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吴宓释《红楼梦》宗旨之“四层”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邢殿峰 参加讨论
 《红楼梦》新谈:《民心周报》第一卷第十七期(1920年3月27日版)、第十八期(4月3日版)。吴宓解释的《红楼梦》宗旨之“四层”即在上世纪的20年代初发表的本文中,发表文章时吴宓年约接近30岁。笔者对《民心周报》并不了解,可是,单是那周报名称的“民心”二字已经很说明问题,所以,不再对该周报查寻和介绍。(有熟悉的老师和朋友请把该周报简单介绍发在本文评论栏目里,谢!)
      吴宓释《红楼梦》宗旨之“四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是在人生的20多到接近30岁而形成,我们可以看到吴宓解释《红楼梦》宗旨之“四层”深义基本就是他一生的缩影,遗憾的是时代给了他最终的结束是大悲剧。(“四层”《红楼梦》的宗旨解释内容放在对吴宓的简单认识和了解后面,便于对他总结的感悟。)
      吴宓:吴宓(1894-1978),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生,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著名西洋文学家,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 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
      《吴宓,一个纯粹大写的人》:作者李满星,二十世纪陕西文化名人系列。
      吴宓,字雨僧,泾阳人,童年时期聪敏好学、才思过人。稍长,入北京清华大学深造。1917年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文学士、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后,吴宓为教育部特聘一级教授,在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时,聘请了一代宗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名流为教授,培养出了吕淑湘、王力、李健吾、张骏祥、曹禺、王佐良、许国璋、钱钟书、贺麟、杨绛、张荫麟、杨同翰等众多优秀的中外语言文学研究专家和教授。吴宓先生还先后任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成都燕京大学等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吴宓是最早将《红楼梦》推介到国外的权威学者之一,在国内红学界,他与胡适之、蔡元培、俞平伯、景梅九、周汝昌等红学专家齐名。在红学研究方面,吴宓先生著述颇丰,曾用中、英文发表过《红楼梦新谈》《石头记评赞》《红楼梦之文学价值》《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红楼梦之人物典型》等极有见地的文学论著,对推动我国和国际红学的发展研究起到巨大的作用。
      吴宓先生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学习比较文学的学者,而且是在高等学校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并且运用其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第一人。早在1920年,吴宓先生就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了《记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新旧说》两篇文章,首次向国内知识界介绍了比较文学这个概念。吴宓先生1921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研究”,从此,比较文学进入中国高等学府的课堂。吴宓先生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红楼梦》,为我国“比较文学”学科之首创;同时,他还用这种方法向学生讲授西欧文学,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比较文学的研究人才。
      值得指出的是,吴宓先生主持《学衡》,他撰写发表了《论新文化运动》长文,反对激进派将“洗澡水和孩子一气泼掉”,主张存旧立新。鲁迅先生则撰《估“学衡”》预以反击。后来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就将吴宓定位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对今天的人来说,吴宓似乎是个老厌物一般的怪人。现在回过头来看,吴宓先生在强大的新文化运动潮流面前,不人云亦云、不明哲保身、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冷静、理性,缜密的学术精神和高屋建瓴的洞察力,难能可贵,也正是秦人耿介、正直风范的体现。正如吴宓先生自己所说的:“热肠濒洒伤时泪,妙手难施救国方。”六十年后,现代著名学者、吴宓先生的及门弟子季羡林,在肯定五四运动功绩的同时,也指出其偏颇,他深情地说:“雨僧先生当时挺身而出,反对这种偏颇,有什么不对?他热爱祖国文化,但并不拒绝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只因为他从来不会见风使舵,因而被不明真相者视为顽固,视为逆历史潮流而动,这真是天大的冤枉。”
      有一位很著名的教授在形容吴宓的外貌时,说他的脑袋像一颗炸弹,感觉随时随地都会爆炸,这其实是吴宓先生耿直性格的写照。而吴宓先生的许多逸事更是其为“一个纯粹大写的人”的真实写照。他如痴如醉地喜欢《红楼梦》,认为此书是古今中外的第一本好书,并且称自己为紫鹃,理由是紫鹃对林黛玉的爱护最纯粹。战时,昆明有家牛肉馆,老板取名为“潇湘馆”。潇湘馆乃是林妹妹住的地方,岂能这番亵渎?吴宓先生竟然提着手杖跑去一顿乱砸。再看他的名言,甚至有些骇人听闻:“除了学术和爱情问题,一概免谈。”他带着学生在街上走,迎面要是过来一辆车,他总是奋不顾身地举起手杖,让身边的女学生上了人行道后,才放车子过去。
      吴宓先生的作派很像堂吉·诃德。作为大名鼎鼎的教授,他口袋里的钱虽然比学生多几文,但仍然清苦。吴宓常常带着心爱的研究生去打牙祭,在小馆子里坐下来,他神情严肃地拿过菜单,用正楷在小纸片上写下要点的菜及价格,一笔一笔算清楚了,估量口袋里的钱真的够用,他这才交给跑堂的。既然是请客,还要如此锱铢必较,不了解他的人,真会觉得他小气。可这就是真实的吴宓。
      吴宓曾说过,他的一言一行,都以圣人为榜样,活得很纯粹。他心目中的圣人是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和耶稣基督。钱穆先生有一段记录吴宓认真的文字:“当时四人一室,室中只有一长桌。入夜雨僧则为预备明日上课抄笔记,写提要,逐条书之,有合并,有增加,写成则于逐条下,加以红笔勾勒……翌晨,雨僧先起,一人独自出门,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出其昨夜撰写各条,反复循诵,俟诸人尽起,始重返室中。”
      国学大师王国维与吴宓相交多年,他在遗书中指定陈寅恪和吴宓来处理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王国维对吴宓的充分信任,以及吴宓的人品和人格魅力。还有一事值得一提,吴宓早年就读北京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时有一擅写诗的好朋友吴芳吉,一次学潮中,两人双双被开除。事后,校长宣布:凡写悔过书的人,均可以恢复学籍、毕业后留学美国。结果,吴宓写了悔过书,念完中学,并如期出国深造;而吴芳吉则因为拒绝悔过,回乡当教师,清苦了一辈子。此事让吴宓悔憾一生,他总觉得愧对友人。吴芳吉早年去世,吴宓则主动承担起照顾吴芳吉遗属的责任,几十年如一日。从中,我们了解了吴宓有错必纠、有情有义的另一面。
      “文革”中,吴宓受到批判,但他依然不改耿介性格。对当时的批林批孔运动,他宣称“宁可杀头,也不批孔”,表现了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坚持真理的硬骨头精神。1978年,极左思潮尚未肃清,吴宓被遣返回老家,住在妹妹家里,那时,他眼睛已经看不见,加上腿伤,步履维艰,不胜痛楚。可是,当他听说县上外语师资缺乏,有些中学未能开设外语课时,竟然主动提出要去学校带外语课。但终因病情日笃,“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来,吴宓先生病情严重、卧床不起,甚至神志不清,他最后的声音只是渴了就喊、饿了就叫:“给我水喝,我要吃饭,我是吴宓教授。”满怀锦绣,道德文章,一位骇俗世人,一颗耀眼的巨星,就这样黯然陨落。心酸、遗憾、感叹交织人心!
      百度补充吴宓吴宓轶事:
       读书入神 过目不忘
    吴宓幼时,读书刻苦,每餐必由家人送至书房。一晚,家人送饼一只,油泼辣椒一碟,吴宓读书入神,误用饼子蘸墨大啖,连曰:“香,香,香。”
      吴有即颂成章,过目不忘之才。1955年回安吴老家,于迎祥宫碑前小站片刻,只将碑文口诵一遍,即能一字不漏默写而出。
       站着乘车
      吴性刚直,一贯克己守公,从不占人丝毫。
      1944年,他去宝鸡访友,购得三等车票,上车无座位,只好站过道。其时,恰遇妹夫王俊生,该王持有免费乘车证,遂将他带至二等车厢,找一空座.吴不知情,待查票时,列车员说:“三等车票,不能坐二等车厢。”王即出示证件,说明身份关系,查票员亦谦笑允准,但吴却生气异常,愤然返回三等车厢,依旧站于过道,直至宝鸡。  
       吴宓风对牛弹琴
      吴对《红楼梦》研究,造诣极深,饮誉中外,凡听吴宓红学演讲之人,无不屏息凝神,如醉似痴。末了辄发深叹:“那不是听报告,简直是看演出。”
      吴一人将林,王,薛,贾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四十年代,西南古城即刮“吴宓风”,时人赞誉:“郭沫若与吴宓的报告,倘能一字不误记录下来,便是第一等绝妙好文。”1947年,吴宓来西安讲学,知识界奔走相告,盛况空前。
      一日,陕西“三青团”一帮政客故做风雅,约请吴讲《红楼》,吴素鄙此等人物,遂婉辞拒谢。谁知,这帮人搬出吴父建常先生极力通融。吴宓无奈,便胡谄一通,待其走后,吴父诘之:“何故未讲?”
    吴答:“彼等似庙中之神,泥塑木雕,对之若谈红楼,犹对牛马奉琴耳。”
       邱吉尔夫人的故事
      吴宓平日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但心怀坦荡,为人宽厚。
      1955年,他从安吴回西安,在三原搭乘火车,一列车员倒开水时,不慎将吴手烫伤,慌忙中未及赔礼,吴却站起,毫不介意地说:“无妨无妨,请勿耽误公干。”
      服务员离去,同行数人,均感诧异。询之于吴,吴曰:“昔英相邱吉尔去议会发表演讲,下车之时,夫人手被车门夹伤,血流不止。邱氏瞥见,神情慌急,但夫人却一脸镇静连说“无事”,待邱演讲完毕,夫人方以实情告之。”
      吴宓意在喻告人们,凡事不可以小误大,以私误公。
       争来反革命桂冠
      吴宓品德高洁,言不阿贵,行不偎荣。
      文革时,他是“货真价实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到残酷批斗和监禁劳改,但他依然不思“悔改”,蹲身牛棚,犹大写其在“姚文元江青的卵翼下”,“我罪实质,是认为中国文化极有价值,应当保存并发扬光大。”一类文字。
      于是,批斗升级,劳改加重,帽子再加一顶“现行反革命”。在批斗中,老人被架上高台示众,头晕眼花,直打哆嗦,但还被西南师大中文系的红卫兵推倒在地,致左腿骨折。后来又双目失明。
    其时,识时务者说:“吴宓的反革命帽子是自己争下的。”
       小人施诈 哲人受骗
      吴宓心善,乐于助人,因此也常受人之骗。
      他戴的进口手表,被两个无赖以仅值六元的小闹钟哄骗而去。又有张姓之人对吴言说,吴一学生因病就医,急需二百元住院费,吴不疑,即刻凑钱交付。嗣后,此张又来,言称那学生开刀治疗,又急需费用若干,吴此时手头已空,正筹思之际,此骗子以为吴有疑虑,便拿出一封“求援信”,高声朗读,恰逢保姆进来,惊见客人正念白纸一张。(盖此时吴患眼疾,视物不清)。于是保姆唤人,将骗子扭送公安机关。吴对此不胜感慨,又对保姆的精明称赞不已。
       最后时刻
      1977年,吴戴“反革命”帽子住在老家安吴,犹似老农,棉衣鹑结,衣食难继。一日,偶与妹闲谈,知乡间中学未开英语,问其缘由,答曰:无外语教师。吴遂急切言曰:“那他们何不找我?我在美国呆过多年,我可以给他们讲课。” 盖吴此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行将就木之人,拳拳之心实可感人。
       临终时刻
      “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这是吴宓1978年临终前的呓语。在一个做学问的人的眼里,教授是一个了不得的头衔。在知识不曾贬值的日子里,教授货真价实代表应得的荣誉和地位。教授的意义,是我们今天许多俗人无法理解的。可见,“文革”中的不幸遭遇给老人的创伤是多么至深!“教授”两字,在吴宓心中是多么的崇高!吴宓有着真学识、真性情,却自比为古希腊悲剧的英雄,而他的命运,恰恰中了他的谶语!
       吴宓释《红楼梦》宗旨之“四层”产生时代:1919年5月4日后将近一年。
      吴宓释《红楼梦》宗旨之“四层”内容:
      《石头记)(俗称《红楼梦》)为中国小说一杰作。其入人之深,构思之精,行文之妙,即求之西国小说中,亦罕见其匹。西国小说,佳者固千百,各有所长,然如《石头记》之广博精到,诸美兼备者,实属寥寥。英文小说中,惟W . M. ThackerayThe Newcomes最为近之。自吾读西国小说,而益重《石头记》。若以西国文学之格律衡《石头记》,处处合拍,且尚觉佳胜。盖文章美术之优劣短长,本只一理,中西无异。细征详考,当知其然也。
     
美国哈佛大学英文教员Dr.G.H.Magnadier授小说一科,尝采诸家之说,融会折衷,定为绳墨。谓凡小说之杰构,必具六长。见所作Introduction to Fielding's“Tom Jones”中。何者为六?
    壹、宗旨正大(serious purpose);
      
贰、范围宽广(large scope );
      
叁、结构谨严(firm plot );
      
肆、事实繁多(plenty of action);
      
伍、情景逼真(reality of scenes );
      
陆、人物生动(liveliness of characters)
    《石头记》实兼此六长。兹分别约略论之。
    
   壹、宗旨正大
       凡文章杰作,皆须宗旨正大。但小说中所谓宗旨者:(一)不可如学究讲书,牧师登坛,训诲谆谆,期人感化;(二)不可如辩士演说,戟指瞪目,声色俱厉,逼众听从;(三)又不可如村姐聚谈,计算家中之柴米,品评邻女之头足,琐屑鄙陋,取笑大方。凡此均非小说所宜有。小说只当叙述事实,其宗旨须能使读者就书中人物之行事各自领会。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必为天理人情中根本之事理,古今东西,无论何时何地,凡人皆身受心感,无或歧异。
    
   上等小说,必从大处落墨。《石头记》作者,尤明此义,故神味深永,能历久远,得读者之称赏。《石头记》固系写情小说,然所写者,实不止男女之情。间尝寻绎《石头记》之宗旨,由小及大,约有四层,每层中各有郑重申明之义,而可以书中之一人显示之。如左表:
    
    
一层  个人本身之得失(为善,作      一、教育之要(       贾宝玉
         
恶。向上,趋下。           二、以理制欲(           
    
——————————————————————————————————
    
二层  人在社会中之成败             一、直道而行则常失败     林黛玉
                                     
二、善恶报施之不公       
    
——————————————————————————————————
    
三层  国家团体之盛衰               一、弄权好货之贻害大局   王熙凤
    
——————————————————————————————————
                                     
一、物质进化而精神上之      
    四层  千古世运之升降                     快乐不增           刘老老
                                     
二、归真返朴之思想   
    ——————————————————————————————————
     
以上四端,实未足尽书中之意,又勉强画分,多有未当。兹姑借表中之次序纲目,论(石头记》之宗旨。
      我们可以看到,吴宓针对《红楼梦》宗旨的解释与总结的“四层”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一层”到“四层”这个过程的整理既是平行的,又是渐进上升的。将单独的个人、社会组织和人类发展放在一个平行的平台上,把人格的上升、组织的提升与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按渐进的过程来阐释。同时,也已经分析出来,个人与组织与整个人类的统一性,互相影响,人格的上升离不开文明的进步,而文明的进步靠的正是个人人格的上升。
      我们认为,吴宓通过自己的整理、解释与分析后而得到的四层含义是准确和科学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他的视角在具有普遍性研究的基础上有他自己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是受到他的知识与能力和他所从事的工作的影响,很多是从中西文化研究的对比中得来。吴宓也坚持了典型论,而借助了《红楼梦》中四个只要人物进行分析总结,也是科学的。吴宓在进行阐释和总结的时候也多从反面出发,从悲剧上进行,这样的方式方法也具有准确性。
      避免重复与罗嗦,本文省略掉对吴宓梳理过程的总结与再分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并不需要对他《红楼梦》宗旨整理过程的盲目完全赞同,在学习的同时,结合读者自己科学利用与分析才是更有价值、有意义。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想强调的是:
      1.《红楼梦》研究具有的各自解释性,所以要充分了解认识做出对《红楼梦》解释的当事人,我们才可以掌握和学习到个人的解释过程和结果,也可以发现《红楼梦》对于个人的人生影响。
      2.《红楼梦》研究具有时代性,吴宓在《民心周报》上发表他的阐释结果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时清末民国初期,新文化的五四运动中。时西方的民主与自由思潮开始大范围勇猛挺进,来影响和冲击中华传统的思想和文化。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而能学习到《红楼梦》研究与时代的关系,进一步来思考我们的时代该如何进行对《红楼梦》的思考和研究。
      3.《红楼梦》的文化和思想研究才是红学发展的主过程、主动力源泉,在红学的发展过程中,只有这些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的这些大师的通过他们各自的辛勤工作,而各自阐释出《红楼梦》的文化和想的巨大意义也价值,才能更多地来推广和普及《红楼梦》和《红楼梦》研究,也就更能让《红楼梦》为读者个人服务,让《红楼梦》为时代发展服务。是他们的巨大贡献,才让《红楼梦》能提升个人的人格,提高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大发展。进而,个人幸福,社会进步。
      4.吴宓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和看到,这四个层面也具有今天意义上的现代性,值得继续学习与领悟,继续从不同的视角来扩大和补充他的研究结果,结合今天的时代再深入发展他的研究结果。
      一层:通过教育 、以理制欲等来完成个人人性素质的养成,使得个人在善与恶之间更多转向善,在人格的提升与下降之间而更多去上升。
      二层:通过正确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约束,规范人和组织的行为规则,促使个人在组织中的积极成功,促进组织进步。
      三层: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达到人类文明的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