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者家族,表面不说: 那空空道人听了,仰天大笑,......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 那雪芹先生笑道:......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实质说:(1)"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18回)----作者的家世是皇妃家。 (2)"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25回)----"跛足道人"老家住在山东省蓬莱附近一条小河西边。 (3)冯紫英道:"你们是个国戚,难道宫里头用不着么?"(92回) (4)冯紫英道:"果然尊府是不怕的。一则里头有贵妃照应;......(92回) 蓬莱弱水西----这个住址与曹寅家联系不上,曹寅家原籍一说河北丰润,一说辽宁铁岭,一说辽宁辽阳,都不在山东;而对李煦家却正合适。李士桢家是山东省昌邑地区。如果看一下地图,在蓬莱西南边有四条小河,一条胶莱河,一条潍河,昌邑在潍河西岸,符合"蓬莱弱水西"。根据这两句诗,"跛足道人"的家乡和李煦一致,是山东人,"跛足道人"应是李鼎的化身。 还有,"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不论孔梅溪是否存在,"东鲁"二字确是可靠的,这又把《红楼梦》和"东鲁"的联系更密切了。这"东鲁"就是"蓬莱西"。 上面的"国戚、妃子家、里头有贵妃,蓬莱西、东鲁",既说明了家庭的成员、地位,也说明了家庭的住址,合乎曹寅家还是合乎李煦家?其意自明。 其作者,舍李鼎其谁也!(下面还有家史为证) 后40回的思想性是什么?写作目的、作者是谁?不妨从内容分析起。 一、政治性强的内容----高鹗不敢写 (1)皇帝的丑态 后40回中,也有些一般人不敢写的内容。其中竟有一段描写皇帝审讯贾政,贾政对付皇帝,皇帝暴露丑态的情节。 原文:......主上又问:'苏州刺史奏的贾范,是你一家子么?'我又磕头奏道:'是。'主上便变色道:'纵使家奴强占良民妻女,还成事么?'我一句不敢奏。主上又问道:'贾范是你什么人?'我忙奏道:'是远族。'主上哼了一声,降旨叫出来了。(104回,前面"......"那部分也很有趣,因太长,没有引述。) 其中"主上便变色"、"主上哼了一声",都明显是描写皇帝丑态的。 高鹗生活在乾隆时期,本身是"进士",当时文字狱相当厉害,这样描写皇帝的句子(是描写乾隆他爸爸的)高鹗敢写吗?我估计他不敢写。敢于刊印,已经是很冒险了。 (2)十龙走马 惜春下棋时,独看到"十龙走马",觉得甚有意思。(97回)这"十龙走马"是什么意思?曾经引起人们关注,我觉得"十龙"是指康熙的十个龙子,"十龙走马"是指他们之间的争斗。 在康熙时期,皇子们争夺太子宝座已经很激烈。在雍正上台其间,恰好有十个皇子敢于和雍正(胤祯,4子)作对,被雍正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其名字是:胤(礻是,长子),胤(礻乃,太子),胤祉(3子),允祺(5子),允祐(7子),胤禩(8子),允禟(9子),允(礻我,10子),允祹(12子),允(禵,14子)。(这十个龙子的名字,见《清宫十三帝风月演义》上册303页前后,许啸天著,1997年再版。) 如果查看另一本书(《天机-清王朝皇权交接实录》高冕著,2001年),查到的结果基本同上,仍然是十龙争斗。 "十龙走马"意味着康熙十个儿子,遭到雍正打击陷害,陆续下台。这样的事情高鹗不可能写。如果有人追究责任,高鹗无言回答。另外,高鹗约生于1758年11月17日,"十龙走马"发生在雍正时代,那时高鹗还没出生,很难写得出。 另外有一首薛蝌作的诗: 蛟龙失水似枯鱼,两地情怀感索居。 同在泥涂多受苦,不知何日向清虚!(90回) 表面上是写薛蝌的,实质是写皇子之间斗争的。 (3)官场腐败 首先,薛蟠又打死一人,虽没有重复护官符的作用,但揭露了金钱的作用、官场的昏暗。 其次,展示了贾政手下李十儿捣鬼(99回), 奴才们在外头仗势欺人, 招摇撞骗,在外头瞒着老爷弄钱。 (4)评击八股,水平实在是高! 宝玉表面上用工,虽念八股,却反对八股。 如宝玉说道:"还提什么念书?我最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拿他诓功名混饭吃也罢了,还要说'代圣贤立言'。好些的,不过拿些经书凑搭凑搭还罢了;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这那里是阐发圣贤的道理?"(82回) 还借八股讽刺代儒"老大无成"。 又借机讽刺孔子:"......就有好德的,好的终是浮浅,直要像色一样的好起来,那才是真好呢。" 这样就指出"假道德"是浮浅、虚假,没有"好色"那样真实。这个讽刺,包括皇帝和大多数官僚。 竟与孔子唱反调: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敏于学"。 宝玉说:"夫不志于学,人之常也。"(84回) "圣人十五而志之,不亦难乎?" 贾宝玉说甄宝玉"不过也是个禄蠹"。(115回) 这些论点,与《儒林外史》的作者----康、乾年间名人吴敬梓相似。吴敬梓(1701--1754),而李鼎(1694--1763),同时期人。 高鹗身为官僚,这些反对八股的言论,高鹗即不敢也写不出。 (5)对皇帝的赞颂 原文:如今的万岁爷是最圣明最仁慈的,独听了一个'贪'字,或因遭塌了百姓,或因恃势欺良,是极生气的,所以旨意便叫拿问。(117回) 原文:皇上最是圣明仁德,想起贾氏功勋,命大臣查复。大臣便细细的奏明。皇上甚是悯恤,命有司将贾赦犯罪情由,查案呈奏。皇上又看到"海疆靖寇班师善后事宜"一本,奏的是"海宴河清,万民乐业"的事。皇上圣心大悦,命九卿叙功议赏,并大赦天下。(119回) 这二回中的皇帝,已经不是指雍正时代,已经进入乾隆时期。作者对雍正是非常气愤的,想方设法给予丑化。而对康熙、乾隆是持赞扬态度的。 ( 雍正皇帝确实手毒心狠,杀戮不少无辜;但也作了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不可一概否定。他工作辛勤,严以律己,登上皇位后"再没有纳妃嫔",其第五子"弘时因‘性情放纵、行事不谨',于雍正五年(1727年),也就是他二十三岁那年,遭皇父严惩,被消除宗籍,不久死去。"对自己的儿子如此严厉,对大臣如何,可想而知。) 二、家史性强的故事----高鹗写得出来吗? (1)宝玉对巧姐《痛说家史》(这个题目是模仿自现代剧《红灯记》) 原文:宝玉道:"你认了多少字了?"巧姐儿道:"认了二三千多字,念了一本《女孝经》,半个月头里又上了《列女传》。"宝玉道:"你念了懂的吗?你要不懂,我倒是讲讲这个你听罢。"贾母道:"做叔叔的也该讲给侄女儿听听。" 宝玉便道:"那文王后妃不必说了。那姜后脱簪待罪和齐国的无盐安邦定国,是后妃里头的贤能的。"巧姐听了,答应个"是"。宝玉又道:"若说有才的,是曹大姑、班婕妤、蔡文姬、谢道韫诸人。"......(92回) 第一句:"文王后妃"中的"文"是李煦母亲"文氏"(贾母)的姓; 第二句:"姜后脱簪待罪"的典故中的"姜"是李鼎爷爷李士祯本来的姓;"待罪"二字又隐含被抄家; 第三句:"齐国的无盐安邦定国"的典故中的"齐国"在山东,点明李煦的老家; 第四句:"曹大姑"是李煦的堂妹,她嫁给曹寅,就成为李鼎的"曹大姑";(《列女传》中根本没有"曹大姑") 第五:反复强调的"后妃",就是康熙的"顺懿密妃"王嫔。 《女孝经》内容从网上查不到,《列女传》可从网上查到,《列女传》中含一百多位古代知名女士,作者所挑选的前三位"文,姜,曹大姑"都和李家相关,由此可见,宝玉所讲的《女孝经》、《列女传》中寓意有李家的家史,是借《列女传》说家史。 此外,在其它部分,也有家史部分: 81回,四美钓鱼的时候,宝玉道:"我是要做姜太公的。"一语道破,李鼎本姓姜,老了自然是"姜太公"。 18回:"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说明作者家庭是一个"妃子家"。符合李煦家。 16回,"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说明作者家庭与东宫有联系,李煦曾给8皇子胤禩买过一个妃子。 58回,"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 李煦的母亲文氏,曾被康熙封为诰命,确实必有此行。 太监多次往返于皇宫与贾府之间,有时为元春送东西,有时借钱,说明李煦作为皇妃之家,与皇家交往的频繁,证据太多了,下面举出几个例子。 70回:"次日乃是探春的寿日,元春早打发了两个小太监送了几件顽器。合家皆有寿仪,......" 71回:贾母八旬之庆,"元春又命太监送出金寿星一尊,沉香拐一只,伽南珠一串,福寿香一盒,金锭一对,银锭四对,彩缎十二匹,玉杯四只。馀者自亲王驸马以及大小文武官员之家凡所来往者,莫不有礼,不能胜记。" 72回:凤姐命人带进小太监来,让他椅子上坐了吃茶,因问何事。那小太监便说:"夏爷爷因今儿偶见一所房子,如今竟短二百两银子,打发我来问舅奶奶家里,有现成的银子暂借一二百,过一两日就送过来。"庚夹:可谓"密处不容针"。凤姐儿听了,笑道:"什么是送过来,有的是银子,只管先兑了去。改日等我们短了,再借去也是一样。"小太监道:"夏爷爷还说了,上两回还有一千二百两银子没送来,等今年年底下,自然一齐都送过来。"凤姐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提在心上。 (2)冯紫英的补充 92回,冯紫英弄来"四种洋货,可以做得贡的",其中"有一架钟表,有三尺多高,也是一个童儿拿着时辰牌,到什么时候儿就报什么时辰。里头还有消息人儿打十番儿。" 这件东西是国宝,很象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中的西欧国家贡品,李鼎大约是借了贵妃的光,才看到的。(现在去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参观的青年,大概没有这分眼福了。笔者没看过这件珍宝,但看过类似的钟表,带消息人,还会抽香烟,到时辰出现鸟叫。回想参观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转眼四十五年矣。) 这四样稀世珍宝('汉宫春晓'围屏,有消息人儿打十番儿的钟表,'母珠','鲛绡帐'),非在宫中看见,一般作者是写不出的。 冯紫英想向贾家推销这四样珍宝,才说道:"你们是个国戚,难道宫里头用不着么?"(92回)一语道破贾家的家世。 (3)知道贾政的一些工作: 小说中多次提到贾政的一些工作,例如贾政升"工部郎中"(85回,119回),"老爷总办陵工"(88回),贾政放了江西粮道(96回),贾政管理"各属州县粮米仓库"(99回),贾政被参(102回),四次接驾等等。 实际上,曹寅、李煦官职都是"郎中",都因亏空事"被参"过,都"四次接驾",康熙三十八年曹寅负责修补明陵,曹寅多次奉旨命于湖广、江西米贱之处为康熙采买时米,曹寅曾"押运赈米到淮"(赈灾),......都与小说吻合。 由于作者采用"两番人作一番人"的手法,对贾政这个角色,使用曹寅、李煦是经常混用的。 (4)知道两个抄家过程 前80回,只是简单提到甄家抄家: 原文:......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75回) 后40回中,则把甄家抄家过程叙述的极详尽: 原文:......弟因菲材获谴,自分万死难偿,幸邀宽宥,待罪边隅。迄今门户雕零,家人星散。......年家眷弟甄应嘉顿首。(93回) 贾家的抄家过程在前80回中没写,在后40回中作了补充介绍。(笔者上篇文章已详细写明,这里不重复了) 甄家抄家过程和李煦家抄家过程一模一样;其后的贾家抄家过程和曹頫家抄家经过基本相似,这两个抄家案发生在1723至1728年,那时高鹗(约生于1758年)还没有出生,他怎能知道,如何能写得这样详细? 另外,续作者还知道贾家的结局是"兰桂齐芳",而甄家的结局是"门户雕零,家人星散"。高鹗也难以知道。 从贾家抄出的物品,实质上应是李煦家的东西,象"御用衣裙并多少禁用之物","枷楠寿佛一尊。枷楠观音像一尊。......金佛一堂。......枷楠金玉如意各二柄。古磁瓶炉十七件。......金碗六对。......"显然是来自宫中。 冯紫英道:"人世的荣枯,仕途的得失,终属难定。"贾政道:"天下事都是一个样的理哟。比如方才那珠子,那颗大的就像有福气的人似的,那些小的都托赖着他的灵气护庇着。要是那大的没有了,那些小的也就没有收揽了。就像人家儿当头人有了事,骨肉也都分离了,亲戚也都零落了,就是好朋友也都散了。转瞬荣枯,真似春云秋叶一般。你想做官有什么趣儿呢?像雨村算便宜的了。还有我们差不多的人家儿,就是甄家,从前一样功勋,一样世袭,一样起居,我们也是时常来往。不多几年他们进京来,差人到我这里请安,还很热闹。一会儿抄了原籍的家财,至今杳无音信。不知他近况若何,心下也着实惦记着。" 冯紫英道:"果然尊府是不怕的。一则里头有贵妃照应;......" [这两段是贾政讲家史,冯紫英补充] (5)知道"两番人作一番人" 这句话是作者的整体设计方案,是把李煦家、曹寅家作为甄家、贾家来写,适用于后40回,也适用于前80回,如果"后40回作者"不和"前80回作者"有关,怎么能了解整体设计方案呢! (6)知道甄、贾宝玉原型 高鹗能知道甄、贾宝玉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原型是谁吗?如果不知道人物的原型,怎么续呢?只能续成"驴唇不对马嘴",可是续书对主人公的家事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宝玉下落(一为出家,二为避祸)。 (7)知道宝玉下落: 在108回,贾母、薛姨妈、鸳鸯等又玩上酒令游戏,其中有下面两句: "二士入桃源"。"寻得桃花好避秦。" 这两句,"入桃源,避秦",意思是跺到世外桃源、避难的意思。其中"二士"是两个人,正对应宝玉及其贵子。和宝玉下落----"一为避祸,二为撮合"(120回)相一致。 (8)知道 "临安伯" 原文:凤姐又道:"临安伯老太太千秋的礼已经打点了,太太派谁送去?"(7回) 其中的"临安"是现浙江省临安市,和李士祯有关。(李士祯曾经在浙江省立功,李士祯被称为"大方伯"。"临安伯老太太"可能是指"文氏",这是否对?只是联想,不敢保证。) 临安伯在前80回中,只出现一次,一般读者是不注意的。而后40回却接上了,并把贾家和临安伯家的关系写得很密切。 原文:宝玉道:"怎么没有?大前儿还到临安伯府里听戏去了呢。就说那日丢的就完了。"(指丢玉事,94回) 续作者能把"临安伯"的故事续好,而高鹗又不是李士祯的后代,如何能知道临安伯?如何写得出来的呢? (9)谁是毕知庵?(必知俺) 前80回中,宝玉中魔法,不懂人事,是"癞头和尚"给治好的。 后40回中,宝玉"丢玉",不懂人事,是"毕知庵"给治好的。"毕知庵"和癞头和尚是对应的。(请注意毕知庵的住址) 原文:宝玉越加沉重。次日连起坐都不能了,日重一日,甚至汤水不进。薛姨妈等忙了手脚,各处遍请名医,皆不识病源。只有城外破寺中住着个穷医姓毕别号知庵的,诊得病源是悲喜激射,冷暖失调,饮食失时,忧忿滞中,正气壅闭:此内伤外感之症。于是度量用药。至晚服了,二更后,果然省些人事,便要喝水。贾母王夫人等才放了心,......(98回) 这"毕知庵"是谁?住在哪里? 请注意:其名字叫"毕知庵"----寓意为"必知俺",意思是癞头和尚必定知道他,即前80回的作者,必定知道后40回作者。 再请注意:其住址是"城外破寺中",正和前80回中的"西风古寺"、"智通寺"一致,也就是张宜泉诗中的"废寺",即笔者在上文《宝玉下落----话说李鼎、曹雪芹》中总结出来的曹雪芹住址。这"毕知庵"住址和曹雪芹一致,那他还能是别人冒充的吗? 说到这里,可知: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空空道人,聋肿老僧,情僧,老王道士,甄士隐,仙长,毕知庵,石兄,玉兄,曹雪芹等十二个名字集于一身,都是李鼎。 (10)29回,贾母清虚观打醮 最近从书籍中查到,康熙第18子"允(礻介)"是康熙贵妃王氏(应是"密嫔"王嫔)生,生于1701年,死于1708年,年仅8岁,是在康熙巡猎时突然死亡的,并成为首次废除太子的导火索。(见《天机-清王朝皇权交接实录》100页) 康熙爱子突然死亡,是不吉利的,需要"打醮"。 何谓斋醮? 答: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即供斋醮神,借以求福免灾。其法为清心洁身,筑坛设供,书表章以祷神灵。斋者,戒洁行事,古人於祭祀之前,必先斋,斋必有戒,故亦云斋戒。醮者、祭也,祈祷也。道教所建祈禳法事道场,皆曰建醮,又统称为"斋醮"。 李鼎生于1694年,1708年15岁,恰好符合张道士给宝玉提亲的年龄,因此可确定这次"打醮"是1708年。正好是康熙爱子突然死亡时间。可确定这次"打醮"的原因是康熙爱子突然死亡,目的是"求福免灾",即消除爱子不幸死亡的阴影;而不是为新生儿祈祷。"打醮"的主角贾母应是李煦母文氏。这个解释与笔者以前的解释略有不同,算作新解。 (11)遮天大王的圣诞 原文:张道士笑道:......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贾母说道:"果真不在家。"一面回头叫宝玉。......(29回) "圣诞"二字,涉及圣上,不是随便人用的,何况前面还有"遮天大王"字样,"遮天大王的圣诞"可以对应康熙"密嫔"王嫔生孩子。王嫔生子三人:允(礻禺)、允禄、允(礻介),可算作遮天大王。 允(礻禺)生于1694年。李鼎1岁。 允禄生于1696年。李鼎3岁。 允(礻介)生于1701年。李鼎8岁。 遮天大王的圣诞应是1701年的事情,李鼎8岁。这次"圣诞"规模形式与"打醮"基本雷同,作者当时年龄8岁,估计能参加,但记忆不全,因此没有细写,一笔带过,仅仅提一下而已。 (12)知道后40回作者的住址 A、村旁有一座小庙 话说贾雨春"路过知机县,到了急流津,正要渡过彼岸,因待人夫,暂且停轿。只见村旁有一座小庙,墙壁坍颓,露出几株古松,倒也苍老。雨村下轿,闲步进庙,但见庙内神像,金身脱落,殿宇歪斜,旁有断碣,字迹模糊,也看不明白。意欲行至后殿,只见一株翠柏下荫着一间茅庐,庐中有一个道士,合眼打坐。雨村走近看时,面貌甚熟,想着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一时再想不起来。...... 那道人道:"'葫芦'尚可安身,何必名山结舍?庙名久隐,断碣犹存,形影相随,何须修募?岂似那'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匣内待时飞'之辈耶!"雨村原是个颖悟人,初听见"葫芦"两字,后闻"钗玉"一对,忽然想起甄士隐的事来,重复将那道士端详一回,见他容貌依然,便屏退从人,问道:"君家莫非甄老先生么?"那道人微微笑道:"什么'真'?什么'假'?要知道'真'即是'假','假'即是'真'。"(103回) [这段中的甄士隐住址,由"葫芦庙"搬到"村旁有一座小庙",不论怎么搬,其周围环境不变,都是"墙壁坍颓,殿宇歪斜",与"智通寺"、"城外破寺"一模一样。都与笔者上文所写的曹雪芹住址一模一样。高鹗是不会知道曹雪芹住址的。 B、居青埂之峰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120回) [这个"青埂峰",也是曹雪芹住址。] 小结:从后40回的政治性、家史性内容看,一些故事的内容属于曹寅、李煦家史,不是这两家的人根本写不出来。这些故事的发生时间在《程甲本》出现(1791年)以前60年,可以判断高鹗不敢写,也写不出来,可以说明高鹗不是后40回的续作者。这样,就不需要单纯通过《程甲本》的序言,去判断高鹗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三、和前80回联系密切的"旧事从提部分" 后40回的内容:有相当长的部分属于旧事从提,初看起来,好象有意拉长篇幅;但温故而知新,能从旧事从提中引出新的故事,衔接得无痕,虽有拉长之意,但毕竟拉出了新故事,因此又难以责怪。旧事从提部分,比比皆是,到处都有,不妨举几个例子: 81回,回忆宝玉、凤姐中魔法,从而引出马道婆的结局----入狱。还从马道婆身上搜出"光着身子的两个魔王",作为证据。 82回,重复宝玉再次入家塾,引出宝玉被逼念八股文。 84回,回忆秋菱改名的事,回忆贾母给宝玉提亲。 85回,重复会见北静王,重复贾芸送贴子,重复薛蟠又打死一人。 86回,重复蒋玉菡的"汗巾"。 87回,重复黛玉的"提帕诗",剪坏的"香囊袋"。 88回,重复贾芸、小红手帕事,重复庄头送果子。重复贾芸又一次到凤姐处走后门。 89回,重复晴雯补的"雀金裘"。宝玉又穿一次晴雯所补的那件雀金裘,勾起"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宝玉略坐了一坐,便过这间屋子来。亲自点了一炷香,摆上些果品,便叫人出去,关上门。外面袭人等都静悄无声。宝玉拿了一幅泥金角花的粉红笺出来,口中祝了几句,便提起笔来写道: 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 其词云: 随身伴,独自意绸缪。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即时休:孰与话轻柔? 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像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 写毕,就在香上点个火,焚化了。静静儿等着,直待一炷香点尽了,才开门出来。 对晴雯的怀念依旧,不是《芙蓉女儿诔》的作者还能是谁? 90回,重复黛玉要坐船回南。 91回,重复宝钗吃"冷香丸"。 94回,重复傅秋芳的事。 96回,重复袭人在前80回中对王夫人"告密"的一段话(极其重要!) 袭人鬼鬼祟祟的"同了王夫人到了后间,便跪下哭了","独是夏天的话,我从没敢和别人说。"王夫人拉着袭人道:"我看外面儿已瞧出几分来了,你今儿一说,更加是了。 ("外面儿已瞧出几分"什么呢?能不值得思索吗?显然有秘密不能公开,深意他人不解。除了宝玉自己,别人谁能知道这件事?这件事也能说明:续书人是宝玉自己,重提一下,是提醒读者关注这件事......)。 103回,重提"葫芦庙"。 107回,重复霸占石呆子古扇案。 108回,老太太要行酒令,重复以前的故事,仍然以酒令寓结局。 114回,重复贾宝玉、甄宝玉面貌相同。 ...... 这些旧事从提部分,有有意拉长篇幅的嫌疑,但又从中引出了新故事,又好象新故事的前奏曲,虽然略显沉长,但不算太过分。不足以否定作者的写作水平。 四、新增加的故事 一些新故事在思想性、艺术性上,不亚于前80回,水平相当高。也举几个例子。 (1)四美钓游鱼(81回) 题材比较新颖,钓鱼的目的,本来是"占占谁的运气好?"结果,"宝玉喜极,满怀用力往上一兜,把钓竿往石上一碰,折作两段,丝也振断了,钩子也不知往那里去了。" 宝玉的运气就是"乐极生悲"。可见,一边写钓鱼,一边预言他的结局。还透露宝玉要做"姜太公"。 (3)黛玉演奏琴曲(86、87回) 题材新颖,写作艺术性高,具有前80回水平。其中有些妙句: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 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 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思古人兮俾无尤。 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素心如何天上月! 妙玉听了,呀然失色道:"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妙玉站起来,连忙就走。宝玉道:"怎么样?"妙玉道:"日后自知,你也不必多说。"竟自走了。(87回) (3)87回:黛玉生辰,宝钗聊赋四章,文情具佳。 妹生辰不偶,家运多艰,姊妹伶仃,萱亲衰迈。兼之声狺语,旦暮无休;更遭惨祸飞灾,不啻惊风密雨。夜深辗侧,愁绪何堪。属在同心,能不为之愍恻乎?回忆海棠结社,序属清秋,对菊持螯,同盟欢洽。犹记"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 花为底迟"之句,未尝不叹冷节馀芳,如吾两人也!感怀触绪,聊赋四章。匪曰无故呻吟,亦长歌当哭之意耳。 悲时序之递嬗兮,又属清秋。感遭家之不造兮,独处离愁。北堂有萱兮,何以忘忧?无以解忧兮,我心咻咻。 云凭凭兮秋风酸,步中庭兮霜叶干。何去何从兮失我故欢,静言思之兮恻肺肝。 惟鲔有潭兮,惟鹤有梁。鳞甲潜伏兮,羽毛何长!搔首问兮茫茫,高天厚地兮,谁知余之永伤? 银河耿耿兮寒气侵,月色横斜兮玉漏沉。忧心炳炳兮发我哀吟。吟复吟兮寄我知音。 黛玉看了,不胜伤感。又想:"宝姐姐不寄与别人,单寄与我,也是'惺惺惜惺惺'的意思。" 随后,黛玉作《猗兰》《思贤》等四章奉答。 后40回充满怀旧的感情,比如"失意人逢失意事,新啼痕间旧啼痕。"(87回) (4)89回开始,"蛇影杯弓颦卿绝粒",情深意切,与文并茂。 (5)第91回 "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的前一半,类似79、80回中夏金桂的故事;后一半类似21回续《庄子》。(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6)消寒会(92回) 明儿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年老太太那里必是个老规矩,要办消寒会,齐打伙儿坐下喝酒说笑。 (7)贾芹的故事(93回) 西贝草斤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 一个男人多少女,窝娼聚赌是陶情。 不肖子弟来办事,荣国府内好声名。 (8)宝玉失玉,妙玉扶乩(95回) 原文: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倚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 这样的语言具有雪芹风味。 (9)掉包计,"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96-98回) 这部分文情并茂,这是公认的。 象傻大姐泄密后,对黛玉心情的描写: 那黛玉此时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 那身子竟有千百斤重的,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96回) 凤姐献"掉包计",明娶黛玉,暗送宝钗。此计甚毒,害死了黛玉性命,也陷宝钗于不仁不义。使黛玉香魂一缕随风散,一代风流逐浪花,含恨九泉。也使宝钗成为害人精,冤魂一个,跳入黄河也洗不清。 但此故事,艺术性虽高,却是假的。凤姐、宝钗、王夫人、贾母等都没有干过这件缺德事。黛玉根本不是这样死的。在120回,又有一段交代: 原文:士隐道:"宝玉,即'宝玉'也。那年荣宁查抄之前,钗黛分离之日,此玉早已离世:一为避祸,二为撮合。...... 透露出"钗黛分离之日",即钗黛是活着分离的,并不是一死一活。 (10)凤姐讲笑话(99回,二宝结婚笑话,略) (11)二爷忘了一句话,二爷叫我回来告诉二奶奶:若是去呢,快些来罢;若不去呢,别在风地里站着。(101回) [这是对宝钗的关心爱护。妙,少而精。] (12)大观园闹鬼,请毛半仙驱妖孽。(102回) (13)妙玉被劫。包勇立功。(112回) (14)甄、贾宝玉相遇。和尚送玉。宝玉梦游"真如福地"(115、116回) (15)贾蔷聚赌,乌龟当贾蔷的故事。(117回) (16)候芳魂五儿承错爱(109回)。 (17)宝玉考场丢失(119回) 贾宝玉中第七名举人,贾兰中第一百三十名,甄宝玉也中了。宝玉成为"文妙真人"。这些完全是假的,不过是让读者高兴一下,多吃一碗饭而已。 ...... 小结:这几个新增加的故事,艺术水平高,有的虚假性强,象曹雪芹本人作。 五、陆续开出一个个"死亡诊断书",其中缺少一个"死亡诊断书" 普通老百姓总以为80回没完,有一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习惯,总想看看人物的结局到底怎样?黛玉到底怎样死的?于是作者不得不一一给个交代,开出一个个"死亡诊断书"。 81回,马道婆入狱,恶得恶报。 92回,结束司棋(撞墙而死)、潘又安(自尽)。 93回,结束十二官(叫了媒人来,领了去,一卖完事)。 95回,元妃病死。 96回,王子腾病死。 98回,黛玉病死。 100回,薛蟠被判死刑。(后来用银子赎罪,放出) 101回,探春远嫁海疆。 103回,夏金桂死(自己误服毒药)。 109回,迎春死。 110回,贾母死。 111回,鸳鸯自尽。 112回,妙玉被劫往"南海"。 113回,赵姨娘死。 114回,凤姐死。 118回,惜春出家,紫鹃跟随。薛宝琴嫁到梅家。史姑爷病死。李裿许给甄宝玉。 119回,宝玉、贾兰中举。宝玉丢失。 120回,宝玉出家。香菱产难而死。巧姐归农村。袭人嫁蒋玉菡。贾雨春犯案、定罪、赦免、削职为民。 看完了这些死亡证明书,读者才相信这些人确实死了,不能再活了,《红楼梦》确实完了。精神上才能解脱出来。 其中,史湘云仅"史姑爷病死",史湘云本人的结局仍没交代,"白萍吟尽楚江秋"(108回),看来还维持前80回原判。 不独有偶,凤姐、香菱的结局也和前80回不一致。其它人的结局是否也需要怀疑?前80回的那句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38回)如何解释呢?仍然让你睡不着觉。后40回,仍然有真有假。 前80回没交代完的事情,人们希望看续书;后40回没交代完的事情,还需要再续吗?作者不肯了,还得自己去寻找。 六、后40回的"宗教知识"和"宗教情怀" 后40回提到的佛:阿弥陀佛,上米佛,散花菩萨。 后40回提到的佛像:枷楠寿佛一尊,枷楠观音像一尊,佛座一件,枷楠念珠二串,金佛一堂,镀金镜光九件,玉佛三尊,玉寿星八仙一堂。三清圣像,旁设二十八宿并马、赵、温、周四大将,下排三十六天将图像。 后40回提到的佛经:《禅门日诵》,《金刚经》,《心经》,《督鸶经》,《洞玄经》。 后40回提到的寺庙:铁槛寺,城外破寺,散花寺,栊翠庵,水月庵,馒头庵,地藏庵,草庵,茅庵。 宝玉的"宗教情怀": 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 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87回) 领教一番超凡入圣的道理,从此可以洗净俗肠,重开眼界。(105回) 惜春便说道:"那年失玉,还请妙玉请过仙,说是'青埂峰下倚古松',还有什么'入我门来一笑逢'的话。想起来'入我门'三字,大有讲究。佛教法门最大,只怕二哥哥不能入得去。"宝玉听了,又冷笑几声。宝钗听着,不觉的把眉头儿揪着发起怔来。(116回) 过去未来,莫谓智贤能打破; 前因后果,须知亲近不相逢。(116回) 斩断尘缘(117回) 一子出家, 七祖升天。(117回) 只听宝玉口中微吟道:"内典语中无佛性,金丹法外有仙舟。"(118回) 李纨道:"古来成佛作祖成神仙的,果然把爵位富贵都抛了,也多得很。"王夫人哭道:"他若抛了父母,这就是不孝,怎能成佛作祖?"探春道:"大凡一个人,不可有奇处。二哥哥生来带块玉来,都道是好事,这么说起来,都是有了这块玉的不好。若是再有几天不见,我不是叫太太生气:就有些原故了,只好譬如没有生这位哥哥罢了。果然有来头成了正果,也是太太几辈子的修积。"宝钗听了不言语。袭人那里忍得住,心里一疼,头上一晕,便栽倒了。王夫人看着可怜,命人扶他回去。(119回) 走来名利无双地,打出樊笼第一关。(120回) 从"宗教知识"和"宗教情怀"来看,后40回与前80回是延续的。高鹗不一定能有这么丰富多彩的宗教知识,也不一定能有这么深的宗教情怀。 七、后40回作者的戏剧爱好 后40回中提到的戏曲名字:《蕊珠记》里的《冥升》,第四出是《吃糠》,第五出是达摩带着徒弟过江回去。《占花魁》。 这点与前80回也延续。 八、后40回提到的书籍、乐曲 《孟子》,《论语》,《四书》,《学》《庸》,《礼记》,《古乐府》,〈晋文〉,八股文章,《女孝经》,《列女传》,《庄子》,《秋水》,《参同契》、《元命苞》、《五灯会元》,《石头记》(仍不叫〈红楼梦〉)。 《猗兰操》,《猗兰》《思贤》两操,《乐记》。 九、后40回提到的"阴阳学说"、"医药知识" 后40回提到:《内经》,足阳明胃经,阴极阳生。(药方等未统计) "凡人魂魄,聚而成形,散而为气,生前聚之,死则散焉"(98回)这和《内经》所述"阴成形,阳化气"完全一致。 前80回中,湘云曾与翠缕谈过"阴阳学说",前曾批为出自《皇帝内经》,后40回中就出现了《内经》,可见余前批不谬。 十、作者的"绘画爱好" 前80回提到: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燃藜图》,'百寿图',米襄阳《烟雨图》,仇十洲画的《双艳图》、《幽窗听莺暗春图》等。惜春画《携蝗大嚼图》。 后40回提到:《大观园图》,黛玉挂"斗寒图"。 从戏曲、绘画、医药、书籍等内容看,与前80回作者爱好相同。 十一、作者的语言习惯 例(1)多次出现:个"是",几个"是",是作者的一个口头语 邢夫人答应一个"是"(3回) 贾蓉忙应几个"是"。(16回) 贾政一闻此言,连忙答应几个"是"(22回) 宝玉连连的答应了几个"是"。(23回) 林之孝忙答应"晓得",又说了几个"是"。(29回) 贾珍贾琏等忙答了几个"是"(42回) 宝玉应了几个"是"。(52回) 六个人忙答应了几个"是"(52回) 贾珍答应了一个"是"(54回) 兴儿连连答应了几个"是",(67回) 兴儿忙答应几个"是"(67回) 贾珍忙答应几个"是"(75回) 宝玉连忙答应几个"是"(82回) 老婆子答应了几个"是"(83回) 宝玉答应了个"是"(84回) 众人答应了个"是"(85回) 巧姐听了,答应个"是"(92回) 赖大连忙答应了几个"是"(93回) 贾珍等脸涨通红的,也只答应个"是"(104回) 宝玉不敢言语,答应了个"是"(115回) 贾琏答应了个"是"(116回) 作者在前80回中,共使用了12个"个是"或"几个是";后40回中,重复出现了9次,而且前面往往都有"忙答应"三个字。可见语言习惯前后是一致的。 例(2)、再看看下面这两段话,在语言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宝玉在写《芙蓉女儿诔》前说:......亦不可太草率,也须得衣冠整齐,奠仪周备,方为诚敬。......(78回) 黛玉在抚琴前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象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86回) 上面这两段话,在立意上、写法上、字词上,都极相似,特别是"须得衣冠整齐"与"先须衣冠整齐"如出一炉。 例(3)、"六朝遗迹"出现三次 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2回) 六朝梁栋多如许(51回) 六朝遗迹(86回) 高鹗生于铁岭,官于北京,对"六朝遗迹"恐怕不能张口就来。 十二、前80回的独立性 前80回,雅俗共赏,首尾清晰,自成体系,独立成书,也曾独立流传。结尾含蓄,流韵无穷,无需蛇足。是作者最先以手抄本的形式发表、传播出来的。《甲戍本石头记》、《己卯本》、《庚辰本》、《列藏本》、甲辰本《红楼梦》(1784年,80回)、脂舒本《红楼梦》(1789年,80回)......都可以作证。独立流传的时间有30多年。(1754-1791) 前80回以《芙蓉诔》为高潮,以"天齐庙还愿"为结尾。"天齐庙还愿",已经具备小说结尾的全部特征,到80回,小说已完成。不妨再简单重复一下。 (1)关于黛玉,已经说出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庚夹:双关句,意妥极。]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庚夹:如此我亦谓妥极。]"(79回)这等于宣告死亡。 (2)宝钗,已经搬出大观园。 (3)晴雯,已死,《芙蓉诔》已完成。 (4)香菱,已得重病,不久于人世。 (5)12官已经被辇出大观园,芳官等出家。 (6)凤姐已经带病坚持工作,能量已经释放完毕。 (7)湘云已经暗中交代完毕(就是在后40回中,也未见有补充)。 (8)迎春已出嫁。探春远嫁,惜春出家,大局已定,没什么大戏了。元春、袭人,也没什么大戏了。 (9)如"一时走到沁芳亭,但见萧疏景象,人去房空。"再如"又来至蘅芜院,更是香草依然,门窗掩闭。"(81回) 至此,大观园已被抄捡,已经人去楼空,空空荡荡,要关门了。 (10)甄家的结局已透露完毕:......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75回) (11)贾家是假的,结局可以不交代。 (12)凤姐的诗"一夜北风紧"(寒流来临,冰霜从天而降);宝钗道"鳌愁坤轴陷"(象地震一样,地轴倾斜,大地塌陷,顷刻间大观园土崩瓦解);湘云站起来道"龙斗阵云销"(即"十龙走马",雍正和十个皇子,龙斗不休,长天列战云,李煦就是龙斗的牺牲品)......,这是作者暗写的内容,不敢明说呀! (13)宝玉会见黛玉前在"还愿",80回又去"还愿",有始有终,首尾相对应。 (14)宝玉从秦氏房中入梦,到"天齐庙还愿"又次入梦,首尾相对应。 (15)老王道士对应空空道人。救世良方"疗妒汤"与"好了歌"首尾相对应。 (16)天齐庙"丸散膏丹"俱全,象个中药铺,老王道士又名王一贴,也象个葫芦庙,具有始于葫芦、终于葫芦的特征。 (17)"天齐庙"顾名思义,十二天仙会齐,重返警幻仙宫。 ......这一切都说明,80回已经完整,作者该说的已经都说了。可惜,其中有些内容,很难看明白,只好再补充40回。 要使大观园死灰复燃,谈何容易,难如蜀道上青天,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佩服作者,在这样情况下能够另辟溪径,别开生面,续得无痕。 十三、后40回的必要性 既然前80回具有独立性,无需蛇足,又独立流传很长时间,为什么还会有后40回呢? 应该注意,作者的写作目的是"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而前80回,好比阳春白雪,虽雅俗共赏,却深奥莫测。学者尚且看不懂,何况老百姓了。由于文字狱的厉害,前80回不敢写得明白。正如鲁迅一样,生活在白色恐怖时代,无法直抒胸臆,文章的风格只好是悔涩难懂,象带着枷锁的跳舞,鲁迅的《野草》就十分难懂,不亚于《红楼梦》中的怀古诗。《红楼梦》前80回中的少数部分也是这样,象甄家被抄只是简单一代而过,没敢详细写,没有达到"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的目的。不达目的不死心,作者岂能善罢甘休?因此要再写一些,把家庭真相、个人遭遇完全、彻底、明白地告诉大家,于是就有了后40回。 后40回,好比夏里巴人,通俗易懂,直来直去,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甄家、贾家的抄家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又清楚交代了家史,读者完全能知道甄家、贾家是谁,也能看出作者是谁。普天下人都能知道他家族的悲惨遭遇,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作者青年时的住址:姑苏。 作者现在的住址: "尔乃西风古寺"(78回),"城外破寺中"(98回),"居青埂之峰"(120回)。 作者的老家: "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山东省)。 作者的身份: 道士。 家庭成员和亲属:文,姜,曹大姑,贵妃。到这里,达到毫无保留。 后40回毕竟不能写成自传,还得加些故事,于是又编出了一些新故事。后40回有自己的高潮----掉包计,有自己的结尾----宝玉出走。 后40回,续得无痕,人物接连死亡,满足老百姓"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心理,确信《红楼梦》确实完了。这样,作者个人目的达到了,读者也满意了。终于被当作"完璧"。 后40回内容"政治性强,家史性强",明晃晃地含有"皇帝丑态、十龙走马、两个抄家"等涉及时政的成分,含有雍正、乾隆两个朝代的事情,谁敢和前80回一同发表?作者不得不观察时局动静,等待时机,或者悄悄地传出去。因此作者决定先发表前80回,并请人写了批语。 而后40回,不需要批语,仅选择其它隐蔽途径,悄悄地传出去即达到目的。传出的时间应晚些。从发现的时间来看,比前80回晚20--30年。当时社会上流传的80回本居多,而后40回甚少,就可以证明。 "这是金项圈,这是金珠首饰,共八十件。这是妆蟒四十匹。这是各色绸缎一百二十匹。这是四季的衣服,共一百二十件。(97回) 这段文字,我已看到有二位学者探索过了,各有道理,确实暗藏着前80回和后40回的关系。前80回是珍宝,后40回是装饰,好花也离不开绿叶。各有各的好处吧! 总结: 本文从"作者的政治态度,家史,住址,宗教情怀,戏剧爱好,绘画爱好,阴阳学说、医药知识,语言习惯"等多方面探索,觉得后40回的作者对曹寅家、李煦家的家史完全掌握,对曹雪芹本人一清二楚,甚至了解宝玉的秘密,和曹雪芹具有相同的政治思想,相同的爱好,相同的写作水平,相同的语言习惯......他应该是曹雪芹本人,即李鼎,老家山东。 后40回内容,含有雍正、乾隆两个朝代的事情,高鹗不敢写,也写不出,就是李鼎的子孙后代都没有经历过,也难以写出来。 到这里,对前80回的独立性,后40回的内容、写作目的、必要性,初步分析一番。前80回是阳春白雪,虽雅俗共赏,却深奥莫测,是一个迷宫;后40回是夏里巴人,通俗易懂,向读者坦白了自身,尤其是家史。两者通向同一个目的,前后结合,作者的目的完全达到了。凡后40回中人物结局与前80回不同的,应以前80回为准。 最后声明:前文《"两番人作一番人"----〈红楼梦〉具有两套人物原型》中发现一部分错误,本文已经更正两个,还有一个更正,已经填补在该文后面的评论栏内。由于笔者水平不够,功底实差,有些错误是必然的,望谅解。幸好这些错误不算太严重,不至于影响李鼎说。 本文是对本人前两篇文章的补充。供参考。仍欢迎指出存在问题。 张登儒 2009-4-2 原载:红楼艺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