未来的。如此下来,嘈杂轻浮的文字固然难以留下来,但即便是优秀的作品,也只有极少数能够得以流传,被大家所收藏和珍爱。 刘小川的作品能够引起反响不是偶然的,这是由非同一般的个人品质所决定的。他的性格都表现在作品中了,于是这些文字让人眼前一亮,从此记住并且追踪下去。想想看,这本书中写了18位著名的古代人士,而他们又是中国文化史上被人议论最多、关注最多的人物,哪个都不寂寞,电视报刊网络,更有众多的出版物,都在不断地重复和议论他们的事迹、推出他们的个人文集和有关的著述,总之已经非常热闹了。所以围绕他们,已经很难再写出新意,也很难找到一个新的视角,攀上一个新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小川这次是将自己的生命沉浸于历史长河之中,这种畅游与激动的过程,终究不会与他人重复。 《品中国文人》一书中的好多篇章我都读了不止一遍,比如《嵇康》,每次打开都愿意咀嚼一番。这些文字为什么能够吸引阅读?其中或有奥秘。事实上在研究历史资料方面,比小川有学问和积累的人可能很多,但我们知道,仅仅靠拥有资料的丰富、靠知识的渊博恐怕还远远不够。这里更需要胆识和自由,需要才华,而在这些方面小川恰恰是具备的。他能够自由进出这个世界,这是资料和学术的世界,更是心灵的世界。 说到写作,现在的惯常做法是把自己掩藏于文章,而小川却敢于把自己摆在第一线,交出自己的血肉之躯。他常常使用大段酣畅淋漓的、不无尖利和莽勇的评议,把一腔热血喷洒出来。对于他这样的“热血中年”,读来实在不由得让人产生阵阵感佩。这种文章优长,当不是老到的文笔、丰富的写作经验和深厚的阅历所能够弥补的,而是个人的品质和勇气、立场和道德自然生发出来的。所以在没有和小川见面之前,每次读来,也都能感觉到是一个什么样的作者在与我们对话。这种真实的对话在当代是非常珍贵的。偏激与否是一回事,怎样的偏激又是一回事。平庸有时也需要偏激来掩盖一下,但青春的真诚和力量却一定会抵消偏颇之憾。 读这些文字,有一股“悍气”扑面而来。这种“悍气”很多时候会引起读者的排斥,但这里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生命的真切、其个性与质地,这也正是让人喜欢的地方——他把自己放在第一线,带着这个时代的所有焦虑、不安、问题、愤怒、忧伤,和诸多的喜悦,来和古人今人对话。这种古今碰撞是了不起的,所谓的时代高度,也就是如此。除了“悍气”,文章还始终有一股正气贯穿着。正气充盈,感时忧世,如今还有什么比这一点更重要更稀罕? 此外,文章诸事,作者所置身的“气场”总是非常重要。眉山这里不愧为“三苏”之地,文气盛大,土壤肥沃,作者有幸生活在这里,于是即被包围其中。这才是巨大的襄助之力,因此他才写出了这般好文章,获得了如此大幸福。 原载: 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原载: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