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新闻与文学的关系——曾敏之创作谈”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培培 参加讨论

    2011年5月8日,“新闻与文学的关系——曾敏之创作谈”在暨南大学文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暨南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藉《曾敏之评传》一书的出版而召开的。会议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为《曾敏之评传》新书发布会,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教授主持。《曾敏之评传》一书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陆士清先生撰写,复旦大学出版社于本年4月出版。陆士清教授在会上报告了他写这本评传的缘起和构思。他为《曾敏之评传》加了一个副标题——“敢遣春温上笔端”。这是鲁迅先生《亥年残秋偶作》中的诗句。他认为鲁迅的这句诗用在曾敏之先生身上是特别适合。曾敏之先生已历经76年的笔墨生涯,无论是投身抗战、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或是忠诚于文化教育事业、卫护改革开放、捍卫祖国主权,还是追求祖国和平统一、推动世华文学创作和研究等等,他无不是一腔热血、不畏艰险、忠忱谋国、心系人民。即使在山城重庆最黑暗的年代,他也是勇于冲破重重雾障而追求光明。所以“敢遣春温上笔端”这句诗,对健笔报国的曾先生的文化战士的精神来说,可能是最好的概括。《曾敏之评传》描述了曾敏之先生坎坷而又辉煌的人生足迹;揭示了曾敏之这位文化战士追求光明的理想、意志和高尚的情怀;展示了曾敏之先生的丰富而博大的文化思想,包括他的历史观、政治观(治国理念)、人才观等;也评述了曾敏之文学创作的成就和他为我国文坛所作出的艺术上的贡献。新书发布会上,陆士清教授向暨南大学和暨南大学文学院图书馆赠送他的这部新书。
    会议的第二时段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监事长杨匡汉教授和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潘耀明先生共同主持。围绕“新闻与文学的关系”这个主题,结合《曾敏之评传》进行座淡,与会专家学者热烈发言,对曾敏之先生的创作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
    曾敏之先生是当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教育家和资深报人,同时也是世界华文文学创作研究的带头人和奠基者,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像一条磅礴奔腾的河流,不仅澎湃着他“书生报国”的激情,也折射着中国近百年风云变幻的沧桑历史。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饶子教授所言,我们在这条“河”里,还看到了更大的河那种大浪滔滔的景象。
    在曾敏之先生“笔投尘海为苍生”的近百年的人生道路上,历史的车轮滚碾过一道深深的印痕,而他就是这道印痕之伤的亲历者和体验者。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翼心说,20世纪中国社会风云的变革中,曾敏之先生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积极的参与者。曾敏之先生经历了烽烟战火、牢狱之灾和“牛鬼蛇神”等诸多磨难,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光明和正义的不懈追求,沸腾着拳拳爱国情,他是一个充满斗志的文化战士,不倦地与黑暗和邪恶做斗争。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际岚先生这样解读曾先生:曾老的人生历程,犹如浓缩的中国现代历史。他身处大苦难、大转折的时代,有着大担当和大贡献,堪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厦门大学教授朱双一说,曾老恒久不变一以贯之的爱国热诚令人感动。
    曾敏之先生具有高瞻远瞩的学科眼界和宏伟而缜密的学术思维。30多年前,他涉足香港文学研究领域,并且以点联线再到面的意识不断开拓这片崭新的文学研究空间,从香港文学到台港文学再推广至世界华文文学,他竭尽全力地为这个学科添砖加瓦。饶芃子教授指出,海外华文文学现在作为中国的新兴学科已经广为人知,而曾先生是这个学科的开拓者,作为一个学科意义上的研究领域,是从曾先生第一篇文章《港澳与东南亚汉语文学一瞥》开始的。王列耀教授认为,正是有了曾敏之先生这样的创建者与掌舵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才走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征程与十年的持续辉煌。
    作为一个极富才情的作家和报人,曾敏之先生不仅潇洒执笔纵情文坛,“浇灌百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杂文、游记文学、以及诗词,而且是资深的记者、编辑,有“报坛健笔”之誉。他在《大公报》、《文汇报》这样享有盛名的舞台上,写出了像《周恩来访问记》等曾震撼舆论界的作品。张炯先生引用陆士清教授的话说,曾先生“既有新闻记者、编辑的敏锐,又有作家的文情和学者的哲思”。他指出:“报告文学就是从新闻通讯发展来的……曾敏之先生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所撰写的报告文学,不仅具有现实的战斗性,至今仍具有历史的认识价值。他与我国现代先辈报告文学作家一道,为发展新闻而兼文学的这种新的文学体裁,做出了拓荒者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朱双一还例举了曾先生于1939年发表于桂林《救亡日报》上的采访记为例,说明他的采访报导不仅为抗战服务,也早就具有了报告文学的因素。
    曾敏之曾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在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鞠育英才,是诲人不倦的教育家。暨南大学教授黄卓才作为曾老弟子的代表,向恩师表达了深切的谢意和祝福,感谢恩师树立了一座丰碑,他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每一堂课都堪称是优美的散文,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曾敏之先生也是大家尊敬和钦佩的长辈,95岁依然精神矍铄的他坐在会场中央,沉静地倾听大家的发言。张炯先生非常敬佩曾老的为人,认为曾老是我国并不多见的博学多识、擅长文史的散文家,他爱国志坚,爱民情真,爱生情深,赤诚待友,品格高尚,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长者。
    与会专家、学者还高度肯定了《曾敏之评传》一书取得的成绩,并向该书的作者陆士清教授表示祝贺。饶芃子教授对陆老师的辛劳和成就表示了肯定和赞赏,向陆教授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谢意。她说,曾先生本身就是一本大书,他的人生也如一条河,面对如此的“书”、“河”,陆老师用三年的时间,做出了自己的诠释,真可以说是三年辛苦不寻常。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张炯先生在讲话中说,陆士清教授写的《曾敏之评传》一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了解曾老的好著作,事实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中国的现代史,一部中国人民为谋求民族解放,国家复兴,追求社会主义幸福未来的风云斗争史;还为我们提供了一部不懈地努力奋斗、追求光明的、具有民族气节和现代意识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作为一部评传,是十分成功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文所所长钟晓毅则从这本书里读出了“信、达、雅”的美感,认为此书是陆教授理解力与想象力的完美结合。苏州大学曹惠民教授从“史”和“人”的关系的角度指出,看这本书就像看到了中国现代史,这是一本大书,称其为大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曾老就是一部“大书”。香港作联执行会长、《香港文学》杂志主编陶然、著名香港诗人秦岭雪、复旦大学前副校长方林虎教授以及白舒荣、潘亚暾、熊国华、陆卓宁、刘红林等专家学者也作了发言,在表达了对曾老敬仰之情的同时,也祝贺《曾敏之评传》的出版。
    《曾敏之评传》一书的传主曾敏之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即席发言。他对与会的专家学者,对陆士清、秦岭雪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他说:“我曾引述过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的警句:‘人生是一条河’。这是很形象的比喻。只要经历过世事,有了具体的体验,就会感到一生真如一条河流归至大海,中间要经历多少风波、激流险阻……才达到最后的归宿。我的经历对人生一条河引起共鸣,但却侥幸漂流过来了,所以未沉落、灭顶,是由于看到正确的航标指向。对时代、对历史、对国家应尽的一份责任,虽然学养、才力不足以适应,但却以良知加以承担。”他感谢大家对于他人生历程的全程审视,并当场赋诗抒怀:“感戴群贤勖勉意,笔投尘海为苍生!”
    最后,饶芃子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她认为《曾敏之评传》一书的出版和“新闻与文学的关系——曾敏之创作谈”研讨会的召开,既是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的喜事,也是暨南大学文学院的盛事。她指出此次会议具有四点明显的特色。她说:“参加会议的有作传的人与传主,还有与传主不同时期有过近距离接触的朋友、同事和学生,大家在一起共同参加书的研讨。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写传人要有勇气,传主本身有深厚的内涵。通过多方面的对话,多角度、多层次的投射,我相信对于将要再版的《评传》繁体字版将会有促进的。”她指出,这是个“五代同堂”的研讨会,丰富而又独特,而与曾老相会,是福气也是缘分,相信每个参会者都会有所触动。这个会议对于世界华文学学科将来的发展,也必将有所启迪。
    作者简介:李培培,女,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原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年第3期
    
    原载:《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1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