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关注当代文学中的“潜在写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潘年英 参加讨论

    什么是“潜在写作”?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往往不被纳入主流文学的范畴,也无从进入批评家的视野,因而这种文学仅仅构成当代文学的一种客观存在,却不以当代文学的身份真实呈现在读者大众和批评家们面前。
    现在大家一般都认为,最早提出“潜在写作”这一概念的是上海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他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这一概念,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同时引发了批评界较为广泛的讨论。陈思和教授把这个概念定义为:“那些写出来后没有及时发表的作品,如果从作家创作的角度来定义,也就是指作家不是为了公开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活动。”陈思和教授的这一定义与我对“潜在写作”概念的理解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的,比如他例举的沈从文的家书,还有曾卓、绿原、牛汉、郭小川、胡风和无名氏等人在“文革”期间的写作等等。实际上,陈思和教授所指的“潜在写作”,特指1949至1976年间一些现当代作家的“地下写作”或“抽屉写作”。
    而我认为,“潜在写作”,是真正潜藏在文学表象之下的文学写作。在各种“潜在写作”中,大致有如下几种存在方式:以自费的方式出版的各种文学作品,在海外发表和出版的各种文学作品;在各种民间网站或个人博客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在各种民间刊物上发表的文学作品;还没有发表的各种文学作品手稿。
    没有发表的作品手稿算不算文学作品?陈思和教授的观点是不算。我觉得要算。须知我们的很多传世名著,最初的时候都是以手稿的形式流传的。《石头记》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卡夫卡的作品在他生前极少得到发表,他甚至留下遗嘱要求把所有作品烧掉,但却被朋友保存了下来,后来陆续出版,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传世之作;“文革”期间我们很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也经常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的,如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及北岛们的诗歌等等……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潜在写作”。
    可以说, “潜在写作”在世界文学范围内都有不同面目的呈现,既存在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之中,也存在于不同的写作群体内部。
    从文学研究层面上说,对“潜在写作”的关注,能让我们看到文学的整体性存在。文学的存在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甚至是一个自足的生态系统。有“显在”的部分,也就必然有“潜在”的部分。而文学存在的历史业已证明,在文学的整体构成中,潜在的或边缘的部分,其实有更加庞大的存在,而“显在”的文学,可能只是文学冰山之一角。从文学研究的角度讲,一个研究者的目光如果仅仅局限在“显在”的文学存在部分,不仅会造成自身目光的短视和知识的残缺,也有违科学的基本精神。
    从创作层面上说,关注“潜在写作”,对于我们发现新的文学力量,从而吸纳和整合我们的文学资源,开拓我们的文学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每一种文学形式的兴盛,其最初的动力都是来自民间的发现、推动和促进。对于今日中国文坛的文学生态来说,在“潜在写作”中发现新的文学资源和力量,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其实,真正优秀的作品是不会永远处于“潜在”状态的。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和应该做的事情仅仅是,对“潜在写作”保持持续关注,在“潜在写作”中看到文学更加完整而真实的存在,以便于我们对于文学的现实存在有一个更加清晰的把握。就像我们在干旱的喀斯特地区计算水能资源的储量一样,我们的目光不能仅仅盯着地表,而要看到地下,只有看到地下,我们才能真实地计算出我们实际的水能资源储量。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