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忧室散集》是王巨才继《退忧室散稿》《退忧室散记》之后的又一本集子。“散集”辑入的是他近三年来的散文游记和往常的部分评论文章,少量与公务有关的文字,作为资料“留档”。名为“散集”,读来并无“散”和“杂”的感觉,反而感到丰富多彩。我读这本书稿,受到的启示、获得的教益是多方面的。我知道,作者青年时代念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学的是文学,是陕西文坛一位青年诗人。后来,用他的话说:人的一生是由无数偶然因素组合而成的。他也就是在一次“偶然”之中步入仕途,投笔从政相继当了我们家乡延安地委的副书记、行政公署专员,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但据我观察,他除了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依然钟情于文学,关注着文学,只是工作忙累,没有更多时间投入写作。退到二线后的他,才有更多机会到处去走走、看看,深入实际生活,施展他的文学才情。这样,才有了他的许多锦绣文章面世,一本又一本精美的散文集奉献读者。 这些年王巨才主要是从事散文写作,也时常因工作需要,写写作品评论。 王巨才的散文,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清新、优雅、隽永,颇有我国传统散文的特色。他写散文总是有感而发,情动于中。写人写事,每每融入自己的感悟、思考于字里行间,闪烁着启人心扉的思想光芒。文章没有那种华丽辞藻的拖累,没有无病呻吟的弊端,却生活气息极浓,语言文字考究,颇见功力。他写事,如同讲故事,跌宕有致,娓娓道来,不时出现生动的场景描绘,如写陕北生活的那组散文。写人物,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有性格,让人如临其境,历历在目,如写到的马文瑞、两个母亲、余新元、韩美林、王二妮等以及《回望延安》中的一组领袖人物。在作品中,他很注意细节描写,注重语言的凝练,故而他的散文阅读起来亲切、流畅、新鲜,极富美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书中的一篇篇赏读札记,大多是对于当时出版的新书及崭露头角的新人新作发表的真知灼见。可以看出,他对作家们充满尊重和关爱之情,对他们的成就由衷赞赏,为此耗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同时,对他们的作品又能深入浅出、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论证,肯定该肯定的,不足和缺点也善意地指出。他的评论,不贬彼扬此,力求客观公正,以理服人,一如他贯常的宽厚、严谨作风。 多年来,为帮助作家深入生活,有关方面经常组织一些采风活动,我和作者曾经多次一起参加。我注意到他每到一地,总是用心地听,仔细地看,认真地记,回来后他总有新作发表,总有收获。他不愿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总要深入了解和思考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变革的崭新现实。他的创作态度是严肃而勤奋的,这也同他的为人一样,典型的文如其人。 王巨才人缘特好。他为人厚道、沉稳、真诚、谦逊。在陕西省委宣传部担任部长时,团结、扶持、帮助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和宣传文化工作者。当个别作家、艺术家因创作失误或其他原因受到批评、遭到不公正对待时,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他总能客观冷静地适时引导,加以保护,给予鼓励,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了这些作家、艺术家在往后的岁月里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样的胸襟,我们从那篇《争取陕西长篇小说创作的新突破新繁荣》中就能感受得出来。 17年前,王巨才从陕西奉调北京,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他到任不久,便陆续拜访了一些老作家、老领导、老同志,结识了不少作协机关的干部、群众,大家交口称赞这位新来的“王书记”平易近人,平等待人,很快成为大家愿意接近、愿意交往的知心朋友。如今,依然辛勤工作和勤奋笔耕的他,反而比在岗位时更加繁忙,既是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又担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书画院院长。近年来,由于不断有散文作品在重要园地见诸报刊,受到散文界和评论界的关注和好评,因之最近中国散文学会换届时,大家又一致认定和推举他担任新一届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之所以担任如此之多的重要职务,乃众望所归,情理使然。 写到此,我忽然想起,前几年我和王巨才、阎纲、何西来、雷抒雁等一批陕西乡党们到延安农村采风时,居然有一些农民朋友认出了他们还在念叨的“王专员”,说王专员可好咧,为我们办了不少事,我们忘不了他。一个人,离开了曾任职的地方二三十年后,老百姓还能认得,还在念叨,就如同他现在身居二线,大家还依然尊重他、推举他、拥戴他一样,足见王巨才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书记、好朋友。 王巨才喜欢书法,记得他经常爱写的两幅字是“云水襟怀”和“道德文章”,以此赠人,也以之自勉。行文至此,我由然想到这两句话,借用过来作为标题,以表达我对他为人、为文的印象。 原载:《文艺报》2013年03月27日 原载:《文艺报》2013年03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