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童力群先生引、论“钗黛”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立群 参加讨论

     
    “钗嫁黛死”悲剧
    (原著摘录)
    第九十六回写道:“傻大姐道:‘我们老太太和太太二奶奶商量了,因为我们老爷要起身,说就赶着往姨太太商量把宝姑娘娶过来罢。 头一宗,给宝二爷冲什么喜,第二宗------’说到这里,又瞅着黛玉笑了一笑, 才说道:‘赶着办了,还要给林姑娘说婆婆家呢。’”
    第九十七回写道:“原来黛玉因今日听得宝玉宝钗的事情,这本是他数年的心病,一时急怒,所以迷惑了本性。及至回来吐了这一口血 ,心中却渐渐的明白过来,把头里的事一字也不记得了。这会子见紫鹃哭,方模糊想起傻大姐的话来, 此时反不伤心,惟求速死,以完此债。”
    第九十七回写道:“贾母看黛玉神气不好, 便出来告诉凤姐等道:‘我看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他,只怕难好。你们也该替他预备预备,冲一冲。或者好了,岂不是大家省心。就是怎么样,也不至临时忙乱。咱们家里这两天正有事呢。’”
    第九十八回写道:“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便也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钗黛合一
    

第四十九回写道:“宝钗忙笑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他的妹妹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宝玉素习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且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宝钗之事,正恐贾母疼宝琴他心中不自在,今见湘云如此说了,宝钗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心中闷闷不乐。因想:‘他两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好,今看来竟更比他人好十倍。’一时林黛玉又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名道姓,直是亲姊妹一般。……
    

一时宝钗姊妹往薛姨妈房内去后,湘云往贾母处来,林黛玉回房歇着。宝玉便找了黛玉来,笑道:‘我虽看了《西厢记》,也曾有明白的几句,说了取笑,你曾恼过。如今想来,竟有一句不解,我念出来你讲讲我听。’黛玉听了,便知有文章,因笑道:‘你念出来我听听。’宝玉笑道:‘那《闹简》上有一句说得最好,‘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这句最妙。‘孟光接了梁鸿案’这五个字,不过是现成的典,难为他这‘是几时’三个虚字问的有趣。是几时接了?你说说我听听。’……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
    2003年,北京的金盾出版社出版了荣宪宾先生、孙艾琳先生校注的《红楼梦》。
    荣宪宾先生、孙艾琳先生在第四十九回对“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注释道:“……这里比喻黛玉接受了宝钗的友情。”
    我以为,在第四十九回里,宝玉认可了“钗黛合一”。
    钗黛合一“是几时”?就在第四十五回。第四十五回的回目的前半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荣宪宾先生、孙艾琳先生对“金兰契”注释道:“比喻情投意合的知心朋友。金,喻坚;兰,喻香;契,意气相合。”
    “剖”字,在这里用得绝妙。如果是虚情假意,能用“剖”字么?
    我以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就是“钗黛合一”!
    既然《石头记》的作者已经写下了“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我们又何必因为深究而把意思完全弄反了呢?
    我们应该尊重《石头记》的作者对于“钗黛合一”的总体设计!
    钗黛合一的含义
    “钗黛合一”是什么意思?
    我手边没有《红楼梦大辞典》,无法说出标准答案。
    我想,追根溯源,也许能悟出答案。
    庚辰本第四十二回有回前脂批云:“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代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使二人合而为一”,这就是“钗黛合一”!
    我想,此答案,应是最早最权威的答案。
    当然,阅读此脂批要涉及到许多问题。那就要运用考证法,而不是阅读法,路数完全不同。本书容量有限,只有不展开了。(请读者们不要误以为我害怕这“许多问题”。恰恰是我最乐意讨论这“许多问题”,因为我本来一贯是写红学考证文章的。)
    这条脂批里有“代玉”二字,可见其时间之早。(我估计此脂批写在《石头记》的第三稿之上,其时间大约在乾隆三十五年左右——对我自己的这一句话,又必须论证。一笑。)
    我想,“钗黛合一”的含义是这样的——宝钗和黛玉,本来就共存于作者的理想女性“兼美”之中,经过一番波折后,她俩消除了误会,形成了最牢固最深厚最真挚的友情,如同最亲密的双胞胎姐妹。
    2010年5月29日星期六记:
    1922年,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辨·作者底态度》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钗黛合一”的观点:“且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