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老奶奶之谜 交代宝玉身世遭遇的最重要的情节是“刘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这个回目本身就告述我们刘姥姥讲的两个故事中蕴含着宝玉身世遭遇的“根底”。刘姥姥讲的这两个故事中,其中一个是关于东庄老奶奶的: 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就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来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来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你个孙子。”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 这个东庄老奶奶说的是孝庄文皇后,这个故事讲的是顺治和曹宣的父子情缘。 孝庄文皇后为崇德五宫中的西永福宫庄妃,按照批语中“全是指东说西,打草惊蛇之笔”的提示,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西永福宫庄妃”,理解成“东永福宫庄妃”,就可以简称为“东庄”了。所以这个老奶奶,才住在“我们庄子东边庄上”即“东庄”了。就是说,这里的“我们庄子”,指的是建筑在沈阳故宫中的崇德五宫,庄妃所居西永福宫,与东衍庆宫相对,排在五宫的最后,即崇德五宫的尊卑次序是:中清宁宫、东关雎宫、西麟趾宫、东衍庆宫、西永福宫。排在最后者自然就是崇德五宫即“我们庄子”的“边上”了。这里的“东边”的边字,不仅是在表示东面的方向,同时还有“庄沿”的意思。发现了谜底,自然就不难发现作者用字的精当和讲究了。 孝庄文皇后生于1613年2月8日,死于1687年12月25日,活了75岁。那作品为什么要写她90多岁呢?一是因为这样写避免了人们把她和孝庄文皇后联系在一起,二是并且最主要的,是在暗示1704年和1705年。就是说,孝庄文皇后若活到1704年,就是93岁,若活到1705年,就是94岁,所以作品才说这个老奶奶“今年九十多岁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孝庄文皇后在1704年和1705年时还活着,而是通过她在1704年和1705年时的年龄特征,来突出和强调1704年和1705年的重大寓意。 元春寿龄之谜 1704年和1705年有什么重大寓意呢?在与相关史料的结合中,来如实地写出人物的真实遭遇,是《红楼梦》作为一部史书的重要特征。曹宣由康熙保姆孙氏领养到曹家的具体时间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现在结合《红楼梦》提供的信息,可以确定的是:孙氏是1662年领曹宣到曹家的,由于孙氏是1662年嫁到的曹家,因此曹家便对外说曹宣生于1663年,死于1705年。奠定了《红楼梦》一书的基础的事件即第一回中所写的故事主要有两个:一是香菱的出现,二是娇杏嫁给贾雨村之事。因为这两件事涉及到曹宣的身世遭遇,香菱写的是曹宣的遭遇,娇杏事件写的是孙氏嫁给曹玺之事。作品写香菱出现时3岁,就是因为1662年曹宣被领养到曹家时是3岁;作品写香菱4岁时丢了,就是在写曹家对外说曹宣生于1663年,因为此年曹宣4岁。 从相关史料中看,曹家显然是对外说曹宣生于1663年的,这一点可以从曹寅的诗句“疏柳长窗坐卯君”、“卯君茶癖与吾同”来印证,曹寅称生于1663年癸卯的曹宣为卯君,显然是由于曹家对外说他生于1663年的缘故了。 由于《咨文》中出现了曹宣生于1662年的记载,于是有的学者便认为曹寅的诗句是在用典,即仿照苏轼称弟弟苏辙为卯君的做法也称自己的弟弟为卯君,而并不是在指曹宣生于1663年。这种理解的正确性是非常小的。因为所谓的用典,是通过历史典故来类比现实,而不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直接说出来。所以,如果曹寅是在用典,也只是由于曹宣生于卯年的缘故。如果曹寅的用典不是在取这个典故中的这层内容,而是仅仅是在把自己比作苏轼,把曹宣比作苏辙而已即与曹宣出生于1663年没有关系的话,这就有点不合逻辑了:曹寅怎么可能如此大言不惭地把自己比作苏轼这样的大文人呢。 至于《咨文》中出现曹宣生于1662年的记载,应该是曹宣为了暗示自己不是曹家的儿子,所以在曹家上报内务府的材料中,故意把自己在曹家的“出生”,提前报了一年的缘故。 在曹寅写给汪绎的信中,自称“期弟寅”,这是他在为弟弟曹宣服期年丧的缘故(当然也有别的可能)。曹寅写该信的具体日期我们无法知道,根据周汝昌先生的考证,应该是写于1705年下半年。据此,我们不妨确定,曹家对外说曹宣死亡的时间,是1705年的上半年。 而从作品中看,曹宣在曹家“出生”的年份就是1663年,在曹家“死亡”的年龄就是1705年。这是因为: 作品写元春生于甲申年,如我在《元春之谜》和《元春之死和赖尚荣之迷》二文中所说的那样,这里的甲申年是指1704年甲申年。元春生于此年,有双重寓意:一是春生于甲申年这个说法扣1704甲申的最主要的寓意,是从反数的角度来暗示如下史实:曹宣是在1662年被孙氏领养到曹家的,因为作品写元春活了43岁,而从1704回数到1662年就是43年即43岁;二是附带着有暗示曹宣的皇太子身份即“国本”的寓意。 但这些只是元春生于甲申年的一个方面的寓意,这个说法的另一个方面的寓意与此相关,则是在暗示曹家对外说曹宣生于1663年,死于1705年:从曹宣在曹家“出生”的1663年,到他在曹家“死亡”的1705年,就是43年即43岁。 1663年的干支是癸卯,而不是甲申,人们自然要产生这样的疑问。我在《宁荣二公与皇太极和多尔衮关系考》等文中指出,用宋徽宗来喻指皇太极,用他的皇九子宋高宗来喻指顺治,是作者的一个重要构思。而用宋高宗来影射顺治的时候,自然就出现了如下情况:宋高宗禅位的1162年,就好比顺治被记成死人的1661年了;则宋孝宗隆兴二年即1164年,就好比康熙二年即1663年了。而1164年的干支是甲申,在这个意义上,即通过以古喻今法,1663年就好比甲申年了!这一点当初我在写《元春之谜》的时候,并没有发现。 这就是说,在这个以古喻今法的构思中,康熙二年好比宋隆兴二年了,这就是作品称有时具有指代康熙身份功能的贾雨村为兴隆街大爷(32回)的原因。因为“隆兴”反读就是“兴隆”。为什么要反读呢?因为康熙正数是顺治的皇三子,反数实际上是皇七子(即算上曹宣顺治共九个儿子);曹宣正数是顺治的皇七子,反数就是皇三子了。就是说,反读的寓意是:将曹宣比作康熙,将康熙比作曹宣,即暗示康熙的这个皇位,原本是属于曹宣的。这个构思和王熙凤命名的寓意是一样的,因为王熙凤命名通过吕安题凤的典故,就是王熙康,反读就是康熙王,这一点我在90年代初就已经发现了。 由此才能发现作品中一个重要细节的寓意:元春出生的次年,宝玉出生。尽管还有“后来”和“十多年”的不同说法,但在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这三个最重要的版本中,都明确地写着“次年”字样,显见不是作者疏忽所致。这是因为,如果从1663年往回数,则1662年就是1663年的“次年”了。这就是说,元春生于“甲申年”是指曹家对外说曹宣生于1663年,次年宝玉出生,是指曹宣在1662年被孙氏领到曹家。 由此自然就能发现作品写元春活了43岁的史实寓意了:这是曹宣在曹家的生命历程,即他在曹家从生到死的时间:从曹宣实际到曹家的1662年,到1704年为43年(反数与元春生于甲申年即1704年的说法相符);从曹家对外说曹宣出生的1663年(此年如上述通过以古喻今法为甲申年,与元春生于甲申年的说法相符),到曹家对外说他死亡的1705年为43年。 作品中写曹家对外说曹宣死于1705年的细节很多,比如作品将贾母比作观音即顺治,将鸳鸯比作龙女即曹宣。这是因为,龙女8岁时在龙宫听文殊菩萨说法而成就正果,恰好可以喻指如下史实:按照“阳尽阴生”的逻辑,1705年好比曹宣在曹家死亡即阳尽之年,也就好比龙女出生即“阴生”之年了。然后从1705年回数到康熙第三次去五台山的1698年,为8年也就好比龙女8岁了。曹宣此次在五台山听顺治讲述自己的身世,就好比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了,因为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自然就可以用文殊菩萨来喻指顺治了。所以,作品就写宝琴8岁时看到了一个真真国女孩。等等。 那作品为什么还写元春死于甲寅年呢?如我在《元春之死和赖尚荣之谜》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是在与李治和李显的联系中,来写顺治和曹宣的父子关系的结果:用李治来喻指顺治,李治活了56岁,顺治56岁时是1693年,故1693年就好比顺治被记成死人的1661年,则1692年就好比曹宣出生的1660年了。而从1692年到1734年甲寅年为43年,故元春就只能死于甲寅年了。而且用宋高宗来类比顺治时,自然可以用宋高宗的皇位继承人宋孝宗来类别曹宣了,而宋孝宗就是死于1194年即甲寅年。 这就是说,元春活了43岁,是作者所要写的真正的谜底,也就是曹宣在曹家名义上所存活的时间;而甲寅年只是在使用以古喻今法来写这一点时的一个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李治活了57岁,比现在的56岁大一岁的话,元春就应该死于乙卯年即顺延一年了,但她活了43岁这一点则不会变化。 但若从曹宣实际上来到曹家的1662年开始算,到曹家对外说曹宣死亡的1705年,为44年。作者在写元春之死时,把这层寓意给予了进一步的暗示:元春死于甲寅年12月19日,该年18日立春,故按照节气算,元春就活了44虚岁了。 至于作者写元春死亡之年12月18日立春,我在《元春之谜》中指出,这是因为1854年甲寅年12月18日立春的缘故。其实这个理解顶多只能算作这个构思的表层寓意,即甲寅年12月18日立春的年份是有的,比如1854年。而《红楼梦》不可能是在写1854年的事,故作者的这个构思其实是在暗示:该书的时间都是有特殊寓意的,都是谜语,因此是不能从常理去理解的。当然,为了不把问题复杂化,这层寓意或者说其引申义也可以忽略不计。 而这个说法的深层寓意即其本义是:按照上面的理解,曹宣就好比生于1692年壬申,死于1734年甲寅即活了43岁了。而1692年的立春日就是1691年12月18日戊戌。所以,只要用反写法,从1734年甲寅往回数,1692的立春日就是12月18日了。此其一。 现在再顺着看,1692年中立春的日子是12月29日癸卯,因此这个日子就好比曹宣出生次年即1661年的立春日了,也就是曹宣生命中所经历的第一个立春日了。曹宣1662年被领到的家,此时曹宣的生命经历了两个立春日,即他离开皇宫流落曹家时经历了两个立春日。曹家对外说他生于1663年2月12日花朝日,此时他就经历了三个立春日了。与之对应,写曹宣的真实身份及其在曹家的经历,从头到尾,也应该选择三个立春日加以表现。1734立春日是1月1日戊寅,1735年的立春日是1月12日癸未,把这三个立春日合在一起计算一下: 月份是12+1-1=12月,日子是29+1-12=18日。结果就是12月18日立春了。也就说,1735年1月12日就变成了12月18日了。如果把时间定在立春交节之前,按照节气算后两个日子也是12月,计算结果也是一样的。 而作品写元春死于立春的次日,按照上面的逻辑,这个立春次日就是指1735年1月13日了。1月13日对于曹宣在曹家的生活来说,是有最重要的意义的。因为根据《红楼梦》中的交代和暗示,我们可以发现,曹宣的养母孙氏,死于1706年1月13日。故元春死于甲寅年12月19日立春次日,实际上就是指1735年1月13日,曹宣以此来悼念孙氏这位为了他而上吊自缢的伟大的母亲!这才是元春死日12月19日落实到1735年1月13日的最为重要的内涵:在与顺治的联系中,更主要的是同时也交代了曹宣在曹家生活期间的养母孙氏。 元春省亲有一个重要细节:她在丑正三刻即2:45分离开贾家回皇宫。这个时间是怎么来的呢?其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1692年12月29日立春交节的时间是8:10分左右,1734年1月1日交立春节的时间是6:56分左右。小时相加是14点,相减是2点,分钟相减是46分,结果可以得到两个时间:2:46和14:46分,去掉一分以表示在立春交节之前,就是2:45分即丑正三刻和14:45分即未正三刻了。而在钟表盘上,这两个时间是相重合的。这就是元春丑正三刻离开贾府回到皇宫,晴雯未正上天司花即死亡的时候,宝玉却是在未正三刻到家的寓意:元春为女为阴用夜间丑正三刻来喻指,宝玉为男为阳故用白天未正三刻来喻指。于是,元春离开贾家回皇宫,宝玉未正三刻到家的寓意也就不难悟出了:贾家就是皇宫,皇宫就是元春和宝玉的真正的家。由于宝玉用未正三刻来标志皇宫是曹宣的家,而元春用丑正三刻来标志皇宫是曹宣的家,所以元春要在丑正三刻回家即返回皇宫。而宝玉未正三刻到家即回到皇宫,与这个时间相反的丑正三刻就好比离开皇宫即离开家了,故元春在丑正三刻离开贾家实际上就是指曹宣离开皇宫中的家即流落曹家了。等等。 这就是作者将孝庄文皇后虚构成90多岁的主要内涵:界定曹宣在曹家的生活时间,从而准确无误地写出作品中的最主要的人物是曹宣其人。 观音与玉皇大帝之谜 孝庄文皇后只有顺治这么一个儿子,所以这个老奶奶便只有一个儿子。顺治只有曹宣这么一个他所确定的皇位继承人,康熙的太子身份是假的,所以作品便说“这个儿子也只有一个儿子”,这里的“只有一个儿子”的说法,实际上是顺治的皇位继承人只能是他的九个儿子中的一个这一点的隐语。曹宣在1660年即顺治十七年失去了皇子身份,在1661年即顺治十八年失去了太子身份,故说老奶奶的这个孙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就是说,这里的“十七八岁”,实际上是顺治十七年和顺治十八年的隐语。为了迷惑读者,这也是作者不得不使用的谜语手法,否则谜面和谜底相符处太多,就容易泄漏天机了。 曹宣离开皇宫流落曹家,顺治自然就失去了这个儿子。曹宣在1698年和顺治父子相认后,在1701年年底便去五台山和亲生父亲团聚去了,也就好比顺治又有了一个儿子一样,故说“后果然又养了一个”。曹宣的真实生日是1660年2月6日,这个日子的干支是辛卯。而从此年开始,2月6日也是辛卯的第一个年份,则是1717年。从1717年回数到1705年是十三年,回数到1704年是十四年,所以这个老奶奶的孙子就是“今年十三四岁”。而之所以回数到这两年,如前述是由于这两年既可以写出曹宣在曹家“出生”的年份即1663年,又可以写出他在曹家“死亡”的年份即1705年。这就是说,这里的“今年十三四”的说法,实际上既写出了曹宣在曹家存活期间,同时也写出了曹宣在1660年2月6日出生的这个重大隐秘。作品写曹宣的这个真实生日的细节是大量的,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对这个“十三四岁”的说法的寓意的理解是正确的。 1660年和1717年除了2月6日干支相同外,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相同之处,就是大雪日都是11月5日。为什么要如此重视11月5日呢?因为唐太宗的皇九子李治和李治的皇七子李显,是作者用来类比清太宗的皇九子顺治和顺治的皇七子曹宣的重要人物,而李显的生日就是11月5日。故当作者通过1660年和1717年2月6日的干支相同这一点来写曹宣的真实生日的时候,当作者通过李显来写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的时候,自然不会忽视这两年中大雪日即11月5日了。而从1660年到1717年之间,大雪日为11月5日的年份共有四个:1660年、1679年、1698年和1717年,故又说这个十三四岁的老奶奶的孙子“生的雪团一般”,即作者用“雪团”来表示这四年中的四个大雪日。同时我们自然也就不难想到,这四个大雪日,其实就是“钗黛合为一图”中“一堆雪”之象的所指了。 关于老奶奶的故事中还有两个重要之处需要加以特别注意,老奶奶之所以能有这么个新孙子,一是观音托梦来告知,二是奏请玉皇同意的结果。 先说观音在《红楼梦》中的寓意。在《红楼梦》中,观音是用来影射顺治的,这是作者的一个重要构思。为什么观音可以影射顺治呢?这是通过吴梅村写顺治出家五台山的组诗《清凉山赞佛诗》中的相关说法,来暗示顺治出家五台山之事的结果。该诗第三首中有“回首长安城,缁素惨不欢。房星竟未动,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财洞,未得夸迎銮”的诗句,其意思是:(身在五台山的顺治)此时回首京城,往事真令人悲伤。(因为在史书的记载中)他去五台山的车马竟然一直没有启行(古代称房星为天驷,故此处用来喻指车马),因为朝廷宣布了他已经死亡的消息(天降白玉棺)。因此顺治出家之处的善财洞,就没有能够以拥有了顺治这样的出家人而向世人夸耀了。 据此,顺治出家五台山之处,就应该是善财洞了。按照作品中的射覆游戏的规则即谜底和谜面相关来看,作者据此就可以用观音来喻指顺治了:观音的左右肋从一个为善财,一个为龙女,故善财与观音有关,当观音为谜面的时候,谜底就是出家善财洞的顺治了。而且,五台山的寺庙中也有观音洞,即便顺治没有居住在此处,用以部分代总体的修辞手法或者射覆手法,观音洞也可以作为五台山的隐语了。于是观音就可以是出家五台山的顺治的隐语了。 而且,作品通过湘云大讲了一通阴阳一理的道理,并通过翠缕的话点出:“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据此,观音为主子为阳,善财为奴才为阴,而阴阳一理,则善财就可以影射观音进而影射出家善财洞的顺治了。 用观音来喻指顺治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善财童子53参修成正果,他第27参见的就是观音菩萨,而从太祖开始,加上他的16个儿子,太宗的六个儿子,顺治的两个儿子,再算上1660年出生的曹宣(他没有被记入皇室家谱即没有他的存在,也就好比他死了一样,而且按照《汤若望传》中的记载,顺治的这个儿子出生后不久就传言他死了),则死亡的人数共为26人,再算上顺治,顺治就是第27位了,故通过这个佛教故事来写曹宣的真实身份时,善财童子就好比曹宣,观音就好比顺治了。等等。 具体体现作者用观音来喻指顺治的构思很多:比如作者用“观音未有世家传”这个谜语来传达如下三层信息:1、顺治出家五台山善财洞之事(即谜面中的“观音”),并没有在正史中被记载下来(即谜面中的“未有世家传”,用《史记》中的“世家”来喻指正史)。2、与之相关,顺治将皇位传给自己的皇七子之事,就没有被承认,也就好比观音不能传宗接代一样了。换句话说,就是康熙的皇位继承人身份是假的。3、顺治传位给曹宣之事虽然是真实的,但在史书的记载中,这一点又无法验证,即“上焉者虽善无征”(先王的旨意虽好,但是无从验证)。这个谜语在雅制春灯谜中,排在头一位,可见其重要性了。把贾母比作观音(喻指顺治),把鸳鸯比作龙女(喻指曹宣)。黛玉生日时上演《蕊珠记》里的《冥升》:小旦扮演嫦娥(喻指曹宣),嫦娥因前因坠落人寰(喻指曹宣离开皇宫流落曹家),几乎给人为配(喻指几乎成了曹家的儿子),幸亏观音点化(幸亏顺治说明真相即告诉曹宣他的真实身份),就未嫁而逝(喻指曹宣因此离开曹家,曹家对外说曹宣死于1705年),如今升引月宫(喻指曹宣离开曹家去五台山和亲生父亲顺治团聚)。并交代扮演嫦娥的小旦为金童玉女所引,即这里的金童玉女实际上是喻指善财童子和龙女即曹宣,因为二人作为观音的左右肋从,被塑造成金童玉女的形象。这个《蕊珠记》的剧目在古代戏曲中并没有,这个剧目的寓意是:畅春园中有蕊珠院,故作者只是通过这个剧目来暗示顺治和曹宣从五台山回来后居住在畅春园。最为明显地写顺治出家善财洞的细节是:水月庵的老尼净虚说:“只因当日我先在长安县内善才庵内出家的时节。”这里的“善才庵”,其实就是五台山善财洞的隐语,这个说法就是根据顺治出家善财洞之事设计出来的。因为作者将五台山善财洞比作了月宫,故有了“月窟翻银浪”,“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的说法。 这就是观音给这个老奶奶托梦的内涵:用观音来影射顺治。 那么这个孙子的到来即顺治与曹宣父子的团聚,为什么还要奏请玉皇批准呢?因为有了顺治出家五台山之事,才有了曹宣流落曹家之事,也才有了后来父子二人的团聚之事的发生,而顺治出家的最主要的原因,则是由于他原本是多尔衮的儿子的缘故。问题是,顺治是多尔衮的儿子这一点,又与玉皇有什么关系呢? 多尔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是太祖的十四子,即他是皇十四子。多尔衮和顺治二人的排行,可以用二十三子来影射:多尔衮是皇十四子,顺治是皇九子,二人的排行之和,就是皇二十三子。这就是说,皇十四子和皇二十三子,是把多尔衮和顺治二人连在一起和影射二人的父子关系的一个重要符号。 而清代的皇子中,只有允禵一个人能将皇十四子和皇二十三子集于一身:允禵实际上是康熙的二十三子,但由于康熙早夭的几个儿子没有序齿,所以他就被序齿为十四子了。其他如允褆实为皇五子,却被序齿为皇长子;允礽实为皇七子,却被序齿为皇二子;胤禛即雍正实为皇十一子,却被序齿为皇四子等等,都是由于这个缘故。在《康熙实录》中,康熙的这些皇子们,都是按照他们所序齿的排行来称呼的,而不是按照他们实际上的排行来称呼的。这种按照序齿排行来称呼始于何时呢?根据唐邦治的考证,皇清文典在对康熙儿子们的封爵册文中,都是按照他们的实际排行来称呼的,而其中受封最晚者是雍正末年,故唐邦治断定康熙的儿子们按照序齿的排行称呼应该是始于乾隆朝。其实这个理解未必正确。因为在生活中按照其序齿的排行来称呼,而在写册文的时候则要“刨根问底”,正本清源,就需要按照他们的实际排行来进行了。就好比父母平时可以称子女的小名,但给子女添报户口或者写工作简历的时候,就必须写上大名一样了。所以《玉牒》便将康熙的11个没有序齿的儿子丛附于其他被序齿的儿子之后,并说“俱幼龄薨逝,不以齿序”。这就是说,康熙的儿子们的排行,在康熙朝可能就是按照序齿的排行来称谓的了。 了解了这些历史事实后,自然就不难发现作者为什么要设计“奏请玉皇”的情节了:俗传玉皇大帝的生日是1月9日,《玉匣记》:“(一月)初九日,玉皇上帝圣诞。”而允禵的生日,就是1688年1月9日。《康熙实录》卷133:“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春正月,乙亥朔。……癸未……皇子允禵生。”朔日即1日若为乙亥,则顺推到9日就是癸未了。 这就是说,奏请玉皇的这个细节,其实是在暗示顺治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而曹宣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孙子。这就把多尔衮与孝庄的关系,交代清楚了。正因为这个老奶奶是在隐写孝庄文皇后,所以才在有关她的故事中来进行这种寓意绵长的构思。《红楼梦》诸如此类的史书性质,哪里是随便形成的即“岂是良工堆砌成”,其实都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但人们自然是很难发现作者的这些构思的,所以“虽是半天风雨过”,却仍然是“何曾听得梵铃声”!知音难寻哪!当然,《红楼梦》作者也并不希望“知音”出现,因为那样的话,《红楼梦》恐怕早就夭折了! 与这个有关玉皇的构思相呼应,大观园中就出现了玉皇庙,这是在暗示作品中的大观园除了扣清皇宫(主要是指畅春园)外同时也包括了五台山。因为五台山的普化寺,在明崇祯年间,就建有玉皇庙。正因为如此,所以玉皇庙的张真人,异文就作张道士,和清虚观的张道士相呼应。玉皇庙(指代五台山)和清虚观(指代五台山中的顺治隐居处)的道士之所以都姓张,则是因为顺治被谥为章皇帝的缘故,章字谐音就是张字了。等等等等。 老太妃死亡之谜 除了这位东庄老奶奶外,另一个比较直接和简单对应式地写孝庄文皇后的人物,就是在58回出现的老太妃了: 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以后方回。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己夹:随事命名。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如今请灵至此,还要停放数日,方入地宫,故得一月光景。 清代后妃丧礼,并无“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的规定,但当我们发现了这个老太妃之死是写孝庄文皇后之死后,这个说法的寓意也就不难发现了。孝庄文皇后是康熙的奶奶即祖母,按照古代丧服的规定,孙子需要给祖母守一年的孝,作者把这一点,通过“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来加以表现。就是说,作者只是藉此写出孝庄文皇后死时她和康熙的血缘关系。康熙死于1722年11月13日,孝庄文皇后死于1687年12月15日,在史书的虚假记载中,顺治死于1661年1月7日,用超时空集合法把这三个日子连在一起,反过来看,其次序就是11月(康熙之死)、12月(孝庄文皇后之死)和1月(顺治之被记成死人)这三个相连接的月份,这就是“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说法的寓意。就是说,作者只是藉此写出了孝庄文皇后、顺治和康熙三代人的血缘关系以及顺治没有死的隐秘。因为在这个排列顺序中,顺治是排在了最后的,故可以传达出他是三人中最后而死的这一点。 孝庄文皇后死后,康熙一直没有将奶奶下葬,而在顺治的陵墓孝陵附近建了暂安奉殿,将其梓宫放置在此处。直到雍正三年,才在其地将孝庄文皇后的梓宫下葬,下葬前先将其处命名为昭西陵。太宗的陵墓为昭陵,虽然昭陵即在现在的沈阳与孝陵相隔很远,但从方位上看,孝庄的陵墓在昭陵的西方,故有此命名。这个现象,是很奇怪的。我的理解是,一定是孝庄死前有话,想等儿子死后下葬时再把自己葬在儿子坟墓附近,以弥补自己一气之下将儿子记成了死人,结果一直没有得到儿子的原谅的缺憾。用《康熙实录》中的记载就是:“太皇太后大渐时,谕朕曰: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按厝,则我心无憾矣。谆谆降旨,朕何敢违。”由于顺治一直也没有死,故康熙就一直没有将奶奶下葬。到了雍正朝,显然是此事无法再拖下去了,于是才将孝庄文皇后下葬了事。 根据《康熙实录》中的记载,我们得知,孝庄文皇后死于1687年12月25日子时:“十二月,乙巳朔,……己巳子时,太皇太后崩于慈宁宫。”礼部选择12月29日卯时发引孝庄文皇后梓宫,但康熙不同意,最终将发引之日定在1688年1月11日。《康熙实录》卷133:“春正月,乙亥朔。……乙酉,奉移大行皇太后梓宫安设于朝阳门外殡宫。发引时,上手攀梓宫,稽颡痛哭。”然后在4月7日己酉出发将孝庄文皇后梓宫运往孝陵,中间有两天因下雨停行,在4月14日丙辰到达孝陵,即共走了五天。在4月19日辛酉举行了梓宫安放礼。4月22日甲子最后到暂安奉殿祭奠,然后返回,4月26日戊辰,康熙返回到宫中,即走了五天(见《康熙实录》卷135,1814页、1815页、1817页和1818页)。根据这些记载,我们就能发现作品中有关老太妃之死的一些描写的由来了:把孝庄文皇后死日即12月25日,梓宫发引日即1月11日,和梓宫运往孝陵暂安奉殿日即4月7日这三个日子连在一起计算一下,单看日子,就是: 25-11+7=21日。 这就是“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这个说法的寓意。由于康熙此次去孝陵去和回都是用了五天的时间,故共用了十天,这就是“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这个说法的寓意。本来21天加上10天是31天,再加上在先陵停放的日子,应该是一个多月,但作品却说“一月光景”,明显是少说了好几天。这是因为,按照上面的叙事逻辑,从1687年12月25日开始到次年的4月26日结束,就好比经过了“一个月光景”了。 根据作品中的描写,在太妃停灵期间,送灵之前,经过了清明节“可巧这日乃是清明之日”,1688年的清明节是3月4日,正在所谓的停灵时间21日内即从1687年12月25日到4月7日这段期间内。 正因为关于老太妃之死的史实寓意如此真切准确,才有了己卯本中的如下这段批语:“周到细腻之至。真细之至,不独写侯府得理,亦且将皇宫赫赫,写得令人不敢坐阅。” 按照作品的交代,这位老太妃一定是在元宵后清明前死的。从表面上看,这与孝庄文皇后死于1687年12月25日不符。其实为了避免读者把这位老太妃之死与孝庄文皇后之死联系在一起,作者此时用了反看年历的反写法。即从1688年1月1日往回数,1687年12月17日就是1月15日即元宵了,然后再顺数,12月25日就变成了元宵后了。为了暗示这个构思,55回的开头就有了交代这位老太妃元宵后生病的63个字。有的本子故意省略了这个说明,就是在暗示这个元宵后才生病的说法是有特殊寓意的。因为在通常的意义上,孝庄文皇后元宵后生病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就不应该有这样的文字出现了。而传统的校勘学由此来断定各种本字的系统和渊源,显然也是不对的,因为《红楼梦》的各种版本,是作者和批者故意制造出来的谜语,是不能按照常理去理解的。 在这个老太妃的故事中,最关键的地方是把其灵柩所葬之处称作孝慈县。表面上看,这是孝陵和孝庄文皇后所居之处即慈宁宫这两个地方的合称,即把“孝陵”中的第一个字和“慈宁宫”中的第一个字合在一起的结果。因为作为死了的皇帝的后妃们的居住之所,慈宁宫中的第一位主人,就是孝庄文皇后,故慈宁宫是她身份的标志。但当我从《红楼梦》中发现了顺治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这个历史隐秘后,自然就能发现,事情并不如此简单,这个命名还同时兼有另外的寓意:顺治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 在这个意义上,这里的孝字,就是顺治作为孝庄文皇后的儿子,在母亲面前应该尽孝道,其中的慈字,则是在暗示:在特殊的意义上即顺治是多尔衮的儿子的意义上孝庄就不是顺治的生母,而是他的“慈母”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这是由古代的一种生活礼俗所决定的。“慈母”的定义最早见于《仪礼》,《仪礼·丧服》有云:“慈母如母。传曰: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之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根据《仪礼》的定义,一个女人要成为慈母需要三个条件。第一,这个女人必须是妾而不是妻,并且自身无子。第二,女人的丈夫另外还要有一个妾,这另外的一个妾生了儿子后去世了。第三,女人的丈夫命令她收养这个儿子,命令这个儿子尊这个女人为母亲。这是古代最早对“慈母”的规定,和后来如唐代时“慈母手中线”的说法中的“慈母”的含义并不相同,后者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慈母”同时也就是生母的含义是一样的。孝庄文皇后不是皇太极的皇后,而是妃子,就好比皇太极的妾一样。同时他与多尔衮偷情怀上了顺治,就好比多尔衮的另一个妾了。作为皇太极的妾,孝庄实际上并没有儿子;作为多尔衮的妾,孝庄则生有一个儿子。但孝庄与多尔衮偷情怀上了顺治之事,并不为局外人所知晓,即多尔衮并没有孝庄这个妾,在这个意义上,就好比多尔衮的这个妾死了一样。于是顺治被记成了皇太极的儿子,就好比皇太极的妾收养了多尔衮的妾所生的儿子为自己的儿子,于是皇太极的妾就变成了多尔衮的儿子的“慈母”了。 如果在一般的意义上,作这种理解似乎有点画蛇添足之嫌,因为单从孝陵和慈宁宫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就已经十分圆满了。由于隐写顺治实际上是多尔衮的儿子是《红楼梦》的极其隐秘而又不容易被发觉的内容,所以在作品中凡是涉及到孝庄文皇后的地方,我自然就会把问题想得深入一些,以免遗漏了作者可能有的构思。在这个意义上,“宁可误杀一千,不能错放一个”的态度就是可以理解的了。我的原则是,只要不是胡说八道,信口开河就可以了。至于我的理解是否符合作者的本义,那就只好听天由命了。反正此处的理解即便是符合作者本意的,也并不是作者有关顺治是多尔衮儿子的构思中重要的一环,正所谓多此不多,少此不少,也就算作姑妄言之,姑妄存之吧。 作品中最为直接地隐写孝庄和多尔衮偷情的情节,就是贾琏和多姑娘的偷情之事,多姑娘是隐写孝庄的最为重要的人物,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和鲍二家的,写出了两代人的奇特遭遇,即所谓的“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同时也写出了允祥的皇位继承人身份,这个问题我们在《曹宣和允祥才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等文中再具体地谈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