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新版《红楼梦》及“红学”那些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邱华栋 参加讨论

    诠释和过度诠释,似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我读过很多红学著作,明显地感觉到《红楼梦》已经被过度诠释了。 
    北京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红楼梦》,引发众多褒贬。首先,我不喜欢演员的化装——那明明是戏曲演员的装扮,居然搞到电视剧《红楼梦》的角色上了。其次,我特别厌恶里面的旁白——这或许是听了红学家“不许离原著太远”的主意,结果导致了电视剧本身的重大缺陷。不过,也怪不得导演李少红,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一旦被拍摄成影视作品,和原著都会差很多,都会使人感到不满意的。衡量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的标志,就是伟大作品是具有抗拍性的——影视的表现力再强,也是无法表现出伟大文学作品的全部的。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是这样,《百年孤独》是这样,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这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一个安娜·卡列尼娜和林黛玉,都有自己的一个哈姆雷特和李尔王,影视作品一旦具象成一个人,自然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红楼梦》,我三十年时间里读过大概五六遍,每次读,对小说和人生的看法都不一样。而且,眼看着“红学”这么热闹,我也读了不少“红学”著作。红学研究蔚为大观,派别林立,山头众多,争论异常热烈,昨天,我还在读台湾人赵同的《颠倒红楼》,他言之凿凿地说,《红楼梦》是曹雪芹他爸爸写的,不是曹雪芹写的。这么不靠谱的猜测也被他敷衍成一本书。还有一位欧阳健先生,坚持认为,脂砚斋就是虚构的一个骗子,他的各个评本都是后人伪造的,也专门写了砖一样厚的专著。这也是很有趣的说法,应该重视,但是信不信,那就看你自己的水平和鉴赏能力了。还有人索性把小说里的人物和清朝的历史人物一个个地联系起来,写砖一样厚的书。不过,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里,对《红楼梦》的研究、诠释、甚至是过度诠释和胡说八道,都应该秉持一种开放的、宽容的态度才好。因为,至少,大家都热爱这本书。
    比如,我读刘心武的《“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也觉得有意思。读胡适的《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钞本》,读周汝昌的著作,到读这本《“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从考证到“索隐”,感到了它们之间的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就我自己读《红楼梦》的经验,我只有一次是把通行本一百二十回的后四十回读完了,其余几次,都是读到八十回就再也读不下去了,因为,后面续的四十回实在是味同嚼蜡,令人倒胃口。而对《红楼梦》后面数十回的探佚,从胡适考证甲戌本的时候就开始了,那个时候,胡适就通过脂本的很多眉批和夹评,发现了很多线索证明,其人物命运是与后来印刷的通行本不一样的。由此,才揭开了对《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的探佚的序幕。且不去谈心武师的探佚结果是否真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他那本书,我觉得,最出彩的地方,是年近70岁的刘心武动用了自己大半生的经验,对曹雪芹的《红楼梦》这样一部悲剧之书的悲剧气息的总体把握。因此,他对人物最终命运的解读才有了说服力。你看,高鹗的续书,很多地方很呆板僵硬、腐朽而没有灵气,虽然那个悲剧结局比较靠谱,但是人物命运的安排却并不合理。而刘心武则发挥了杰出小说家的想象力,根据各种手抄本的评语线索,推导出《红楼梦》散佚部分那些令我们牵挂的人物的悲剧结局,让我们看到了和印刷通行本大不相同的一个《红楼梦》:那是一个树倒猢狲散、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人生的大悲剧和大结局,让我们感受到了曹雪芹内心深处的幻灭和绝望,忧伤和难以排遣的失落。这才是最有意思的。
    再回到“诠释和过度诠释”的问题上来。这是意大利当代哲学家、小说家翁贝托·埃科一本演讲对话集的题目。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一种残缺美,我喜欢维纳斯那没有胳膊的模样,我想,有一天要真的给她找到了胳膊,我非崩溃不可。因此,《红楼梦》在我内心里永远只有八十回。
    原载:《 北京晚报》 2010年09月21日
    
    原载:《北京晚报》2010年09月2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