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仁先生是我非常敬重的编辑家、作家。平时往来并不多,但关于他与作家、作品的佳话听得不少。我从青年时代开始服务文学事业以来,就一直受到这些文坛佳话的激励,也以包括守仁先生在内的这些大编辑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作为自己的工作标杆,希望有一天能跨过这标杆。如今我也慢慢成了文学战线的一名老兵,才终于发现,这标杆是永远无法逾越了。不过读到守仁先生的《永远的十月——我的编辑生涯》,还是有一种冲动,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期事业的起跑线上。 有评论家说,这是一本文学编辑的教科书,我颇有同感。我以为任何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会首先这么认为。我们将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东西。守仁先生通过讲述他从事文学编辑以来的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文学编辑的重要性;告诉我们一个文学编辑的思想、修养、境界、操守以及专业水平对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对一个优秀作家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告诉我们文学的繁荣发展以及当代文学史的构成,文学编辑会起到什么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其间有许多细节,如怎样组稿编稿,怎样和作家交朋友,怎样对作家作品提意见,怎样发现好作品,怎样把握文学规律等,都是一个大编辑多年积累的心得,也都是一般课堂上难得的教科书宝贵资料。想当文学编辑,真的应该好好读这本书。 对我来说,守仁先生的这本书更是一个有全国影响的编辑家精神品格、思想境界的写照。我注意到,当他讲述怎样组到李存葆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时,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深情、一种骄傲、一种信心、一种巨大的幸福感。事实上,他在写王蒙、写铁凝、写陈建功、写张一弓、写汪曾祺、写管桦、写骆一禾等作家时,都带着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热情更多是对这些优秀作家的敬重和支持;信念则更多是对文学未来的展望和奉献。读下来,我突然明白,对文学的热情与信心是大编辑家精神品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龙世辉是这样,李清泉是这样,章仲锷是这样,崔道怡是这样,张守仁也是这样。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并把这种时代精神化为热情和信念,助产催生着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参与开辟了一个文学新时代。 说实话,现在文学界这样的佳话越来越少了。这种现象让人很担心。守仁先生在书中批评了当下编辑少有敬业精神的现状。我以为,敬业精神的失却与对文学信念的消解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这一代编辑,一直被文学边缘化的阴影笼罩着,要一直坚持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并不容易。再说,现在文学越来越向网络化倾斜,文学编辑也越来越萎缩自己了。正因此,老一辈编辑家的精神品格、思想境界才显得格外宝贵。不过我以为,随着我国文化战略的调整实施,国家软实力建设越来越重要,文学的热情与信念将回到作家创作中,也将回到文学编辑的工作中。相信好作品会不断问世,文坛佳话也会不断产生。 读守仁先生书中所提供的他亲历的当代文学特别是新时期文学的一手资料,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新中国文学以来,作家与编辑的关系似乎比以前更加密切,文学编辑似乎比以前更加重要。流传下来的作家与编辑的那些佳话似乎在证明这一点。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中国文学的思想理念和表现主体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文学更多地反映社会前进的生活,表现时代发展的风貌,塑造人民群众的艺术形象。这样的时代要求使许多来自生活第一线的作家更需要文学编辑的帮助。很多时候,这种帮助对一部作品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想,当代文学这些大编辑家的造就,一定和我们时代这种文学精神紧密相联。反过来说,我们的文学必须保持这样的时代精神,才会造就更多的大编辑家。这个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经验,一直少有人去总结。 (《永远的十月——我的编辑生涯》,张守仁著,北京出版社出版) 原载:《文艺报》2011年04月20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04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