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值得研究的一部鸿篇巨著,她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也是留个后人最大的挑战和难以超越的艺术成就,这部现实主义的历史著作因其艺术性、思想性以及作者曹雪芹的悲剧性不平凡的生活经历,自问世以来,多少人为之动客,亦有多少人在不懈去探索其内在价值,古有脂砚斋、胡适、鲁迅、吴组缃,今有李希凡、蓝领等,他们从各方面分析探讨《红楼梦》的思想性。但脂砚斋到底是谁未定论,藉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脂评是不是真的反映了作者创作的初衷?是不是真的是作者意愿的体现呢?当然,我们不能说脂评不可信,人们认可脂平,是一种研究红学的方法,而研究红学,不能单靠一本脂评,而应全面考量作品包括作者及作者所处的年代,从而探《红楼梦》的主题及作品艺术美等。 本文尝试着就《红楼梦》中两个悲剧主线:林黛玉的香消玉勋和贾宝玉的情归无稽崖的探讨而延伸至对《红楼梦》的整体看法谈点个人浅见,仅此而已。 《红楼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揭示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由盛及衰的必然命运,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在封建制度高度发达的清朝中期,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因贾宝玉“不懂文章经济”的反叛性格和林黛玉的蔑视“仕途经济”且对纯洁爱情的追求而命运多舛,遭至无情的扼杀,因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和“中乡魁宝玉去尘缘”都是必然的结局。而《红楼梦》 因其对悲剧描写的淋漓尽致、行去流水般而流传于世,书中处处不在的悲天悯人之情无不预示着悲剧的必然性和浓重色彩。 林黛玉生于美女倍出的姑苏城,幼年丧母,童年其父亲林如海亦撒手西归,从小寄于贾府之篱下,其幼小的心灵早已铭刻着自卑,内心有一种不被理解的孤独,然其又秉绝对之姿容,具希世之俊美,“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还有“多愁多病”的身的病态美,两相对照,悲剧之味尽显其中,而贾宝玉则生于官宦世家的贾府,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阴阳严重不协调的贾府是贾府的希望,然其“无故寻愁觅恨”,“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冲突,矛盾,必然有悲剧产生,其本性的叛逆与环境的格格不入,相互映衬,必将上演一幕幕“情天幻海”贾府悲剧。社会环境难以超越,生于那个年代,现实决定了悲剧的上演。而不是他或者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啊?全书无处不在的悲与愁,压抑着所有拜读《红楼梦》的人。这种压抑,不只是书中之人的压抑,也是作者身上的压抑的体现,这压抑中,我感觉到作者身上的现实与理想强烈碰撞的痕迹,这也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内心斗争,具体表现在笔下人物的矛盾和斗争,对贾宝玉,一则不钟情于“文章经济,官宦仕途”而独喜琼闺绣阁和玩脂弄粉,另一方面,对摆脱不了文章经济附庸风雅,他生活的环境不允许他只钟词艳曲,“寅时吃卯时粮”的庞大家族贾府需要他维系和支撑,所谓“父母之命不可违”,他不得不读八股,不得不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的反叛,只限于不适合自己的方面,而没有从根本上认清根源--封建制度和礼教,因此,他的叛逆只能是一个无言的结局,他只能更加痛苦,而他的理想,美好的憧憬在痛苦的挣扎中渐渐淡去。曾经生活在一起的姊妹们相继离去,自己生活的贾府日见衰败,他失望了,特别是在爱情婚姻方面,他无限钟情的林妹妹却不能得贾府统治者贾母、王夫人的认可和理解,这让他更加迷惘和痛苦,虽然他爱薛钗,但这种爱比不得他对林黛玉的爱,爱薛宝钗是因她天生丽质,文才德兼有,而钟情于林黛玉,则是对纯洁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是一种情感交融的爱,这种爱是基于双方的认识,理解而生发的矢志不渝的爱,“爱而不得所爱,但又不能忘其所爱”,这是人世间痛苦的莫过如此,在孤傲对抗庸俗,高洁对抗肮脏,美好的理想对抗冷酷的现实中,他失败了,他毕生理想,希望终为泡影,“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鲁迅:《娜拉走后怎样》),安娜·卡列尼娜,她自杀了;马丝落娃,她堕落了,而贾宝玉,他能超脱的了吗?悲剧的结局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他走了,到大荒山无稽崖去了。这不是贾宝玉的失败,而是整个社会的反抗者的失败,这当中固然有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但贾宝玉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而没有摧毁其真正的根源,也是造成他失败的原因,这种改良主义不彻底的批叛,则胜利的希望是渺茫的。此正应了“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再看林黛玉,她是真挚纯洁爱情的强烈追求者,她希望与贾宝玉两小无猜,希望贾宝玉心中只有她一个人。她那花一样的美,红一样的色,春一样的质,是一朵娇艳之花,有着花一般的娇容,花一样美丽的青春,花一样绽开的爱情,然而,花开自有花谢,她那种偏执狂热追求的那种超脱世间俗气的爱情是不切实际的,她美丽的一切最终毁灭了,被风雨所摧折,被黑暗所吞噬,贾府是她情窦初开、情有所系的地方,也是她的归宿,也是应了“春梦随云散了,飞花逐水流”,最终悄然地离开了这伤心绝望之地。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是封建家族之间利益维系,相互利用和赤裸裸的利益交换的结果,贾母的:“并不是我忍心不来送你,只为有个亲疏,你是我的外孙女,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倘若宝玉有些不好,我怎么见他父亲呢!”(《红楼梦》九十八回)露骨的利益论,与其说她是基于对宝玉的爱,不如说她是为了贾府乃至史、薛、王等封建家族的利益,正是这种利益至上的维系,吞噬了林黛玉苦苦追求的爱情,也吞噬了这位“心较比干多窍”的多愁多泪的少女的生命。 在封建社会,用婚姻达到利益的维系比比皆是,吞噬美好爱情也多有记载。林黛玉身上所体现的是美丽失落,爱的失落、青春的失落,叛逆的追求,现实与理想,在这万般矛盾和煎熬中,她只能让人感叹“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金玉良缘是她一生的痛,木石前盟却使她流尽最后一滴泪,“冤冤相报自非轻,万象离合皆前定”,她对爱情的执着,对现实的执着,对人生的执着与封建社会的所宣扬的礼教相违背的,也是与贾府利益相抵触的,这种徒劳的叛逆只是也只可能在无情的历史上卷多滴一滴血而已。 她在漆黑的午夜热切渴望黎明的曙光,在冷酷的严冬强烈地憧憬三春的温暖,在风刀霜剑的大观园梦寐寻觅无尽头的,但一切只是梦而已,那是海市蜃楼的理想,在绝望中她淡淡离去,无尽的伤痛;一颗执着的心在红烛点燃、笙歌燕舞之时破碎了,真的,或许离恨天是她更好的归宿,一曲葬花词,葬送的却是自己。真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西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而我们,除了慨叹社会对她的不公,命运无情地捉弄这脆弱的生命外,还能做什么呢?因为是社会,无情的封建社会,她或他都是无力的改变的。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这两个悲剧,这两个年轻生命的遭遇构成了《红楼梦》全书,它们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林黛玉的魂归故里,加速了贾宝玉的大荒山之归,她们又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反抗者的失败,在封建严酷的礼教面前,实在是太脆弱了。 《红楼梦》,这是一个多少人试图解开但始终难以解开的梦,不论曹雪芹是在映射雍正,而是在追思情人,抑或是抒写自己的人生历程,其实这些对我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留给后人的是难以超越的艺术成就。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生活的缩影,通过它,你可以了解整个封建社会,读懂它,也就读懂封建社会。这就是《红楼梦》。艺术再现生活,发乎于情止乎礼义。淡淡哀愁,幽幽红楼,由来一梦,随风逝矣! 原载:红楼梦中文网 原载:红楼梦中文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