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文学作品,否定的批评与肯定的批评,何者为高何者为低?何者为是何者为非?这甚至不成为问题。现在却有人当做问题提了出来,令人感到意外,颇有讨论之必要。 有学者称:对于文学批评,“否定也不一定就是真话,肯定和赞扬也不一定就是假话”,“作为一个批评家,对一个作品正面的阐释比什么都重要”。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是与文学批评理论的理性表达迥不相侔的。而且说“比什么都重要”,未免绝对化了。 在我看来,文学批评,首先是批评家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理性的、独立的、真诚的判断与分析。批评家应当是灵魂的化验师,应当成为良性、中性或恶性细胞的检验者。批评的可贵之处不在于肯定与否定,不在于强调正面阐释的重要性,而在于是否符合真实,是否将所批评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揭其内蕴,抽其灵魂,有益于世者褒扬之,有害于人者批驳之,无论是“肯定”、“否定”,都需一个“真”字做根基。违乎此,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伪批评。一部作品往往瑕瑜互见,作为评论者,肯定其优长,否定其不伦, 出之以真诚,秉之以公理,如此而已。 对于任何一部作品的褒扬与贬诋,必须要以文本的内质为参系,以作品的道德内容为依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葛兰西说过:“艺术就是艺术,而不是预先安排的和规定的政治宣传……假使一部作品达到了完美的境地,那是仰仗它的道德内容和政治内容,而不是取决于抽象的内容融合成一个整体的作品的形式。”葛兰西指出了作品内容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文学批评的是非依据。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预先安排的和规定的政治宣传”,不是文学批评;而对于“以抽象的内容融合成一个整体的作品”,需要对其内容加以分析,不能模棱两可,是非颠倒,舍弃内容而论形式。 如果与现实相暌违,与人性相乖悖,即便有着“象牙之塔”的面貌,有着“纯文学”的装裱,也终究不能成为无价之宝。对于这样的作品,毫无必要对其作“正面阐释”。辨“伪”比辨“正”更难。此即孔子所谓“行辟而坚”者也。批评的任务就是在识辨真伪中披沙沥金,这才是批评家的本分和良知。否则,如果批评家及其批评理论,长期混迹于社会所诟病的红包评论、圈子评论、望风希旨评论之中,“肯定”倒是肯定了, “超前迈古”的巨著问世了,大师的影子也隐隐欲现了,然而却不妙!因为若久久陶醉于此种境界之中,真正的批评理论和批评精神也就魂消魄散了。 此非危言耸听。刘勰云:“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这个道,即人生社会的发展规律。文学虽是小道,其理亦如政道同。没有批评,便没有争鸣;没有否定,便没有肯定。少一点哗众取宠的演示,多一点实事求是的真诚,才是我们的文学所需要的。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12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