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事前的“三等仆妇”迎接和事后的“风刀霜剑”恐惧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第一节、事前的“三等仆妇”迎接
    
    一、小说正文
    甲戌本第三回写道:“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
    甲戌本第三回又写道:“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遂同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
    甲戌本第三回又写道:“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庚辰本第三回写道:“他近日所见的这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二、悄悄的秘密行动
    荣国府派来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是老妇人,我想,大概是后来怡红院里的宋妈之类的仆妇。
    刚开始,我注意的重点在“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认为《石头记》通过“这几个三等的仆妇”折射荣国府的富贵。
    后来,我想,贾母为什么不派一等仆妇、二等仆妇来迎接黛玉,而派三等仆妇来呢?贾母未免太轻视迎接黛玉之事了。
    这个疑问放在我心里,至少有五六年了吧。
    今天,我想明白了:《石头记》写的这一点,极可能有现实生活的依据。
    李氏(曹寅之妻,贾母之原型)委派仆妇去苏州迎接李纹(黛玉之原型),若派一等仆妇、二等仆妇去,恐怕引起江宁(南京)、苏州两地官府的注意,因此就派几个精明干练的三等仆妇去迎接李纹。
    因为李纹是钦犯李煦的孙女。
    这就是曹雪芹家的一次悄悄的秘密行动。
    第二节、事后的“风刀霜剑”恐惧
    
    一、小说正文
    甲戌本第二十七回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就是著名的《葬花辞》里的两句醒目的诗文。
    二、钦犯之家属的恐惧
    
    (一)小说情节构不成“风刀霜剑”
    林黛玉第三回进贾府,第十二回末离开贾府,第十六回又进贾府,从此长住在贾府。
    到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在贾府过的是国公府的受宠的小姐的极富贵的生活。
    第二十五回,王熙凤还向林黛玉开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林黛玉怄气,在第二十七回之前,主要是两次:
    第一次是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给林黛玉,周瑞家的顺着路途的远近送花,并没错。
    第二次是第二十六回林黛玉欲进怡红院,晴雯不开门。这就是林黛玉悲吟《葬花辞》的直接起因。
    在悲吟《葬花辞》之后,林黛玉很快的大度的原谅了“不开门者”。
    

第二十八回写道:“黛玉听了这个话,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甲戌侧批:“情情”本来面目也。庚辰侧批:“情情”衷肠。】便说道:‘你既这么说,昨儿为什么我去了,你不叫丫头开门?’【庚辰侧批:正文,该问。】宝玉诧异道:‘这话从那里说起?【庚辰侧批:实实不知。】我要是这么样,立刻就死了!’【甲戌侧批:急了。】林黛玉啐道:【庚辰侧批:如闻。】‘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讳。你说有呢就有,没有就没有,起什么誓呢。’宝玉道:‘实在没有见你去。就是宝姐姐坐了一坐,【庚辰侧批:不要兄言,彼已亲睹。】就出来了。’林黛玉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想必是你的丫头们懒待动,丧声歪气的也是有的。’宝玉道:‘想必是这个原故。等我回去问了是谁,教训教训他们就好了。’【庚辰侧批:玉兄口气毕真。】黛玉道:‘你的那些姑娘们【庚辰侧批:不快活之称。】也该教训教训,【庚辰侧批:照样的妙!】只是我论理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庚辰侧批:也还一句,的是心坎上人。】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甲戌侧批:至此心事全无矣。】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
    


    (二)钦犯之家属的恐惧
    林黛玉曾名为“林代玉”。
    林黛玉代表的是李纹“这块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玉”。
    李纹是钦犯李煦的孙女,因“权势不容”(第六十三回邢岫烟对妙玉的评语),在曹雪芹家躲藏,她在曹府内无疑是春日融融,但曹府外的环境对于她来说是乌云密布——“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因此,林黛玉在《葬花辞》里悲吟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时时刻刻惴惴不安,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钦犯之家属的恐惧!
    2010年10月11日星期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