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与教学的几点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计红芳 参加讨论

    一、明确研究对象,认清研究价值
    一般来说,凡是以汉语作为书写表达工具创作出来的文学,通称为世界华文文学。我们要明确二层含义(1)只要书写表达工具是汉语,都属于世界华文文学的范畴,因此其研究对象除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当然也包括大陆本土华文文学,但是一般意义上的世界华文文学主要是指大陆本土以外的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2)这个概念是从语种角度入手的,而非种族角度入手,它和外国文学中的英语写作、法语写作、日语写作、西班牙语写作等并列。据此许多身在海外的华人用所在国的语言创作的作品不能被称为华文文学,而只能被称为华人文学,显然,这类作品不能算是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我们在进行研究时一定要明确研究对象,对于那些诸如华人写的非汉语写作的文学应该把它们作为特殊的对象来处理。
    作为从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来说,还应该充分认清和重视其研究价值。回顾30多年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的道路,艰辛曲折却又成绩显著。经过约30年的发展,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命名”的讨论、对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确定、世界各地区华文文学发展历史和区域性特征的探索、海外华文作家“文化身份”的建构、对如何编撰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研讨,乃至对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历史的描述和学科理论的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和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等二级学科相比,世界华文文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依然有很多专家学者瞧不起世界华文文学,认为这一领域做不出什么大学问来,刊载这一领域批评文章的刊物几乎没有一个能进入各版本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可见这种旧观念根深蒂固。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观念,充分认识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价值以及它对其他学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目前,几乎全世界各地都有华人存在,世界华文文学诉说着无数敏感的中华心灵在异域边缘如何寻找自我、为自我定位、为民族反省、为文化反思的故事,它为华文的世界开拓出了更宽阔、更生动的空间。通过对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我们会加深对这些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的了解,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的辐射力和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它对其他学科的贡献非常大。首先,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材中是找不到台港澳文学的身影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由残缺走向完整。在余光中看来,港澳台人数加上海外的华人和中原十三亿人相比只算少数,但是其中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作家、作品,为正统、嫡系的中原文学增添了很多光彩,“减去这光彩,当代中国文学史就不够立体、不够多元了”[1],说的正是此理。其次,世界华文文学中的海外华文文学由于作家们是在双重或者多重文化背景下进行写作,因而具有鲜明的跨文化特色,这就为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拓展了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再者,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些话题,如文学与文化、文学与历史、文学与语言、中心与边缘、放逐与飘泊、无根与怀乡等为文艺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命题。还有,虽然世界华文文学某种意义上并不包括海外华人华裔的用英语写作的文学,但是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推动了对国外华裔英语文学的研究。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推动了那么多学科研究的发展,其功不可没。
    就笔者个人而言,一开始我从事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前辈同仁近百年的丰厚学术成果使我觉得很难突破,很难创新。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对象的引入一下子拓展了我的学术空间,活跃了我的学术思维。在研究中,我考虑的不仅是打通现代和当代文学的界线,而且从时间上往前推到近代,甚至古代文学,从空间上向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拓展,同时还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交流和研究。目前我在香港文学研究领域取得相当成果,已经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一本专著(《香港南来作家的身份建构》),而且研究的视域已经逐步扩大到东南亚华文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我们就更应该在课程、史料、教材、理论等各个方面加快建设的步伐,努力把世界华文文学建设成为一门具有相对独立价值的学科。
    二、积累丰富史料,建构文学历史
    治史必先治史料。因为文学史料是文学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学科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首届召开的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开始,迄今为止召开的各类华文文学研讨会,史料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话题。由于世界华文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所以在资料收集、整理和保存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大大影响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也给这个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一个发展健全的学科,应该在基础、主体、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的建设上,都达到一定的水平。”[2]而所谓的“基础”就是史料,有了丰富、完整的史料,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如果不占有充足的作家作品的第一手资料,而凭二手甚至三手材料,这样得出的研究成果是经不起时间推敲的。最关键的是二手、三手资料中常常会出现很多错误,如果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那么可想而知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种治学态度一点儿也不严谨。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形成共识,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把全世界有志之士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完备的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包括网络版),这是一项浩大而又艰难的学术工程,目前已经有一些有志人士在做这类工作。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建设的“香港文学资料库”,资料丰富翔实,可以作为“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的“香港文学部分”,其余国别和地区的资料库可以参照“香港文学资料库”的模板进行。目前澳门基金会和澳门大学中文系正着手准备澳门文学史料的挖掘和编选工作,聘请国内外和澳门本地的著名专家一起完成此项伟业。就大陆来说,暨南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非常重视史料的基础建设工作,在国内同行中走在前列。前辈和同仁为大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后辈学者更应该甘坐几十年的冷板凳,使资料建设工作逐步完善起来。
    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华文文学走过的历程,人们对文学史研究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出版的研究成果刚开始多为作家作品介绍和赏析,后来发展到各种辞典和研讨会论文集,慢慢地有了一些作家论、作家评传。随着研究者们史的意识的加强和课堂教学的需要,他们开始着手建构华文文学史。它大体上经历了单一的国别、地区文学史(台湾、香港、澳门、泰国、新马等地)到各种文体史(小说、诗歌、散文、批评)到整体的文学史建构的发展过程,史的意识和史的建构越来越完善,出现了许多如《海外华文文学史》(四卷本,1999)、《台港澳文学教程》(2000)、《世界华文文学概要》(2000)等对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作较系统的、较全面的研究专著。历史跨入了21世纪,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对文学史的建设越来越成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2007)、暨南大学出版社的《海外华文文学教程》(2009)等的出版发行,是众多学人努力探索和学术积累的结果,它们克服了以往教材的些许局限,寻求文学史书写的独特话语,寻找文化与文学在历史上的契合点,重视作家的独创性,注意作品的本土性与世界性,挖掘被历史遮蔽第2期计红芳: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与教学的几点思考的重要文学现象等等,这无疑给发展中的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添注了新鲜的血液。在今后的文学史撰写中,我们应该进一步更新文学史叙事视角,继续保持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从而进一步完善“世界华文文学史”的建构。
    三、重视课堂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一门学科的成熟,除了有专门的科研队伍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有专门的刊物和学术组织、有丰富的史料积累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外,还必须自觉进入大学的课程设置,并进行这方面的课堂教育。也就是说教学与科研是一门学科起飞的双翼,要想飞得高、飞得远,两者必须并重才行。课堂教育是学科发展的土壤,也是培养人才并使其得以承传的园地。
    就我个人近20年的教学经历而言,我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亲眼目睹并经历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内涵与外延、时间与空间的几度拓展。就世界华文文学这门课来说,它在常熟理工学院作为公选课开设于1998年左右,那是我师从曹惠民教授从事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一年以后。常熟理工学院之前从来没有开设过这门课,只是在专业基础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最后两节课上做一个台港澳文学掠影的简单讲授。刚开始时我非常担心没人选这门课,但出乎意料,竟有一百多人选这门课,并且发现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很浓,他们在这方面的阅读量并不比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少,且现代网络资讯发达,学生能比较容易得到相关资料,上课时讨论异常热烈。于是我就有了更大的目标和理想,由全校公选课转向中文系专业选修课,并最终努力成为中文系专业必修课,甚至成为我校未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硕士的专业必修课。从基础课的附属到全校公选课再到中文专业选修课,并努力往专业必修课、专业学位课发展,我想这是大多数院校开设世界华文文学这一课程的发展历程。当然我会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讲授的内容与方法也有差别。具体来说:基础课是概述性的,公选课主要以作家作品为主,专业选修课是概述加作家作品,而专业必修课与专业学位课则是史论结合。至于教学方法,一般采取讲述和讨论相结合的路子,比如说针对中文专业的选修课。中文系专业选修课的学生是高年级的,与公选课的学生不太一样,他们已经有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学习世界华文文学就不再满足于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而谈,而是希望能与老师在同一平台上对话,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计了一些专题,并侧重于重要作家作品,诸如港台武侠小说专题、港台言情小说专题、港台现代派小说专题、港台乡土小说专题、港台现代诗歌专题、网络文学专题、新移民文学专题、东南亚华文文学专题、海外华裔文学专题等。每一专题提前两个星期布置学生做准备,在老师的指导下设置话题及讨论的形式,最后采用同学嘉宾、老师、场内其他同学互动对话提问的方式进行,因此这也意味着要改变一讲台、众多排桌椅的形式,为此我主要采取小剧场的形式。经过多次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相当不错,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组织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兴趣。我想长此以往,就会有一批又一批挚爱华文文学的学生,毕业后他们或做教师,或进一步深造,或在其他工作岗位上,他们再以自己的兴趣和行动影响着别人,如此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肯定后继有人,对此我一直非常乐观。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建设,当然得面对它自身的特殊情况,但是有那么多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孜孜以求的有心人,有那么多对这一学科史料、教材、理论建设付出努力的专家、学者,如饶芃子、刘登翰、陆士清、曹惠民、刘俊、方忠、黎湘萍、赵稀方、袁良骏、古继堂、黄万华、朱双一、杨匡汉、赵遐秋、施建伟、陈贤茂、陈公仲、古远清、计璧瑞、徐学、钟晓毅、李凤亮、袁勇麟、钱虹、钱超英、樊洛平、王列耀、李安东、刘红林、朱文斌、刘俊峰、杨际岚、朱崇科等老中青三代,我想这门学科从边缘真正走向和其他学科平起平坐、从他者走向前台自我言说的独立地位、在学术上得到国家承认的那一天终究会到来。
    [参考文献]
    [1]余光中.序一:根深叶茂的华文文学[M]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黄修己.告别史前期,走出卅二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思考[M] //艺文述林2·现代文学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1-2.
    作者简介:计红芳(1972— ),女,副教授。
    原载:《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8卷第2期
    
    原载:《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第28卷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