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的一个印象,或者就来自一部老电影的镜头,在某一个瞬间击中我,然后定格,成为我秘密之书的封面,永恒的剪影。少年时代,我曾经疯狂地迷恋阅读,课本之外,那些印有铅字的书籍比糖果更有吸引力,比新衣更有色彩。那时,阅读之于乡下的孩子,是一双可以穿透泥土和田野的眼睛。它让在乡间孤独游荡的心灵有机会插上飞翔的翅膀。是的,它是梦的一部分,也是梦的起点。因为,神秘的阅读,也是神秘的对话,它只限于作者与读者之间,不关时空,只有忧伤而又甜蜜的感觉。它可以丈量一个人的心灵疆域,也可以确认一个人灵魂的地平线。它是一种有别于世俗的存在,有别于肉体成长的仪式。 不可否认,在酒绿灯红的光晕中,欲望之旗迎风招展,缓慢的阅读已经进入了边缘地带,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在很多时候,阅读和心灵无关,它只是一种纯粹的课业,或者一种打发无聊的方式。所以,课本与文摘充斥了我们的生活。那种天马行空的对话远去了,那种叩问时间与追寻生命意义的阅读模糊了。古人云,一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似乎已经成为陈旧的神话,近乎呓语。然而,无论何时,都会有一些人在孤寂中坚守心灵的秘密花园,在那里啸歌,在那里发呆,在那里沉醉。 我读梁文道的《我读2》,便读出了久违的亲切与快感。这是一本不关功利的书,它不求系统,不关功利,而是信马由缰,意到笔随。他读文学,读的不是那种学院里的宏大结构,也不是那种言必称希腊的西方理论,他读的是文学里的人生,人生之中的文学;借此,你可以读到阎连科的往事钩沉、北岛的流浪主题,还可以读到卡佛的当下风光,但无论如何,你都读不到那种刻板和枯燥,而是贴心贴肺的感受。他读佛学,并非要自度,也非要度人,而是读出了佛教里的红尘智慧,佛教人士的现实关怀,它不是教人遁世,而是让人更好地入世,更纯净的生活。他读法律,不是要探究法律的起源,也不是揭露当下的不公,而是要展现法律的悖论和更为感性的伦理。他读时尚,不是鼓吹时尚的必要,而是挖掘时尚背后的故事,普及一种被欲望遮蔽的常识,比如披肩的皇家血脉,比如巧克力的吃法等等。平实的叙述,但却是妙趣横生,让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这是一本随意的书,随意到你可以随时打开、随时放下,随意到可以如厕时翻看,也可以入睡前捧读。它不需要你发微探幽,不需要你劳神凝思,你只需读就可以,喜欢的文字可以再读,不喜欢的可以略过。它不强求,不矫情,而是轻松自然,像一个读书人的沙龙,老朋友通报读书信息,交流读书心得。所以,顺着他们的笔触,你可以记下一些你未读过但感兴趣的书目,以期日后遇见;你可以思考他们对你已经读过的书的点评,看一看你们有没有相似的感受,或者正好相反。不论怎样,都是没有压力的沟通,而是平等的对话,或者就是漫无边际的聆听。 这是一本可以忙里偷闲阅读的书,因为它不是训诫,不是教化,只是闲谈,豆棚瓜架,雪天雨夜,不拘时间,不拘地点,只要心念起处,都可以开卷,都可以宁静,都可以展开一段饶有兴趣的旅程。它不是经典,所以摒弃苦读,它只是一丝微风,于沉重污浊的生存现场,吹皱一池春水,养你蒙尘的双眼,洗你压抑的灵魂,自在而又自足,如此而已。 原载:河北日报2011年03月18日 原载:河北日报2011年03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