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边缘人”的来去家园——旅澳作家庄伟杰其人其诗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杨匡汉 参加讨论
缘于想了解一些当今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我开始关注澳大利亚华文作家庄伟杰,随兴浏览他的作品,犹如良朋在座,从中可一窥这位“边缘人”的来去家园。
    庄伟杰系闽南人,旅澳诗人、书法家、文学博士。大学时代,庄伟杰就开始驰骋诗坛,是20世纪80年代南方校园诗人的代表之一,自称“写作”呈放射状。目前已出版多部诗集、散文诗集、学术论集,主编各种书籍40多部,曾获中国“冰心奖”等多种文学艺术奖,是澳洲华文文坛活跃的诗人、评论家之一。他赴澳后创办主编过《满江红》《唐人商报》《国际华文诗人》等传媒和文学刊物;策划主编的“澳华文学三部曲”,已完成《澳洲华文文学丛书》和《澳洲华文文学方阵》。可以说,庄伟杰为澳洲华文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贡献。
    庄伟杰的诗歌创作,从他出国留学并定居澳洲以及往返澳中两地的历程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精神放逐”系列,二是“来去家园”系列,三是“藏题实验诗”系列。这三类在诗体风格、表现形态和话语方式上虽有所不同,文本也具有多种言说的可能性,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内涵与生命质点,那就是对生命个体的大情感投入和对人生漂流的大忧思展现。
    对于常常在边缘享受孤独又不断求索的庄伟杰来说,“孤独”是诗人用以探寻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家园的一个特殊视角。在他那里,“孤独”一方面可视为其诗歌文本的状态,同时也是诗人出国后自身写作和生命方式的直接呈现。于是,现实世界中的诗人与文本世界中的那份孤独感,有着互为映照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说,“孤独”具体地表现为在放逐过程中的文化失落及由此感受到的悲剧性命运的疼痛。众所周知,对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的“洋插队”而言,躯体虽得以安置,心灵却没有安顿下来。在中西文化碰撞的交叉点上,由此生发的苦闷是难以言喻的。作为特定文化境遇中的羁旅者,置身于边缘地带,生存压力不能承受之重可想而知。一方面是作为无根的如浮萍一样的漂泊感,另一方面是面对异质土壤上高度商业化的世俗诱惑。作为一个流浪诗人,其文化心理自然滋生起强烈而紧迫的生存危机意识。这种潜在于诗人生命体内的精神孤独、焦虑和忧思,在庄伟杰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所展示的是在异国土地上所体验到的心灵彷徨和痛苦,强烈地表现了知识分子脱离本民族文化之根以后的精神挣扎”(孙绍振《〈从家园来到家园去〉序》)。其文本所折射的,正是个体感受到的生存困境、心灵焦灼或精神迷茫转化为孤独的艺术之花:“在难耐寂寞的河道∕久久地 泅渡∥……独坐 独思 独看/任凭感觉的根须四处蔓延∥整个世界好像都在变形浓缩/一个又一个的怪圈接踵而至/时间似乎失却了依托/生命被搁置在定格的旅程”(《泅渡》)。这对于那些曾经或正生活在类似境况的人,无疑充满着震撼力和感染力。
    海外华文文学中对还乡意识的表达由来已久。庄伟杰的诗中同样充溢着“还乡意识”,但其话语意味和主题向度却别出心裁。就他而言,由于跨越疆域的现实生存,故乡是无时无刻都在编织着的美梦,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之所。《从家园来到家园去》,就是尝试用心灵阐释的方法,对留学生精神苦难进行史诗式的概括。诗集从“作品01号”至“作品21号”,力求通过宏大叙事,表达在异域奔波的同代人,在现实中陷入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困惑,并透过特殊语境,对自身生命进行观照,也对20世纪末“世界大串联”的“洋插队”现象做整体生命的审视,诗中多少体现出美学意味与宗教情怀。庄伟杰诗歌中的家园是诗人表现生存孤独和心灵痛楚时对于精神家园的建构意向。请看其中的《来与去》:“向家园走回来/又从家园走出去∥踏水翻山去寻根/乡土的田园不再属于我/童年的小河不愿留住我/婉转的身段回赠我婉转的寂寞/爬过的山浸过的水不愿与我对话/村口的古榕斑驳刺眼的阳光∥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不要问我到何处去”。
    故乡依然存在,流浪者归来了,但这之间横亘的是一道不能逾越的鸿沟,是“根”的分裂。显然,一种难言的情绪渗透在字里行间,“我”的“寻根”与目睹的现实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反差,一种新的“失落感”加重了沉痛感或虚妄感。那么,真正的家园到底在哪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不要问我到何处去”,这是“文化边缘人”的孤独和迷失,还是令人困惑而玄奥的哲学命题?诗人在这里似乎在解构那曾经怀有的还乡意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诗人放弃了对梦中家园的追寻和对终极关怀的追问。诗人只能重新开始去寻求精神家园的所在。庄伟杰诗歌中贯穿着一种“出去——归来——再出去”的循环反复的轨迹,无论是精神还乡还是现实还乡,无论是对旧家园的返顾还是新家园的重构,都表达了人类无法摆脱的对永恒精神家园的企盼,那是来自人类内心深处的热切呼唤。
    散文是庄伟杰钟情的文体。他把去国之后所写的散文结集成《梦里梦外》和《边缘人类》。前者出版前定名为“远方的跫音”,意即在异国漂泊浪迹的漫漫旅程上下求索而留下的跫然之音,更名后似乎更能表明作者那个阶段的状况和心态;后者乃作者选择定居澳洲之后,往返于澳中两地所写的篇什,表现的都是他外在的因缘与内在的情缘,颇富诗意的笔墨。散文诗集《别致的世界》是一种思维散步,他以散文诗的样式来解剖自己,洞察世事,感悟人生,其真诚与睿智,其哲理深度,亦非浅薄为文者所能相比。
    庄伟杰还是诗人型的学者和评论家。其诗论集《缪斯的别墅》《智性的舞蹈》《文心与诗学》《寻梦与镜像——多元语境中澳洲华文文学当代性解说》等,是作者多年跋涉探索的思想踪迹,也为澳洲乃至全球华文文化留下了多彩的侧影。他认为,学者也应作家化、诗人化,其意是指理论与批评应像创作一样,既有思想的凝重又有想像的飞动,要讲究才情与文采,有自己的个性化话语。他的诗歌评论,往往注重审美激情的开启与内在精神的契合,感性色彩强烈,又具行文畅达的美感。他属于边缘性批评,反抗流俗、媚俗,听从生命本真的运作,拒绝盲从任何绝对理念。他研究一部作品、一位诗人和作家,通常是将其放置于文学∕文化理论思潮中,从时代语境、文化视角、价值基点、精神维度等当代文化多样性出发,探悉其有无本真精神,以挖掘出作品的实在价值,发见其中的深层问题。
    身处异域,于边缘站立,庄伟杰在无声中追寻文化家园。他的诗文,时有慷慨放达,时有生花妙笔,在个别篇章中亦有简约不足的欠缺。然而可贵的是,他一直保持着他所推崇的“恒久的前倾姿态”,坚守着他所主张的“自觉的边缘意识”。承继这种姿态与意识,相信他的文学创作与研究定会胜意迭出,妙穷津会。
    原载:《文艺报》2009-04-16
    
    原载:《文艺报》2009-04-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