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蒋勋先生的智力蹦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老愚 参加讨论

     这样的文字,一反蒋勋诗文之明丽清新,以涩飨人,展露了一个疯狂、变形、荒谬的世界,也因此令人着迷。这不是让人舒服的小说,而是挑战心理承受能力的蹦极运动。
    《因为孤独的缘故》并不适合做一本小说的题目,更像是随笔的书名。但蒋勋就这样用了,这个寂寞中带点诗意的名字,其实已经告诉我们,这本小说完全是一个思辨的类型。取这样的题目,透出几分清高自持的意思,似乎在嘲讽读者又略带点自嘲:小说家的我就是这样,懂不懂由你。
    他在名为《一只头颅》的代序里有这样的句子:“我很想知道,那刚刚斩断的头颅,在骨肉分裂,血如泉涌的刹那,是否还在思考着什么?”“我想拥抱你,但我已没有了躯体,我只有用一颗砍断的头颅努力在这城市的孤独中思索拥抱的意义,思索那在虚空中挣扎着想要拥抱的意念,然而——我却没有了躯体,没有了手脚。”几乎已经表明了他的美学特质,那就是浮游式的玄思与冥想。再看看几个短篇的名字:《热死鹦鹉》《妇人明月的手指》《舌头考》《猪脚厚腺带体类说》《安那其的头发》《羊毛》……透出一股浓烈的令人不安的气味。
    这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里面的人物无一不带有某种孤寂的精神病症,他们总是在某个时间节点上展开思考,此思考决绝、绵远而又荒谬,令人忍俊不禁。比如,一只热死的鹦鹉引起医学生无尽的思索,妇人对被歹徒砍掉的手指的感受的体味,女大学生对学生运动领袖头发的迷恋,……无处不在的炽烈情欲,大胆到近乎工笔画的程度,作者擅长于细致入微的描述中,扒拉出个体生命的灵魂析出物,做天马行空式的凝视。隐喻,自嘲与他嘲,好似一幕幕黑色幽默喜剧。
    他剔除了人类华丽的衣裳,甚至剥去了白净的皮肤,只在心的那一块左剜右砍,蒋勋娴熟地操手术刀,解剖着一个个生理标本。人性的那一丝脆弱、无奈以及悲哀于此裸露无遗。孤独,是一种时代病,因为不能敞开而滋生的癌细胞。他要尽一人之力帮我们剔除。
    冥思,玄想,他打破了讲故事的传统,任由自己的思绪流淌出一条绚烂的思辨之河。这是咀嚼孤独的智者的写作,他俯瞰众生,不乏怜悯,更多的却是怀疑和冷酷,他抽去了他们的灵魂,把他们变成寂寞的躯体。整部小说光怪陆离,诡异而又灵动,散发出末日般鬼魅的气息。
    人们碎片般生活在各不相干的空间里,即使紧密相连,本质上还是孤独。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笼罩着他笔下的人物。当他们琢磨孤独的时候,他们就更见孤独了。他将一个个人性命题置入异常情境,拷问心灵。他只管追问,引导读者去思考,或者独自去思考那个看似玄虚的哲学命题,并不提供答案。
    孤独,确是蒋勋先生探讨的主题。他去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曾经阐释过对孤独的定义。“在庄子讲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时候,他是把个人还原到一个纯粹的状态,他是完整的,因为在西方孤独这个字的字根就是太阳,这个太阳是宇宙之间唯一存在的,它是独一无二的。”他把这种孤独命名为“大孤独”。他以梵高为例,“你如果有机会站在纽约的现代美术馆看到他的画,你整个人都会被他燃烧起来。我相信那就是大孤独感。”在这个意义上,《因为孤独的缘故》里充满的对无所不在的孤独的描摹与追问,便有了崭新的涵义。
    情感被放大到极致,思维之海澎湃不已,蒋勋曲尽其幽,对读者发出了阅读挑战。未免有点眩晕吧?或许,阅读的乐趣就在于感受这种心灵的悸动,如果不能从作者设置的迷宫中突围,便无从领略突围的快感。
    这样的文字,一反蒋勋诗文之明丽清新,以涩飨人,展露了一个疯狂、变形、荒谬的世界,也因此令人着迷。这不是让人舒服的小说,而是挑战心理承受能力的蹦极运动。故此,方有台湾评论家所说的“立地成魔”,因为他背离了小说这一传统叙事形式的惯例,开创了冥思型幻想型小说的新路子。他不让读者舒服,而是变换花样刺激你,将你引向形而上的虚无的命题。
    你可以把他看做一场智力游戏,如果你有足够智商的话。
    《因为孤独的缘故》 蒋勋著  新星出版社 2011年4月
    原载:新京报 2011年05月24日
    
    原载:新京报2011年05月2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