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坚守传统音乐的信念和品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章红艳 参加讨论

    传统音乐是整个音乐范畴的
    原动力和支撑点
    前些年,每每看到某些所谓“音乐人”,走到哪里都是前呼后拥,随便表演一下就是几十万,甚至是假唱、假奏。笔者就想,自己从事的音乐,传统音乐、琵琶音乐,其价值何在?选择琵琶是因为自己钟爱这种艺术,因为它不仅让自己感悟音乐,也让自己感悟人生,感悟历史。
    从秦汉而始,琵琶从“马上所鼓”,到走入市井、庙堂、宫廷,从横抱到竖抱,从“拨子”到义甲,从羊肠弦到金属弦,从五声音阶到十二平均律,从师徒口传心授到现代音乐教育,从西域、中原到海外、国外……在2000年左右的漫长时间里,不知有多少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和制琴工匠为这件乐器,为琵琶音乐贡献了他们的智慧和灵感。它的音量、音色、音域、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它的珠玉般的声音,它的每一个“点”,以及以点为基本元素所构成的无比优美的虚线旋律,以及多声部演奏的可能性,既具有弹拨音乐的独特性,又是中国的、东方的。
    回顾琵琶的历史,回顾东西方传统音乐走过的历史,笔者认为,传统音乐在漫长的历程中,历经不同时代,呈现不同变迁,但从来没有中断过。这种历史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说明它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更为重要的,即使在今天这样的时代,即使在音乐呈现多元结构和多样形态,某些音乐类别已经走向产业化,传统音乐仍是整个音乐范畴的原动力和支撑点。
    对于“传统”二字,我们的认知往往失之偏狭。我们往往从专业出发,只认为传统曲目是传统,琵琶流派是传统。甚至仅仅以某个流派的特色,在演奏上的一些习惯、习气作为传统。笔者认为,凡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同行,既要钻研自己的专业,又要超越自己的专业;既要学习流派,又要超越流派,向更为宏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把视野打开。我的看法是,凡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的同行,既要钻研自己的专业,又要超越自己的专业。既要学习流派,又要超越流派,向更为宏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把视野打开。比如这一次我和我的父亲一起改编了一段越剧的尹派唱腔。我的父亲是越剧团的主胡,作曲,他是教唱腔的。我的母亲是越剧演员,而我的故乡是浙江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我从哪里来,就是从这里。说到唱腔,我从越剧中感受到,传统戏曲,特别是那些一代又一代戏曲艺人千万遍琢磨、吟唱的腔调,那些富有地方色彩的腔调,那些细微的变化、收放、行腔走板,字里行间的小腔,真是中国传统音乐无比珍贵的财富。可惜的是,现在有些音乐家往往忽略这些,甚至轻视这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实,“韵味”、“行腔走板”正是中国音乐传统中不同于西方音乐的重要特征。我们向传统学习、向前人学习、向民间音乐学习、向地方戏曲学习,但在这些方面还远远不够。
    近些年,我们不断谈论创新,不断对原创能力发出质疑,根本问题还是在于传统音乐的传承和水准。这让笔者想到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凡是在应用科学和新技术领域创新能力强劲的国家,都是基础科学实力雄厚的国家。在音乐上,传统音乐是一切样式音乐的基础。在这方面,比较能说明问题的城市可能是纽约,这座被称为世界艺术中心的城市,充分地体现着音乐的多元化和最新样式,同时,它也是传统音乐的重镇。正是后者影响着、推动着、支撑着、启发着前者。所以在笔者看来,传统是音乐的光荣。
    解决曲高和寡的途径
    不是让音乐跪下,而是让听众起立
    圈内圈外时常有些人以“曲高和寡”来讽喻从事传统音乐的人。这种讽喻其实不妥。因为坚守音乐品质无论如何是极其必要的。不应以任何借口放弃这种坚守。正如正直而有责任感的企业不会以任何借口放弃产品质量一样。
    一个演奏家的行为底线,首先是表演的真实性,包括声音的真实。为此,笔者主张并奉行了“不插电”政策,包括非音乐厅的表演场所,尽量使音乐听众感受乐器的原声,同时,也竭力反对假奏。音乐表演的真实性,是独创性和不可重复性的前提。而假奏、假唱包括伴奏带的使用,显然将毁灭那些不可重复的即兴的灵感、演奏情绪的差异、细腻的变化、节奏的弹性、微妙的气息起伏。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的教学理念,一是在任何喧嚣浮躁的环境下,都要保持教学的严谨、扎实;二是注重学生当众表演的能力,鼓励学生的演出实践,并为此开设重奏合奏课,创立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乐团。笔者向来不热衷学生参加各种音乐比赛。不仅各种山寨版的音乐比赛层出不穷,甚至在一些号称全国性、专业性甚至权威性的赛事中,我们依然会看到各类不公正现象,这类现象所带来的不良示范,对于学生,特别是那些品质端正、业务优秀的学生,是一种莫大的伤害,尤其是对于他们的心灵而言。
    笔者认为,解决“曲高和寡”的途径不是降低、牺牲音乐品质去迎合、取悦观众,而是要在坚守音乐品质的前提下提升听众。简单说,不是要让音乐跪下,而是要让听众站起来。
    营造音乐厅文化的氛围
    伴随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地方兴建了音乐厅。可以说近十年间,在中国大中小城市兴建的音乐厅比以往100年间所兴建的音乐厅还要多,而且要多许多倍。中国历来有戏园子文化、唱堂会文化,而缺少一个现代国家应有的音乐厅文化,整个公民音乐素质偏低。这几年笔者以“且弹且谈”为题,在一些县城、中等城市、大城市;在一些学校、城市音乐厅大面积开展音乐普及工作,直接接触受众人数超过10万,包括地域、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听众和爱好者。笔者从最初级、最基础的东西说起,向他们讲述音乐和音乐厅文化,甚至教他们什么叫“安静”,教他们如何鼓掌、什么时候鼓掌、什么时候停下,教他们怎样阅读节目单,什么时候阅读,也引导他们如何接受音乐。这并没有迎合他们的意思,没有取悦他们的意思,当然更没有必要去献媚。笔者发现,真心诚意极为重要,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为了不让听众怀疑我的目的,为了让这件事情做起来更单纯些,“且弹且谈”分文不取。
    我们坚守信念,坚守音乐品质是有出路的,这种出路就在于,虽然人并不那样单纯,但是每个人内心里都向往快乐、向往纯善、向往优美、向往崇高。而我们的传统音乐和以传统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厅文化,其基本价值取向正是欢乐、优美和崇高。我们应该相信,这些音乐所具有的价值和感染力,一定会唤起人们心中的这一部分情感。
    物欲影响着音乐的整体发展
    由过度热衷物质生活、过度追求财富而导致的物欲主义,由过度竞争而导致的唯利是图,道德失范,将会损毁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品质,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情感现象、文化现象,同样难以超然。这是我们从事传统音乐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而在音乐领域的内部,流行音乐、音乐演艺产业、音像产业、现代主义音乐等现象的发生,更使先前比较单纯的音乐形成多元局面,对于传统音乐而言,无疑又是一种来自同一领域的夹击。比如,音乐的目的是什么?从前也许这不是一个问题,今天却不同了。在很多从业人员的心里,也许音乐已经完全变成一种谋生手段,或者是一种获取名利的工具。从前我们的称谓是“音乐家”、“音乐工作者”,而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什么是“音乐人”?是否就是以音乐为谋生手段的人?从“音乐家”到“音乐人”,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音乐的理想、音乐的精神价值、音乐的情操,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完全不重要了。这种状况也影响到音乐院校。然而,正是由于音乐目的改变,音乐品质与音乐职业伦理也不同以往,假奏、假唱现象屡禁不绝;音乐表演领域中的“伴奏带现象”依然风行。今天的趋势是,录音放送技术不断提升,歌唱演奏能力不断下降;复制、批量生产日益发达,个性、原创能力日益萎缩。
    再比如,音乐创作方面的“委约”,几乎成为一种普遍惯例。问题是:以契约形式花钱定制产品,由出资人规定题材、规定主题、规定创作期限,并最终规定价格,由作曲家履行合同完成创作,这种方式是否符合艺术创作规律?近年在音乐厅和所谓大型纪念晚会中不知出现了多少既缺乏真挚情感,也缺乏才气和品质的应景之作、短命之作。
    近30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开放,中外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时代。而我们这一代人与前辈音乐家相比是幸运的,这个时代在空间上的展开,让我们获益良多。但当下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仍然缺少足够的条件。作为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和传统音乐的传播者,需要有一种另类精神,一种不附和世俗的精神和不计得失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精神”。
    原载:《文艺报》2011年11月30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1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