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宁荣二公与皇太极和多尔衮关系考 ——红楼谜话之三十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晓琦 参加讨论

    我们先接着上次的话头往下说。李显登基日是683年12月11日,这个日子的干支是甲子,《资治通鉴》卷203:“12月,丁巳,改元,赦天下。……甲子,中宗即位。”60干支中,直接与海有关的干支共有四个:壬戌、癸亥、甲子和乙丑。因为壬戌和癸亥的纳音五行是大海水,甲子和乙丑的纳音五行是海中金。《后汉书.天文上》刘昭注补引《星经》云:“玉衡第一星主徐州,常以五子日候之,甲子为东海。”据此,则“东海”就是甲子日的隐语了。用李显来指代曹宣,用“白玉床”来喻指帝王登基时的宝座,曹宣失去了本来就属于他的帝王宝座,就成了“东海缺少白玉床”了。再具体点说,在《顺治实录》和《康熙实录》的记载中,顺治1661年1月6日立康熙为太子,康熙在1月9日登基。如前面《乌进孝命名之谜》一节中所指出的那样,1661年1月2日可以代表曹宣被立为太子日,而从1661年1月6日到9日是四天,故1661年1月2日就好比康熙被立为太子日,1月5日就好比康熙登基日了。1661年时曹宣2岁,而李显2岁时是657年,故在与李显的联系中657年1月2日就好比1661年1月2日,657年1月5日就好比1661年1月5日,也就好比曹宣登基日了。而657年1月5日的干支是甲子即“东海”,据此,1661年1月5日没能登基的曹宣,就是“东海缺少白玉床”了。只有顺治才最清楚他把皇位传给了谁,而他实际上并没有死,在与朱允炆的联系中,他就变成了“金陵王”,所以才说“龙王来请金陵王”。其中的“龙王”也不是虚称,李显生于656年,该年的干支为丙辰,所以他属龙,故甲子日登基即在“东海”中登基的李显,自然就好比龙王一样了!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写顺治离开京城即“金陵”而隐居到五台山之事的。这是因为:如我在《残唐五代的故事》中所指出的那样,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隋文帝的皇后,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死于8月19日的皇后,故她可以类比为顺治爱妃董鄂妃,即死于1660年8月19日的曹宣生母。而隋文帝的生日是541年6月13日,死日是604年7月13日,共活了64岁。如前述顺治生日与所谓的顺治被火化日能算出6月13日;把顺治骨灰被葬入孝陵的1663年6月6日,和他被记成死人的1661年1月7日,月日全相加,就是7月13日。综上所述,隋文帝就是可以用来隐写顺治的非常合适的历史人物了。现在把朱允炆和隋文帝二人的特征合在一起来写顺治,便有如下构思:用朱允炆在大火中离开南京城中的皇宫来喻指顺治表面上被火化即“赤壁之战”,用隋文帝之死来喻指顺治被记成了死人,则1701年即顺治64岁时的7月13日就好比隋文帝死亡的日子,也就好比顺治被记成死人的1661年1月7日了。从朱允炆离开皇宫的1402年6月13日,到1701年7月13日,为300年,这就是“阿房宫三百里”的寓意。“阿房宫”的说法,就是用阿房宫毁于大火,来类比朱允炆失踪时皇宫火起以及顺治被火化。发现了这些后,“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寓意也就是昭然若揭了:顺治在京城中的皇宫中住不下去,跑到五台山做和尚去了,就好像朱允炆在传闻中做了和尚一样。“一个史”说的是顺治,可知此姓是作者在与顺治的联系中来强调该书的史实性而设计出来的。因为关于顺治的有些情况,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而关于曹宣的真实身份,在史书中是没有记载的,故作品的核心内容即曹宣的身世经历,只有顺治来证明的时候,才最具有史实性,否则就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了。所以指代了顺治的贾母才姓史。所以作品开头交代以古喻今法时,就说“若云朝代年纪无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正因为这里的“我师”即僧道是指代了顺治的,故才有此说法。这个说法表面上是说《红楼梦》是顺治写的,以古喻今法是顺治在写作此书时所使用的(当然这个说法同时也就暗示了顺治是该书初稿的作者),实际上则是在说,作者的以古喻今法,只有在与顺治的联系中并通过顺治来与历史上的相关人物发生关系时,才是能成立的。所以,作品最后就有一个重要细节:曹雪芹在悼红轩中翻阅历来的古史,这是对作者曹宣即这里的曹雪芹写作此书时所大量使用的以古喻今法的形象暗示。
    由此就不难想到,护官符中有关贾家和薛家的说法,也象上面关于王家和史家的说法一样,都一定有着十分确切的史实内涵。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史书,则宁国公和荣国公无疑应该是头等重要的人物,因为二人是宁国府和荣国府的创始人。所以,只有把这两个人物的史实内容搞清楚了,才能明白作品中大量相关内容的史实寓意。
    我原来一直认为,宁国公是隐写清太祖努尔哈赤、荣国公是隐写清太宗皇太极的。当我终于从作品中发现顺治原本是多尔衮的儿子后,与之相关,自然就能发现,宁国公隐写的是清太宗皇太极,荣国公所隐写的是多尔衮了。我不知道史学界是否有顺治是多尔衮儿子的观点,当我自己独立地从《红楼梦》中发现了这一点后,去网上搜索,才知道电视剧中早有这种观点,但那只是创作者想象的产物,和我的观点是从《红楼梦》中发现的完全不同。只是我自己万万没有想到,在结合作品内容不断反省检讨自己已有观点的过程中,我竟然能够一步步地从《红楼梦》中发现这个原来我自己想都不愿意想的重大历史隐秘。
    《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八卦中的乾卦取象为天,坤卦取象为地,这就是乾清宫和坤宁宫命名的由来。在这种说法中,按照作品中例示的射覆式连环手法,宁字便覆清字,即宁字的谜底是清字。据此,“宁国府”就是“清国府”的意思,其实就是清皇宫的隐语了。当发现了“宁国府”的谜底是“清国府”后,自然就能发现宁国公隐写的只能是清代皇帝皇太极了。因为他在1636年改元崇德,改国号为大清。就是说,努尔哈赤建立天命朝时,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因此,他就不是清国府即宁国府的缔造者,自然就不是宁国公了。此其一。从以古喻今法的角度看,宋徽宗是影射皇太极的恰当人物。因为他的皇九子宋高宗可以类比同样是皇九子的顺治,则他自然就可以类比皇太极了。而且,中国清代和清代之前的皇帝中,只有宋徽宗一个人曾被封为宁国公。《宋史.徽宗本纪》:“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讳佶,神宗第十一子也,母曰钦慈皇后陈氏。元丰五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明年正月赐名,十月授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这就是说,通过以古喻今法,宋徽宗和宋高宗父子,可以类比清太宗和清世祖父子,则宋徽宗当皇帝前曾被封为宁国公的封号,就可以喻指清太宗当皇帝前曾做过满洲八旗旗主的身份了。此其二。作品中用宋徽宗来喻指皇太极的细节还有很多,此处无暇细论。
    作品说宁荣二公为兄弟二人,宁国公居长,则荣国公就应该是皇太极的某个弟弟了。作品还交代,与宁荣二公并列的还有六公,共为八公。由此我们自然就应该想到,这八公一定是在喻指八旗旗主了。
    八旗制度是清代早期的一种军民合一的政权形式,是由原始氏族制度转化而来。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等人,都做过八旗旗主。故作者为了暗示宁国公隐写皇太极的构思,就故意设计了八公的说法对他的身份给予进一步的暗示。八公与八旗旗主的对应关系太明显了,因此这是作者暗示人物身份的一个重要构思。
    作品对其他六公的介绍,是在秦可卿出殡的时候,这是因为,秦可卿之死是在写顺治被记成死人之事并兼及董鄂妃之死。而顺治出家与他的真实身份有关,即与宁国公和荣国公有密切关系,故在此时介绍其他六公在事理上最为切合。我们看作品中的具体介绍: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甲戌本回前,庚辰本眉间,对这段文字都有如下批语: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一个重要现象是,作者通过人物姓名来暗寓十二个地支。这是因为,顺治生于1638年戊寅年,被记成死于1661年辛丑年,从寅年到丑年,十二个地支循环了两次。就是说,当一个人24岁、36岁、48岁、60岁……时,十二个地支是不断循环的,其最小公倍数就是十二个地支了。故作者设计这些人名和批语时,是为了暗示秦可卿之死是在隐写顺治之死,因为顺治死于24岁,正可以用十二个地支来加以暗示。
    另一个重要现象是,这六公的孙子分别为一等伯、一等子、三品威镇将军、三品威远将军、一等子,这些爵位级别之和为九,九这个数和最后一个人的爵位“子”合在一起就是“九子”,作者以此来暗示顺治实际上共九个儿子,也就是皇太极或者多尔衮有九个孙子,因为宁国公和荣国公指代了皇太极和多尔衮,与之对应,其他六公之孙也就是二人之孙了。而八公中的头两位的孙子的爵位为“伯”和“子”即“伯子”,则是在暗示:顺治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故说他是皇太极的儿子,就好比说他是他伯父的儿子一样,“伯父的儿子”,可以简称为“伯子”。
    再看这六公的姓名。牛清的寓意是最为明显的了:孝庄生于1613年癸丑年,属牛,多尔衮生于1612年壬子年,属鼠,而批语明确点出:“清属水,子也”,就是说,“牛清”之姓名,是孝庄和多尔衮二人生肖即丑年和子年的隐语。故只有他的爵位是镇国公,因为镇字用谐音法和拆字法都可以解出真字,作者以此来暗示,顺治是多尔衮儿子之事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其孙就名牛继宗,就是“康熙在牛年继承皇位”的意思,喻指康熙在1661年即辛丑年继承了父亲的皇位。而其他理国公、齐国公、治国公、修国公和缮国公诸称,明显是寓“修(缮)身齐家治(理)国平天下”之义,其人和其孙之姓名,便都是随事命名,涉笔成趣之笔了,也都有着十分具体的寓意。如“石光珠”即“失光珠”即“堪叹时乖玉不光”的意思,是写曹宣失去了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的遭遇。所以就说其祖为守业,谐音守夜,进而扣犬字,这是因为李显死于710年6月2日,该年为庚戌年,是狗年即犬年。
    宁国公四个儿子,这是喻指天聪、崇德、顺治和康熙朝,和中秋节尤氏讲的一家子有四个儿子的笑话的寓意相近:尤氏的笑话多了一个天命朝。如果把尤氏的笑话作此处的理解也能讲得通,即把大儿子一个眼睛扣天命朝即“不明”变成扣天聪朝即“不清”也说得通,但我权衡再三,还是觉得这两处关于四个儿子的说法有所区别就更好一些,就能更全面地反映清代从清太祖开始的历史了,也就是更能强化《红楼梦》的史书品格了。从史书的角度看,毕竟清代的正史是从《太祖实录》开始的。而程乙本则作“两个儿子”,这是因为,仅就皇太极来说,他建立并亲历了天聪朝和崇德朝,就好比有了“两个儿子”一样。就是说,这里关于宁国公儿子的说法,只是关于朝代年号的变换的“假话”。
    宁国公长子贾代化,正是对此种构思的提示。具体地说,“贾代化”即“朝代变换的假话”,就是1626年9月1日庚午日和1636年4月11日乙酉日的隐语,前者是皇太极继承父亲的汗位登基之日,后者是皇太极改元崇德,改国号大清登基的日子,这两个日子的天干之间是乙庚化金的关系,年号的变更好比朝代的替换,故名“代化”。代化长子贾敷,是喻指崇德朝,故说他八九岁便死了:从崇德元年即1636年,到崇德八年即1643年,崇德朝共历八年,好比贾敷活了“八岁”。而1643年时崇德年号还没有消亡,在1644年即顺治元年的时候崇德年号才真正消亡,也就好比贾敷死于此年也就是“九岁”了。“贾敷”谐音就是“假父”,喻指这里关于父子关系的说法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父子关系,而是有其他特殊寓意的。次子贾敬袭官,则是指顺治继承了皇太极的皇位。贾敬是隐写顺治身份特征的重要人物,别处再细说。
    在冷子兴介绍荣国府的时候,先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再说荣府你听,方才所说异事就出在这里。”表面上看,这是在说宝玉出生时的奇异之处,而实际上,则是在说,顺治是多尔衮的儿子,是清代的“异事”。因为说到底,宝玉的奇异之处,也就是曹宣流落曹家,与顺治出家有最直接的关系,而顺治出家,则与他是多尔衮的儿子又有着最密切的关系。
    荣国公指代多尔衮,他的长子贾代善指代顺治,用代善来指代顺治的寓意,我在《贾母之谜》中已经讨论过了:通过清太祖的儿子代善和唐代的李治,来写顺治身份。由此可知,说荣国公的儿子名代善,其实是在说顺治是多尔衮的儿子。代善子贾赦和贾政,二人名字谐音就是“摄政”,则是对上述构思的进一步提示。故此时二人又是在暗示多尔衮和皇太极的了。因为多尔衮是摄政王。为什么不能说是在暗示多尔衮和另一位摄政王即郑亲王济尔哈朗呢?首先是因为济尔哈朗和顺治没有什么直接的血缘关系,他和多尔衮不是同父兄弟。其次虽然1643年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同时被确定为叔父摄政王,但第二年多尔衮就独揽摄政大权了。而且顺治曾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正好可以与皇父皇太极并列。正因为有这个构思,作者才在指代了顺治的迎春到底是贾赦之女和贾政之女的问题上故意设计了好几种说法,其实是在暗示顺治表面上是皇太极的儿子(此时用贾政来指代皇太极),实际上却是多尔衮的儿子(此时用贾赦来指代多尔衮),这个问题别处再细说。
    贾政之子贾珠,则又是在隐写顺治的了。因为顺治在十四岁即1651年1月12日开始亲政,故说他“十四岁进学”。贾珠“一病死了”,喻指顺治被记成死人之事。李纨守寡,喻指被当成死人而实际上还活着的顺治。则贾珠之子即贾兰,实际上就是在隐写曹宣的了。
    综上所述,作品关于宁国府和荣国府人物辈份的介绍,完全打破了正常的人伦辈份关系,而是根据隐写相关史实的需要,精心编制出了一个在常理中无法破解的谜语网,而在史书和谜书的层面上,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都有着十分确定的寓意,一切都是清楚明白的。
    关于荣国公,现在还剩下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为什么将多尔衮命名为荣国公?这是由曹宣的同母兄即顺治的皇四子被封为和硕荣亲王之日而来的。这个构思的寓意如下:如前述,由于元英宗是历史上唯一一位生于2月6日的皇帝,故他和他的父亲元仁宗就是类比曹宣和顺治的重要人物了。而顺治四子被追封为荣亲王的日子,即1658年3月27日,和元仁宗生日的干支相同,都是甲子。把这个3月27日与元仁宗死亡的日子即1320年1月21日这两个日子连在一起,可以算出2月6日:3月减1月为2月,27日减21日为6日,就扣元英宗的生日,同时也扣曹宣的真实生日。荣国公中的荣字,就是由此而来的,即在与顺治(用元仁宗来死日来指代)、顺治四子(用他被追封为荣亲王的日子来指代)和曹宣(用元英宗生日来指代)的联系中来确定多尔衮与他们父子三个人之间的血脉关系。
    关于荣宁二府,有一个重要现象,宁国府贾敬、贾珍、贾蓉,一脉单传,这是在喻指帝王之间的继承关系,因为宁国公皇太极是皇帝。而荣国府就不是如此,这是因为多尔衮不是皇帝。
    宁国公名演,荣国公名源,这是批语和作品所明确交代了的。甲戌本第二回在宁国公处批了一个演字,在荣国公处批了一个源字,最为明确。第三回又有如下细节:
    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
    这是对荣国府的介绍,由于“荣禧堂”三个大字乃皇帝所书赐,则荣国公自然就不是皇帝了。
    第53回有如下细节:
    只见贾蓉捧了一个小黄布口袋进来。……一面说,一面瞧那黄布口袋,上有印,就是“皇恩永锡”四个大字,那一边又有礼部祠祭司的印记,又写着一行小字,道是“宁国公贾演等国公贾法,恩赐永远春祭赏共二分,净折银若干两,某年月日龙禁尉候补侍卫贾蓉当堂领讫,值年寺丞某人”,下面一个朱笔花押。
    这里故意将“荣国公”写成“等国公”,将“贾源”写作“贾法”,其实是大有寓意的。因为宁国公所隐写的皇太极是皇帝,“皇恩永锡”之印和“恩赐永远”的说法,都是在代表帝王的身份。而荣国公所隐写的是多尔衮,他并不是帝王,所以是不能在这里以帝王的身份和宁国公并列在一起的。所以作者才故意设计出了上面这种表面上看起来一点也不通顺的说法。由于研究者没有发现这一点,便都根据前面第三回中的说法,将此处径直改成了“荣国公贾源”,表面上看是通顺了,其实却辜负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由于多尔衮的生日是1612年10月25日乙酉日,乙酉的纳音五行为井泉水,水流所从出者为源,引申为事物的来源,故荣国公的名字为贾源,作者并据此设计了“泉知不问源”的诗句,这句诗的寓意是:知道了荣国公贾源命名中的源字,来源于多尔衮生日的干支乙酉,也就是知道了荣国公指代的是多尔衮,与之相关,自然也就能知道乙酉的纳音五行是井泉水,也就是“泉知”了,因此也就不用再问贾源指代的是何人了。宝玉的一个小厮又引泉,就是对这种构思的一种披露。这是因为,顺治实际上是孝庄和多尔衮所生的儿子,多尔衮才是顺治的生命之源。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虽然多尔衮不是皇帝,但顺治却是皇帝。如何在荣禧堂中把这一点给表现出来呢?我们看荣禧堂的部分装置:地下是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堂上一副对联的上联是:座上珠玑昭日月。这些细节的寓意是:荣国府如今的当家人是皇太极的皇九子顺治。十六张椅子扣明代的十六个帝王: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帝朱瞻基、英宗朱祈镇、代宗朱祈珏、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堂、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载垕、神宗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昭日月”的说法明点此寓意:日月可以合成一个明字。而且,这些椅子为什么是楠木所制呢?因为朱元璋共26个儿子,他的二十六子名朱楠。故楠木是在对这16张椅子所指代的16位明代帝王这个构思的一种提示。而顺治是在明代灭亡的1644年进驻北京,登基称帝的。故这16张椅子的寓意是:荣国府当今的主人,是替代明代的十六个帝王的新主人顺治。为什么用“交椅”来喻指明代的这16个帝王呢?因为交椅的椅子腿形成X形的交叉形状,可以产生如下的暗示:交椅的椅子腿上面不相交的部分,可以喻指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元天命前的明朝;中间相交的部分可以喻指喻指天命、天聪、崇德和顺治元年与明朝相重合的部分;下面不相交的部分,可以喻指明朝灭亡后的清朝。
    那宁国公的名字为什么名演呢?正如我在前面早就指出的那样,历史上做了皇帝的皇九子,共有五个人,汉武帝刘彻、梁敬帝萧方智、唐高宗李治、唐哀帝李柷和宋高宗赵构。还有一个皇帝也是九子,但却不是皇九子,这个人就是高欢的九子即北齐武成帝高湛。由于东魏大丞相高欢只是北齐的真正创建者而没有称帝,故高湛就不是皇子。顺治表面上是皇太极的皇九子,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即不是皇子,故九子而非皇子就是顺治真假身份的指代符号了;故若想通过以古喻今法把顺治这两种真假身份都隐写出来的话,高湛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合适的人选了:他是当了皇帝的九子,但同时又不是皇子。而且高湛和顺治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的庙号也是世祖。只有发现了这一点的时候,才能发现作者将宁国公命名为演的寓意:高湛之前的皇帝是高演,所以当作者通过高湛来暗示顺治的真假身份时,从皇位的顺接关系上看,则高演就可以类比为皇太极了:顺治是皇太极的皇位继承人,高湛是高演的皇位继承人。
    这就是说,宁国公名演,是通过以古喻今法,来写顺治实际上不是皇太极的亲生儿子的极为重要的一笔,批语“此书一字不可更,一字不可少”的说法,正是对诸如此类构思的明确说明。如果《红楼梦》不是史书,这样的批语是不会出现的。
    在这个类比即以古喻今法的构思中,唯一有点遗憾的是,高演和高湛是兄弟关系,而皇太极和顺治却是父子关系。当然,作为历史,这有点差强人意,但作为谜语,也就够精妙的了。与这个构思相配合,作者就设计了薛蟠打死张三的人命案,设计了张大、张二和张三这三个人物。从这三个称谓中看,明显是兄弟的排行,而作者却把三人写成父子和叔侄关系:张大喻指皇太极的天聪朝、张二喻指皇太极的崇德朝,张三喻指顺治,这个问题别处再细说。
    由此才能发现作者介绍荣禧堂时“赤金九龙青地大匾”说法的史实寓意了,这是在披露作者通过高湛来写顺治身份的构思。“九龙”这个说法取典于《北史.后妃传》:“后未崩,有童谣曰:‘九龙母死不作孝。’及后崩,武成不改服,绯袍如故。未几,登三台,置酒作乐;宫女进白袍,帝怒,投诸台下。和士开请止乐,帝大怒,挝之。帝于昆季,次实九,盖其征验也。”这里的“九龙”,就是指高湛而言的,因他在兄弟中的排行为九。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这个情节,就是对宁国公名演的上述寓意的呼应。从宋高宗往回数,宋高宗赵构、唐哀帝李柷、唐高宗李治、北齐武成帝高湛、梁敬帝萧方智、汉武帝刘彻,在上述做了皇帝的皇九子和九子并且已经死了的六人之中,萧方智排在了第五位,这就是秦可卿的丈夫贾蓉捐了五品龙禁尉之官的内涵:通过高湛来写顺治的真实身份,因为只有算上高湛的时候,萧方智才排在了第五位。五品诰命为宜人,四品诰命为恭人,而可卿的灵牌、铭旌上却写着“恭人”,即她又成了四品夫人了。这是因为,按照史书的记载,顺治是皇太极的儿子即皇九子,在这个意义上,能影射顺治的皇九子身份的人物名单之中,高湛就没有资格进入了,而把高湛排除后,萧方智就排在了第四位了,秦可卿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成了“恭人”即四品夫人了。
    这就是说,“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即其丈夫贾蓉捐得五品龙禁尉是在写顺治不是皇太极儿子的历史真相,“恭人之丧”则是顺治在史书中被记成了皇九子这个历史假象的写照。
    由此才能发现贾府需要花费1200两银子为贾蓉捐这个官,收受银两之人即大明宫掌官内相名戴权的寓意了:汉武帝刘彻、梁敬帝萧方智、唐高宗李治、唐哀帝李柷、宋高宗赵构和顺治这七人比作北斗七星,顺数,萧方智排在第二位,好比北斗七星中的第二颗即天权星,这就是“戴权”命名的寓意。萧方智死于558年4月3日「19」,从558年到1757为1200年,顺治若活到1757年,就是120岁,正是1200年的十分之一。故“戴权”是通过萧方智来影射顺治的皇九子假身份。
    不管顺治是皇太极的儿子,还是多尔衮的儿子,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这一点都是确定无疑的,故甲戌本“宁公死后”处才有了如下的侧批:“贾蔷、贾菌之祖,不言可知矣。”这个批语的寓意是:知道了宁国公和荣国公所指代何人,知道了顺治表面上是皇太极的儿子而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顺治的爷爷是努尔哈赤这一点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五回明确交代,宁荣二公之灵嘱托警幻,说宝玉是二人嫡孙:
    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甲侧: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甲侧:二公真无可奈何,开一觉世觉人之路也。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的宁荣二公的这段嘱咐,其实是有着十分具体的史实寓意的:从顺治表面上是皇太极的儿子这一点来说,宝玉即曹宣是宁国公即皇太极的孙子;从顺治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这一点来说,宝玉即曹宣实际上又是荣国公即多尔衮的孙子了。而若从作品中关于宁荣府的介绍来说,荣国公子代善,代善子贾赦和贾政,贾政子宝玉,宝玉应该是荣国公的曾孙才合乎逻辑。这是因为,关于宁荣府辈分的介绍,都是关于清代历史朝代变换的“假话”,而宝玉是宁荣二公之孙,则是关于历史人物关系的真话。
    这段话中,“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的说法,是暗示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的重要之笔。顺治定鼎燕京登基的日子是1644年10月1日。如前述元英宗和李显是隐写曹宣真实生日和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的两个最重要人物。元英宗生日是2月6日,李显生日是11月5日。元英宗18岁登基,曹宣18岁即1677年的11月5日的干支是戊寅。李显活了55岁,曹宣55岁的生日即1714年2月6日的干支是戊寅。而在1677年之后,11月5日干支为戊寅的第一个年份,就是1744年。而从1644年到1744年,正好经过了100年,这就是“国朝定鼎以来,……虽历百年”这个说法的内涵:写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
    贾母生日时,有一个重要细节,宁府和荣府同时开宴,宁国府单请官客即男宾,荣国府单请堂客即女眷,我不知道古代女性老寿星过生日,是否有这样的习俗,发现了顺治和皇太极、多尔衮的关系后,这个细节的寓意才能凸显出来:顺治与皇太极的父子关系,是能见人的(用宁府接待官客来暗示);顺治与多尔衮的父子关系,是无法见人的(用荣府接待堂客来暗示,因为古代的大家庭,女眷一般是不见外人的)。
    从事理上看,孝庄与多尔衮偷情而怀顺治之事,其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孝庄的姐姐即关雎宫宸妃深受皇太极宠爱,孝庄这样的人物对自己受到冷落不满,再加上多尔衮的勾引或者说二人一拍即合,是很自然的事情。而孝庄怀顺治期间,正是宸妃受宠期间。作品中写顺治实际上是多尔衮儿子的情节和细节很多。比如贾琏和多姑娘偷情,就是隐写多尔衮和孝庄偷情之事。比如多姑娘丈夫多官即多浑虫,就是在暗示多尔衮身份:“多尔衮”三个字变换一下次序就是“多衮尔”,谐音就是“多浑儿”,衮和浑一声之转;而多尔衮实际上只有顺治这么一个私生子,顺治数虎,古代称虎为大虫,故“多浑儿”在这个意义上就变成了“多浑虫”了。宝玉生日时黛玉说的酒底“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的谜底是:多尔衮若与顺治没有关系的话,顺治为什么会出家五台山呢?榛字十四笔,故“榛子”即“十四子”实际上是在说多尔衮。这个谜语其实是在写顺治出家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耻于自己是多尔衮的儿子。凡此种种,别处再细论。
    发现了顺治与多尔衮的真实关系,有关《红楼梦》的许多现象的真谛就会浮出水面了。比如与史料中的“曹雪芹”有密切关系的敦敏和敦诚兄弟,是什么人物呢?二人是多尔衮的同母哥哥阿济格的五世孙。而在所有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咏红诗中,最为沉痛的,是如下一首:
    满纸喁喁语不休,英雄血泪几难收。
    痴情尽处灰同冷,幻境传来石也愁。
    怕见春归人易老,岂知花落水仍流。
    红颜黄土梦凄切,麦饭啼鹃认故丘。
    而该诗的作者是什么人呢?是多尔衮的同母弟弟多铎的六世孙淳颖。这些现象难道是偶然的吗?而在对《红楼梦》的本事众说纷纭的时候,乾隆为什么会出面说是写和珅家事呢?显然是由于怕《红楼梦》本事的真实内容为世人所知而有意为之的:皇帝金口玉言,此论一出,余言皆废,人们再也不敢议论纷纷了。这说明《红楼梦》的本事事关皇家隐私。而乾隆在乾隆四十三年,诏复多尔衮原爵,配象太庙,即昭雪平反,难道也是偶然的吗?我想这是因为乾隆这些皇子皇孙们,终于知道了他们都是多尔衮后代的缘故。
    《红楼梦》第四回,有个护官符。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研究者普遍认为此为全书之纲,认为它深刻地反映了阶级社会的本质。现在看来,如果《红楼梦》作者闻此奇论,定然喷饭。不过若说这个护官符为全书之纲,在一定意义上也不为过,因为它是从整体上交代作品的史实内容,凸显全书的史书性品格的重要线索。如果把全书比作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的话,护官符就好比其坚实的地基一样了。
    发现了宁荣二公的史实寓意,对护官符的内涵才能作出准确的考释。我在没有发现顺治是多尔衮的儿子时,对护官符中的贾家和史家的理解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到天衣无缝,总是有解释不够到位和比较勉强的地方,当我终于从作品中发现了顺治是多尔衮儿子这个重大历史隐秘后,对贾家和史家的理解才算是比较满意了,起码自己能说服和相信自己了。我们下次再接着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