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澳门文学的研究专著不多。饶芃子先生是最早关注澳门文学的研究者之一。早在1984年,她就与澳门文坛有了直接的接触,此后又多次应邀到澳门讲学,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文学、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她撰写了系列学术论文,对澳门的文学和文化进行解读,其中《文学的澳门和澳门的文学》获“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论文类)。饶先生在不断地“阅读澳门”中,发现澳门具有“小地区、大文化”的特点,澳门文学有属于自己的“澳门性”,从而产生了一种“澳门情结”。这种“情结”不仅使饶先生二十余年来持续关注澳门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而且还促发她鼓励自己的学生也把澳门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边缘的解读———澳门文学论稿》(饶芃子、莫嘉丽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一书,就是饶先生领衔的师生团队研究澳门文学的一个成果。该书不仅展示了饶先生本人“解读澳门”的理论精要,同时也体现出饶门弟子“薪火相传”的不俗实力。在笔者看来,该书的亮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鲜明的问题意识。《边缘的解读》不是“概论”式的教材,而是一本专题论著,读者可以从书中发现一个连接全书的核心思想,就是写作者是从问题出发,去确认、阐明澳门文学的某些特性。这是饶先生一贯倡导的学术思想,她不仅在此方面身体力行,还不断带动自己的学生朝此方向努力。《边缘的解读》全书共四章,第一章“澳门文学导论”,是从整体角度探索澳门文学具有何种特殊品格;第二章“澳门当代汉语诗歌研究”,则是围绕“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汉语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本土性与当代性”这一命题展开研究;第三章“澳门汉语小说叙事研究”,主要探讨澳门小说为何具有边缘性和跨文化性;第四章“澳门土生文学研究”,着重论述澳门“土生”文学的文化混杂性等问题。各个章节都以问题引路,然后结合澳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综合分析各种相关的文化、文学现象,再辅以文本细读,最终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上述各环节中,作者不仅开拓性地提出了若干问题,而且对所提问题都进行了精当分析,这种围绕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既有学术探索的创新性,又能成就有启发性的学术成果。 二、丰富的人文内涵。《边缘的解读》一书虽然着重探讨澳门文学的总体特色及其文类特征,但作者并没有把研究视野局限于文学领域,而是将澳门文学放在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解读。在作者的视域中,澳门是一个形态独特的文化空间。基于此,该书从澳门开埠的四百多年历史入手,追源溯流,梳理出澳门作为一个“跨文化场”的诸多特性。从书中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在葡萄牙踞居澳门的四个多世纪以来,澳门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既保留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又包容西方文化的某些特质。在这里,中葡文化、雅俗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均能和平共处,做到“和而不同”,中西文化在这里共存、交融、整合、创新,呈现出鲜明的开放性、多元性。作者由此指出,当今有许多人都在力求突破西方中心论和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希望不同民族即使政见相异,也能文化相容。在这方面,澳门文化的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现象,就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典型例证,对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剖,既能对世界多民族相处的现状提供借鉴,又能对人类文化的未来发展有所启迪。作者从整体审视澳门的跨文化特性,挖掘澳门的人文优势,突出澳门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结合点、辐射点的功能,凸显澳门文学独特的人文价值。 三、科学的研究方法。《边缘的解读》一书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颇具特色。全书善于将理论探究与个案分析有机地结合,做到将宏观的理论把握与微观的文本细读互动。宏观把握即从大处着眼,将澳门文学放在中外关系史的变化过程加以考察,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澳门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特征,从中挖掘出若干富有价值的理论问题,逐一展开研讨;微观分析则是从个案入手,在澳门文学的整体框架中抓住不同文类,在不同文类中抓住代表性作家,在代表作家中抓住代表性作品,进行细致解剖,从中提出既有文化内涵又有诗学意蕴的新颖见解。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消除研究中的盲目性、空泛性,使研究者对理论问题的探索始终立足于具体文学现象的解读以及典型个案的分析,从而使结论的获得既符合历史的逻辑又具有事实的依据,令人信服。《边缘的解读》一书还将文化研究与文学分析有效对接。新世纪以来,文化研究“热”导致文学研究中的“泛文化”化现象时有出现,一些研究者在探讨文学问题时往往淡化文学自身的特性。《边缘的解读》一书在解读澳门这一独特的“跨文化场”特色时,又紧紧抓住澳门文坛的重要现象、代表作家作品进行艺术分析,追求历史沉思与美学探寻、文化阐释与诗学建构的统一。 四、系统的理论表述。《边缘的解读》全书采用总———分式结构:第一章“导论”,是对澳门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分析,条分缕析,疏密有致;后三章,主要从诗歌、小说、土生文学等方面,分类阐述澳门文学的具体表现。由于出自师门一脉,各章虽分别由不同作者执笔,但该书的整体架构具有学术内部肌理的统一性、研究方法运用的一致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参与撰稿的饶门弟子中,多为澳门的文化人,他们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饶先生指导下写出了这个领域有创意的硕士、博士论文,现在已经是岛上知名的编辑、批评家和大学教师,有的本身就是作家。他们多年浸淫在澳门文学与文化中,对资料的掌握、对信息的理解较到位,对澳门文学和文化的论述有很强的现场感。由于他们的加盟,《边缘的解读》一书对“澳门性”的发掘也就具备了更多的可信度。 《我看澳门文学》,《澳门日报·镜海》1992年10月14、21、28日连载; 《文学的澳门与澳门的文学》,《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根”的追寻———澳门土生文学中的一个难解的情结》,《学术研究》1999年第12期; 《澳门文化的历史坐标和未来意义》,《暨南学报》1999年第3期; 《澳门文化两题》,《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4期; 《从澳门文化看澳门文学》,《学术研究》2001年第7期。 原载:《华文文学》2009年第 2 期 原载:《华文文学》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