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与朋友聊天,大家谈到一个话题:即十二钗是以什么标准“选”出来的。关于这个问题,许多前辈学人有精彩的论述,但更多的关注的是十二钗的顺序问题,如余英时先生认为“通部情案必皆从石兄处挂号”这一条件是关键,我深感敬佩。至于十二钗为什么是这十二位女子,我的看法是,所谓的划分标准其实是“类型”,即十二钗各自代表了一种类型的女子,各自体现这某一类型女子的个性和命运。这样亦可以说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的问题。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的价值,“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为不同。所以其中所叙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所谓真的人物,就是虽然不是实有,但确是现实世界中某种人物的真实的写照。”先生的话着实精辟。 书中第五回写道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时不解,警幻仙子便说“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 从鲁迅先生的分析以及原文中警幻仙子的话,可以看出,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这些女子,她们不仅是生活中某种类型人物的真实写照(我并不是说十二钗有确指的“原型”,只是想说明是女子中的“一类”),而且被称作“冠首”,即她们更是最突出的代表。 之前也和一些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也听过一些其他的见解。比如有观点认为选择标准是十二钗与宝玉有亲戚关系。可是十二钗中的妙玉,和宝玉是没有亲戚关系的。或者按地位尊卑而选、按文字多少而选,各有其理又各有疏漏,所以我觉得这种观点并不完满。而且以亲疏来划分,十二钗正册的排列顺序也不应该是现在的样子。(关于排序的问题,笔者赞同余英时先生的观点) 所以,我以为,作者选择十二钗的标准是她们身上的代表性,她们有着独特的个性,代表了天下的女子。而作者所要表达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是通过她们的命运而集中表现的。下面我将具体分析一下十二钗的代表性。 诗意悲情话潇湘 林黛玉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艺术形象。作者赋予她与生俱来的伤感气质,她病弱的身体,稀世的才貌,借助诗歌的渲染而深入人心。使她成为中国古代伤感主义和悲剧精神的化身,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林黛玉在美丽离不开她的哀愁。她的美是诗意的美,仿佛是带着露珠的芙蓉,摇曳着悲伤。林黛玉的泪使她的悲情更加深重。所谓“绛珠之泪,至死不干”。她又是至情的化身,为情而生,为情而亡。她的灵魂是因为至情而燃烧的。这也是她打动无数读者的地方。人总是崇尚真情的,而黛玉正是用她的生命幻化出至情的悲歌。 所以,林黛玉是美与悲的化身。她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类女子的痴情和悲剧的命运。 冯小青可以说这样一位真实存在的女子。她看过汤显祖的《牡丹亭》而写下绝命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可见小青也是因情而死。除小青外,唐婉,朱淑真等女子都是为情抑郁而亡。可见情字伤人。而曹雪芹塑造的林黛玉,在艺术上高度融合了诗意之美和悲剧命运,百年来感动着无数同样重情的读者。 端方清冷说蘅芜 人们总喜欢将黛玉和宝钗进行比较,而钗黛孰优孰劣总是会引起读者的争论。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赞同俞平伯先生提出的钗黛合一之说。宝钗是除黛玉之外另一个难得的女子。 作者说她品格端方,宝钗在贾府赢得众人的喜爱和她端雅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关系,不仅长辈就连小丫头亦喜欢亲近她。很多人喜欢用“封建淑女”这四个字评价宝钗。的确,宝钗在很多方面体现着封建社会大家闺秀的风范,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联系她的家庭想一想,就会理解她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一些想法,因为现实不容许她“放肆”,她必须安慰母亲,在亲戚中维持自己的文雅品格。在她的心里,她也向往高洁的生活,渴望有自持洁净的灵魂。她的白海棠诗很可以说明问题。 可以说,宝钗代表的是一种清冷端雅的女子。宝钗虽才华出众,却不以才情为重。作者写“可叹停机德”,着一“叹”字,表现作者的遗憾。她们是有才华的女子,逃不开的,却仍是悲剧的命运。我国历史上不乏才女,如出身名门的谢道韫,其才高人尽皆知,命运却多舛。她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咏雪诗名扬千古,宝钗之姓与“雪”谐音,她的柳絮词同样翻得极好,思及南朝才女谢道韫,虽然或许仅仅是巧合,却足够说明这一类女子的薄命。 深宫寂寞悲元春 十二钗中,元春是唯一一个远离大观园而生活在深宫内院的女子。而她,正代表了那些为了家族利益牺牲自己的女子们。 元春在皇帝身边,虽然荣耀,可是她的内心却是非常凄苦。省亲一回,她说宫里是见不得人的去处而潸然泪下。可是她清楚自己对家族的责任。比起贾琏贾珍一干人,元春无疑有着更强烈的责任心,她的付出在很大程度上维系这家族的兴衰。 每朝每代都有女子被送进皇宫,她们的家人通过她们而获取荣华富贵。如杨贵妃,因为她得到皇帝的宠爱而荣及家族。然而她却在政治斗争中悲惨死去。 元春绝不会像续书里写的那样因身体发福犯了痰疾而死。“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脂砚斋批:悲险之至!可见元春死得很惨,死得很无奈。她的努力付诸流水。此时她已悔悟,劝天伦退步抽身,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神采精华叹探春 探春是庶出,按照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她的地位应低于正出的小姐们,她应该“安分守己”。可是探春却全然不是这样。她神采飞扬,个性爽利,抄检大观园一晚最能见其胆识,她甚至悲哀的感觉到大家族的自杀自灭。 探春在贾府的三位小姐中可以说是最有才华的。迎春懦弱,惜春狷介,都不若探春洒脱自如,精明干练。《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回,充分表现了她的才干。可惜她个人已无法挽回家族的衰微和倾颓。 她有成就事业的志向,可是现实不容许她实现。她的生母也屡屡生事,使她气愤而伤心。她的理想在现实都中无法实现,空余才华而无法实施。而庶出的地位也使她的心理异于其他的小姐,有时显得冷酷而无情。 探春的才还表现在文采上,虽然她不及薛林,可是诗社是她而起,说明探春个性中的风雅之外也显示出了她的管理之才。 探春的才干,胆识,都埋没在了现实中。作者也许想通过她,来表现对那些才干过人却无法施展的女子的同情。女子才干的无法发挥,和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不无关系,作者借探春亦表达了对社会赋予女子卑下地位的不满。 探春的结局是远嫁,作者给予探春这样结局,大概也是为历史上如蔡文姬等远嫁的女子洒一把热泪。昭君、蔡文姬等女子都有悲伤的遭遇,虽然探春没有死,但生离死别是同样的悲哀。 霁月光风赞湘云 湘云是红楼众女子中真正豁达的女子。她娇憨可爱,心直口快。她曾说“是真名士自风流”而去驳黛玉。在湘云身上,我们似乎真的可以感觉到魏晋风流。魏晋风流所包含的: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在湘云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她的才华可与钗黛比肩,心底则更豁达磊落。她没有黛玉的纤巧,也不似宝钗的浑厚,她是灵动而可爱的。 她的美在于随性和纯真。醉眠芍药,雪天烤鹿肉,是只有湘云才能做出的事。她总是欢笑的,内心的辛酸悲伤从不轻易流露。她还劝黛玉不要过于自伤,应爱护自己。 可以说十二钗中,湘云是最具有名士风流的一位。作者赞她“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却又悲叹她“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样洒脱的女子,仍然不能逃脱悲剧的命运。 古代的小说戏曲中,有许多小丫鬟被写得可爱聪颖,让人喜欢。比如《牡丹亭》里的春香。而小姐们很少有这样的性格。湘云却不同,她是大家小姐,却又着与众不同的纯真。这样活泼的女子在封建社会的大家族里想必是不多的,所以更觉湘云可爱,也更觉得难得。她的最终结局,也更令人叹惋神伤。 诡谲孤傲评妙玉 在前80回中,关于妙玉的文字非常少,可是她怪诞孤僻的个性却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妙玉是十二钗中唯一的出家人。她带发修行,出家的原因不是因为看破红尘,而是为了免除灾病。作者说她“云空未必空”,我想其实是在说明她并未把自己完全献身给佛门。大观园中秋联诗,她在看到黛玉湘云的诗之后,说了这样一番话:“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结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去搜奇检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可见,妙玉虽身在佛门,可是并未全身心地皈依,否则她不会说“咱们闺阁面目”。她是一位美丽的青春少女,她有着她的才情个个性。虽然不免诡谲,却与普通的出家人到底不同。她的生活也不像出家人的清苦,一应用品都非常贵重。可以说,她仍在过着贵族小姐的生活,只是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里。 作者用不多的笔墨描绘出妙玉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她与其他女子一般青春美丽,却有着常人没有的孤僻和怪癖。这样的艺术形象,在其他小说中几乎是没有的。她向往洁净,远离污浊。在陇翠庵自成一统。可是即使如此,她始终不能跳脱凡尘,获得永久的清净和安宁。妙玉是孤独的,也许只有宝玉在某些方面与她契合。“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没有人真正理解她,她反而招致他人的厌恶。在污浊的世间,她是无法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的。 妙玉的孤高到达了一个“极致”,使他人不敢亲近。她像幽谷里的兰花,孤芳自赏。宁愿独守这份清洁,也不愿踏入尘世。可她终究了“无暇白璧遭泥陷”,令人心痛叹息。如此的美好,仍是被毁灭。我想,在妙玉身上,也许寄托着作者的某些理想,隐隐表现着作者自身的孤独吧。 懦弱堪怜哭迎春 十二钗中,迎春仿佛是一个黯淡的影。她像一株柔弱的柳,在命运的风雨中飘摇。 同时庶出,探春总是神采飞扬,而她却软弱沉默。甚至连婆子们偷了她的东西,她也不敢理论。在司棋的事情上,她也无能为力,只能含泪说一些凄凉的言语。即使心中舍不得,却因为害怕“惹事”,不去说情,眼睁睁看着司棋被逐。 她的懦弱,有时会让人觉得悲愤。可是又无可奈何。 她是十二钗几位小姐中最早出嫁的,她的柔顺并没有换来丈夫的体恤,反而使她受尽虐待。她回家的一次哭诉,道尽了命运对她的无情。可是这惨状却还是不能改变的。 她的悲剧,与她不幸的婚姻有重大关系。这婚姻不是她自己选择的,她像一个抵押物一般被“送”给了孙家,过着屈辱的生活。作者通过迎春来表达封建婚姻制度对女子的摧残,写明世族间的婚姻不是为了儿女的幸福着想,而多是为了自私的利益。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回末蒙回末总批:“此文一为择婿者说法,一为择妻者说法,择婿者必以得人物轩昂、家道丰厚、阴袭公子为快,择妻者必以得容貌艳丽、妆奁富厚、子女盈门为快,殊不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试者桂花夏家指择孙家,何等可羡可乐。卒至迎春含悲,薛蟠遗恨,可慨矣夫!” 一个个美好的生命就葬送在了这样的悲剧里。因不幸婚姻而葬送终身的女子太多太多了,大约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女词人贺双卿可以说是悲剧婚姻的殉葬品。她对婚姻给她的苦难逆来顺受,一生心酸付诸诗词,最后悲惨死去,让人堕泪,更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产生愤慨。 孤僻无情话惜春 前80回中,关于惜春的文字很少。比较集中的文字是在抄检大观园时,她对入画表现出的无情。连凤姐都有些心软了,惜春的话却异常坚决:“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若说探春有主子的威严,惜春其实也不差。话虽不长,可是字字有小姐风范,处理事情非常果断,只是让人心冷。 惜春虽年幼,可是心思却很玲珑,虽才能不及探春,可是比迎春强出许多。她深知家族的黑暗与罪恶,这完全是她自己感知到的。面对这些,她早已打定了主意。即使只求自保,不问世事。她与尤氏的一番对话,使我们看到惜春尖锐无情的个性。难过尤氏说她心冷口冷心狠意狠。 惜春自知无力改变现实,她只愿能保住自己。常言道佛门清净。可是在作者看来,佛门并不是女子应得的所谓清净归宿。(从智能儿和芳官等人可以看出)。惜春的结局是出家了,她的出家与妙玉不同。出家可以说是她一直以来的打算,是她心心念念的“自保”。惜春出家后“缁衣乞食”,一生都将在飘零中度过。 惜春在十二钗中可算是最为无情的一个女子,可是无论她怎样逃,都逃不了宿命的安排。 又爱又恨惜凤姐 关于凤姐,实在很难用简短的话描绘她。她美貌,有智慧,心思缜密,口齿伶俐,可是又心狠手辣,城府极深。作者极力描写她的聪慧和才干,说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可以说,凤姐是除了钗黛意外最光华流转的一个人物。用再长的篇幅似乎都很难将她分析透彻。 凤姐最突出的即是她的才干。她不通文墨,可是在管理家族方面却无人不服。从协理宁国府就可以看出,凤姐是一个有很强的管理能力而且负责的管理者。她对自己的要求也很严格,不肯让别人挑出一点错。从这一点上看,贾府众多男子没有能比得上她的。须眉诚不若裙钗。 凤姐在各方面都十分要强,在婚姻问题上,她容不得别人,缺少封建社会妻子应有的大度。可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凤姐是一个自我意识强烈的女子。她为此害死了尤二姐,连带整治了秋桐。手段高明,可是却显示出了她性格中毒辣的一面。 瑕不掩瑜,作者要赞的仍是凤姐之才。她超越了贾府众多男子,显示出了女子的胆识和魄力。遗憾的是凤姐的聪明最终却害了自己。她确实做了许多伤天害理的事,当真相大白的时候,她遭到了休弃。虽然我们看不到曹公的原文,可是可以想象心高气傲的凤姐被休弃时的悲惨。她的努力,她所付出的心力,全部成空。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那样的时代,无论怎样要强的女子,仍不能完全自主自己的命运。叹叹。 遇难呈祥说巧姐 很多次和朋友讨论为什么巧姐能排进十二钗正册,前80回中她一直是一个幼儿,关于她的文字也极少。如果单纯说她是正经主子,理由显得有些单薄。我想,作者是想通过巧姐,表现出更丰富的思想。 从巧姐的判词,可以看出她最后被爱银钱的狠舅奸兄所害,而刘姥姥救了她。作者通过写巧姐的身世变幻,揭露了家族倾颓后家族成员人性自私阴险的一面。那时什么亲戚情面都没有,只有钱字当头。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变得丝毫没有人性,他们本质的腐朽和卑鄙被暴露无疑。而村妇刘姥姥却一直记得当年贾府的恩惠,在危难时搭救了巧姐。人性中的善在寻常百姓的身上得到了体现。 作者自己也经历过“家亡”,饱尝世态炎凉。脂批在巧姐判词旁写:过来人哪得不哭。巧姐虽然不能再过富贵生活,可是比起其他女子,她的结局显然好许多。起码她的一生会平安,不会有太大的变故了。巧姐的遇难呈祥,也许也在反映作者心里的一丝愿望吧。 甘心枯槁伤李纨 提起李纨,最容易想到的四个字即是槁木死灰。周思源先生分析了李纨在大观园的一些活动,认为槁木死灰非李纨。可是我觉得她的枯槁不在表面,而在内心,在于她对命运完完全全的顺从,从未想过去改变。当然,她也是无力改变的。 虽然她参与了姐妹们的诸多活动,那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教导姐妹们。长辈的要求,她是一定会做到的。侍亲养子才是她生命里最主要的事。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贾兰。最终贾兰是成功了,可是她却生命将近了。 封建社会中,很多女子立了贞节牌坊。那些高大的牌坊背后,一个个孤单的身影,一颗颗孤单的心。我们为那些女子悲哀,悲哀她们的一生只为别人而活。可是更悲哀的是她们并不觉得悲哀,她们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就如李纨,她很甘心过着枯槁的生活。 然而她的甘心并未给她带来幸福的生活,她的生命在儿子取得功名后便消逝了,仿佛完成了任务,她便去了。只留得后人去感叹,笑也罢,哭也罢了。 妩媚纵情说可卿 十二钗中,可卿是最早死的一个。她是宁府的少奶奶,容貌妩媚,举止温柔,深得全家的喜爱。她的判词是“情天情海幻情身”,可以说可卿是一个主情的女子,也是一个纵情的女子。 她的卧室极尽奢华,有人说是想表现她的淫荡。我觉得这个词不恰当。因为可卿与贾珍毕竟不同于贾琏和多姑娘那种,可卿死后从贾珍的表现上看他们确实应该有一定的感情,而不仅仅是为了肉体的欢愉。 宁府内很乱,“猫儿狗儿都不干净”。从可卿和贾珍的事情上可以看出来。焦大的一番醉骂说尽了宁府的黑暗,凤姐明明听见,却装作不知道。可见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可是没人愿意说破。 可以说,可卿也是为情而死的女子。她和十二钗中其他女子不同,她显得不纯洁。作者将她安排在正册中,也许是想表现出如可卿一类纵情的女子,她们僭越了封建道德为女性设置的防线,解放欲望,但她们的结局仍然悲惨。如女词人柳如是,美貌多才,虽然钱谦益对其爱护有嘉,但钱谦益降清后,遭猜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投缳自尽。 小结 十二钗正册的女子有着许多共性,比如她们都是身份高贵的小姐主子,她们都青春年少。我的分析更多得想从她们个性的一面去分析,因为她们在共性之外,有着各自十分鲜明的个性,这才是她们打动人心的地方。也是岫烟宝琴等虽然同样美好却始终不及的地方。作者写了如此多类型的美好女子们,真正写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那个时代没有她们实现梦想的地方,她们的悲剧,是天下所有女子悲剧的代表,她们的悲哀,是所有女子的悲哀。(笔者并不是说这十二种类型是完全独立割裂的,虽然有个性突出,但绝非完全孤立)她们身上的悲剧性已跨越时代,我想,这也许正是她们牵动读者内心情感的原因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