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王蒙红学的七个错误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振兴 参加讨论

    王蒙新书《不奴隶,毋宁死》,因其书名、主题、观点的惊世骇俗,已经受到专家学者们的严肃批评。看了这些批评文章,我从七个方面给它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如不全面或不正确,敬请读者补充并指教。
    批评者说,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为之一震”:奴才的描写里头也让人叹息万分,我们都知道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不自由,毋宁死”。但是我在《红楼梦》里看到的却是“不奴隶,毋宁死”。因为他对奴才的最大的惩罚,就是把他赶回去,赶出去,让她嫂子来把她领走,配个小子打发出去。从阶级的观点上说,配个小子打发出去不很好吗?取得了自由的身分,是不是?和自己的阶级兄弟结为一体。就说金钏吧,王夫人并没有说金钏你应该自杀,你说是迫害致死吧,起码表面上看不像迫害致死。就说了一个赶回家去吧,她便自杀了。这就是一个“不奴隶,毋宁死”的典范。……司棋又是一个,……晴雯也是这样。晴雯也没说别的,轰出去。(1)
    仅仅这一段话,竟暴露出王蒙红学的七个重大的根本性错误!
    一、错误的红学观
    谁都知道,红学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是关于《红楼梦》的版本、作者、写作目的、写作方法、丰富内容和艺术魅力的基本观点。而我们的王蒙先生的红学观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他的研究的出发点错误。他的红学研究不是从《红楼梦》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是从由《红楼梦》的特殊性或“奇”派生出来的“话题价值”出发。“在他看来,《红楼梦》是一个特别好谈的话题,可以借题发挥,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作补充。生老病死、富贵荣华、祸福命运,书中什么内容都有,谈论起来很方便,这也是王蒙研究《红楼梦》的出发点”。(2)
    其次是他的研究方向错误。他声称自己是从“人生剖析、评价和文学”的角度来研究的。他主观地认为,《红楼梦》不是政治斗争史,不是宫闱秘闻,不是猜谜游戏,也不是迷宫,它只是一本人生的大书,文学的大书,值得用一生的经验细细品读。(3)这一点也同样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第三是他的研究方法错误。“细细品读”是他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属于文学艺术欣赏的范畴。怎样品读呢?“用一生的经验细细品读”,“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作补充”,“可以借题发挥”。这些都属于主观的范畴,用主观的东西来研究《红楼梦》,其结果会是怎样呢?必然是“惊世骇俗”、“实在是让人目瞪口呆”、“闻之如五雷轰顶”。
    正如批评者斯园幽兰所说,“王蒙在书中抛出"不奴隶,毋宁死?"与"莫非他也有同性恋的倾向?"等新论,却让人感觉隔靴搔痒,正所谓"云空未必空",也许是事业的成功让他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是最懂红楼的人,他如贾雨村一样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那点红楼点评算不得考证,谈不上索隐,但绝对不是学术!因为实用主义的红学点评是任何成功者都可以指点江山的!……王蒙是小说界的翘楚,也是绝顶成功与聪明的人,但做红学未必称职!”
    批评者春草轩主人也说,“王蒙大作《不奴隶,毋宁死?》,不过是对《红楼梦》哗众取宠的断章取义而已。而且作者还居然认为:"曹雪芹对女性间的鸡零狗碎写得细腻而真切,是世界上很多著名作家都无法做到的,莫非他也有同性恋的倾向?"《红楼梦》中那种对生命真实的旷古伟大的细腻描绘,却被作者称为"女性间的鸡零狗碎",实在令人气愤,那是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那是贤袭人娇嗔箴宝玉,那是痴女儿遗帕惹相思,那是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那不单单是"女性间的鸡零狗碎"。……一个曾经智慧过、深邃过的作者,如今也加入商贾炒作之列,以哗众取宠来吸引大众眼球,刺激作品销量,使人悲切。”
    二、错误的自由观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自由是对必然而言,是对必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大观园中的女奴们有没有自由?有多大的自由?不能由王蒙先生主观决定,而应该由《红楼梦》的具体描写决定。作者在《红楼梦》里不仅设置了大观园中的经济、政治、管理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同时也设置了文化、道德、伦理、民俗等社会意识形态。这就是大观园中女奴们所面临的“必然”。这个“必然”对女奴们来说,是神圣的,不可改变的。女奴们要争得最大的“自由”,就必须通过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深刻认识、充分利用和彻底改造这个“必然”。在革命时期,奴隶们可以通过武装斗争来彻底改造这个社会环境。在和平时期,奴隶们不可能改造这个环境,而只能通过“认识和利用”这个特定的环境,来争得自己的最大“自由”。鸳鸯、袭人、平儿、赵姨娘、金钏、晴雯、司琪、秋桐、小红等女奴,通过自己的较高素养,“模样好,品行好”,对主子的忠诚和对工作的敬业、勤奋,实现了对大观园这个特定的“必然”的“认识和利用”,已经取得了最高的政治经济地位,获取了最大的“自由”。鸳鸯是大观园中最高领导者贾母的“大总管”,现在叫“总经理”。金钏是王夫人的贴身奴仆,现在叫“生活秘书”。赵姨娘、平儿、秋桐已经是半个主子了。袭人是贾宝玉的准妾,准半个主子。晴雯是贾宝玉最喜欢的最亲近的奴仆,现在叫“情人”。小红(红玉)原是个下等奴仆,后来王熙凤发现她是个人才,被提拔到自己手下。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贾赦是一个大主子。他的自由应该很多了吧!他欲娶鸳鸯为小妾,应该是随心所欲的。但是他没有这个自由!而鸳鸯呢?作为一个女奴才,应该是没有拒绝的权利和自由的。但是她拒绝了,她争得了这个自由!这是为什么?因为贾赦没有贾母的权力大。贾母不同意,贾赦就娶不成!贾母为什么不同意呢?因为贾母喜欢鸳鸯,离不开鸳鸯。贾母为什么喜欢鸳鸯?因为鸳鸯是一个称职的乃至优秀的大总管!人才难得!所以说,鸳鸯的这个“抗婚”的自由还是鸳鸯用自己的优秀争得来的,用自己的高素养对大观园这个特定环境(必然)的“认识和利用”得来的!在这个问题上,贾赦没有了自由。鸳鸯得到了自由。所以,主子的自由,奴才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大观园中的这些女奴们除了没有“人身自由”以外,其他的“自由”还是很多的!可是我们可爱的王蒙先生,从“自由”的概念出发,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出发,认为这些女奴们没有“自由”,只有得到“最大惩罚”,“被赶出去”,“赶回去”,“让嫂子领走”,“配小子”时,才获得了“自由”。当金钏、晴雯受到“最大惩罚”,获得了“自由”时,她们不但不感觉到这是一种自由,是一种解放,并为此而庆幸,反而去跳井,去死,所以王蒙就想不通了,提出所谓“不奴隶,毋宁死?”的疑问。正像批评者所说,作为本书主题,作者概括出的这样一段话令人为之一震:“《红楼梦》里的许多奴隶,尤其是、特别是有头有脸的女奴,都视不再当得成贾府奴隶为奇耻大辱,都有一种‘不奴隶,毋宁死’的刚烈,这是人性的奇观,是王蒙读《红》的一个发现。”为此,王蒙不但坚持把书名定为《不奴隶,毋宁死?》,而且得意地称为点睛之笔。(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蒙的“自由”观是错误的自由观,颠倒的自由观!
    三、错误的阶级观
    大观园中有两个对立的阶级:主子和奴才。主子是统治者、剥削者、压迫者。奴才是被统治者、被剥削者、被压迫者。在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平时期,主子和奴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主子和奴才首先是统一的。没有主子,也就没有奴才。没有奴才,也无所谓主子。这种统一关系突出表现在政治经济利益上的。大观园中不仅有主子之间的统一,不仅有四大家族的“俱荣俱损”,而且有主子与奴才之间的统一??“俱荣俱损”。君不见,贾府势败,主子倒霉,奴才也不能幸免。主子和奴才都要拉到人市上去拍卖的。湘云和巧姐的下场与小红被卖是一样的悲惨和无奈。这种主子与奴才的统一性,最好的例子就是作者曹雪芹家。曹家对上是奴才,对下则是主子。曹家本身就是主子与奴才的统一体。主子和奴才又是对立的。奴才是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主子不劳而获,无偿占有奴才的劳动。主子因权力的大小分为若干等级,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阶层。有大主子,如贾母、贾赦、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他们是大观园的主宰者。也有小主子,如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小姐,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大小姐。奴才们因社会分工不同,也分为几个等级或叫阶层。有大丫头,也有小丫头。有的丫头有头有脸,有的丫头没头没脸。主子和奴才的等级也都不是绝对的。大主子与小主子也是相对的,小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大主子。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探春、李纨、宝钗原是小主子,在代理王熙凤管理大观园期间就变成了大主子。上等奴才与下等奴才也是相对的。上等奴才犯了错误可以贬为下等奴才,如焦大。下等奴才也可提拔为上等奴才,如小红(红玉)就被王熙凤从贾宝玉的下等奴才提拔为自己的贴身奴才。奴才与主子这两个阶级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奴才因其综合素养高,“模样好,品行好”,对主子的忠诚和敬业,也可以变成半个主子。赵姨娘、平儿、秋桐、香菱原是奴才,后来成为主子的妾,变成了半个主子。袭人是贾宝玉的准妾,也是个准半个主子。有时主子的命运还不如奴才,如迎春嫁给孙绍祖被折磨而死。尤二姐嫁给贾琏后不久被王熙凤整死。香菱也受到主子薛蟠的无理折磨和摧残。王蒙先生说的有头有脸的大丫头鸳鸯、金钏、晴雯、司琪等四人,都是上等丫头,奴才中的佼佼者。起码在主子眼里是优秀的。她们是被人诬陷以后才受到最大的惩罚的??“把他赶回去,赶出去,让她嫂子来把她领走,配个小子打发出去”,以后便自杀了。王先生说这不算“迫害致死”,“起码表面上看不像迫害致死”,是“取得了自由的身分”,是“和自己的阶级兄弟结为一体”。王先生说“这就是一个‘不奴隶,毋宁死’的典范。……司棋又是一个,……晴雯也是这样。晴雯也没说别的,轰出去”。这是王先生“从阶级的观点上说”的。从中我们看到王蒙的阶级观糊涂到了何等的地步!
    大丫头是奴才阶层中的上层,相当于现在的白领阶层,“赶回去”的惩罚就相当于开除公职,就是意味着失业。“配小子”就是下嫁,相当于现在的白领嫁蓝领,有钱有地位的女奴下嫁穷奴才,属于门不当户不对,而且还是包办!虽然他们都属于奴才阶级,但上层奴才已经很接近主子了,而下等奴才才是真正的卖苦力的体力劳动者,甚至有些下等奴才饥寒交迫,连老婆也娶不上的。如果说这是“自由”,是“和自己的阶级兄弟结为一体”,那绝对是一种歪曲!正如同说王蒙当年被错打成“右派”,发配伊犁,也是“取得了自由的身分”,和自己的“阶级弟兄”一起劳动,一样荒谬!
    王蒙先生对大观园中的阶级状况不作具体分析,主观地、教条主义地搬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提出所谓的“阶级兄弟”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难怪批评者张曼菱女士说,王蒙“说到强迫女奴配婚,用了‘阶级兄弟’这样的词语,什么‘和自己的阶级兄弟结为一体’的话,就不只是在‘搞笑’了,而是立场模糊到可恨。真不知道是在讽刺女奴还是讽刺王夫人。总之,看不出人性的同情,看不出他认为女奴也有感情选择的自由权,看不出他对女奴人格的尊重。这些话是很冷酷无情的。”(5)
    四、错误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人类历史的总的看法。科学的历史观正确地反映了历史的本来面貌。错误的历史观歪曲地反映历史面貌。迄今为止,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它要求我们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我们说王蒙的历史观是错误的,就是说他的历史观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据专家考证,《红楼梦》诞生于清朝乾隆时期,作者曹雪芹。书中反映的是清朝康雍乾时期的历史内容。虽然说《红楼梦》是第二性的,是曹雪芹眼中的这段历史,但因曹雪芹具有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他所反映的这段历史基本上还是客观的和可信的。据此,毛泽东说它是一部“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并要求我们把它当作历史来读。通过学习《红楼梦》来大致地了解那段历史中的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我们研究的是《红楼梦》,而不是清朝的历史。这也是有区别的。历史是客观的。《红楼梦》也是客观的。但两者也不完全是一回事。《红楼梦》是那段历史的反应。《红楼梦》中写了些什么?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真正目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歌颂了几位不甘受辱、性格刚烈的女奴。这几位女奴在流言蜚语面前,在受到主子的错误处分面前,刚直不阿,以死抗争,勇敢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人格不受侮辱,维护自己的清白无辜。在当时的政治道德伦理条件下,这几个女奴都是称职的、甚至是优秀的。对他们的不公正处分,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也属于冤假错案,应该平反昭雪的!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不是相反。王蒙先生把女奴们在大观园的自由生活说成不自由,把对女奴的最大惩罚说成“取得了自由”,把袭人说成是“特务和变节分子”,这是不符合作者和作品的原意的!也是不符合历史的真实的!王蒙的历史观是颠倒的!
    《红楼梦》中所反映的这段历史难道真地像王蒙先生所说的那样吗?曹雪芹塑造的大观园以及它的主子和奴才们的“阶级”、“自由”、“人生”、“文学”难道真地像王蒙先生所说得那样吗?我说王蒙的历史观是错误的,是因为他没有好好地看、认真地看、严肃地看《红楼梦》,根本就没有看懂《红楼梦》,同时也是因为他的历史知识的贫乏!
    五、错误的道德观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应。道德的定义,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道德既是政治范畴,又是历史范畴。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大观园中的道德,是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的反应。大观园中的道德标准掌握在主子们的手里,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标准。
    焦大说,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柳湘莲说,除了门前两个石头狮子干净,恐怕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贾琏在大爷的孝不满五七迎娶尤二姐。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贾珍与秦可卿、与尤二姐、与尤三家的不正当关系等。这是说的贾府里主子们的不道德方面。
    贾母说,秦可卿是个“极妥当的人”,“生得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是“众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尤氏说,“这么的模样儿,这么一个情性的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他这为人行事,那个亲戚,那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她?”秦可卿说,王熙凤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薛宝钗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比较完美的淑女形象,是一个符合当时伦理道德的优秀典型。这是说的贾府里主子们的道德方面。
    贾府上下对鸳鸯、袭人、金钏、晴雯等几个大丫头的评价也都是赞誉有加的,我们可以从主子们对她们的提拔重用上看出来。这说明这些女奴也是最符合大观园中的道德规范的。
    作者塑造的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小说人物,都具有叛逆性格。他们的一些行为是不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的,是为当时的伦理道德所不容的。这也是宝玉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王夫人眼里,贾宝玉所有不道德的地方,不是自己儿子的过错,而认定就是金钏教坏的,是“狐狸精”晴雯带坏的。因而制造了大观园第一批冤假错案。
    大观园中的道德标准,基本上符合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以“乱伦、淫乱”为耻,以“温柔和平”、“为人行事”、“模样情性”受“亲戚、长辈”喜欢为荣。无疑,鸳鸯、袭人、金钏、晴雯、司琪等大丫头,也都是受亲戚长辈们喜欢的,符合大观园中的道德标准的,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应该说,这几个大丫头都是大观园中道德的模范遵守者。正因如此,她们才遭到了下等奴才,如王善宝家的之流的妒嫉、诽谤以至陷害。大观园的主子们不做深入调查,不分青红皂白,听信谗言,制造冤案,铸成大错,逼死了金钏、晴雯、鸳鸯、司棋,不仅给这些奴才造成了巨大悲剧,对大观园的主子们也没什么好处,白白折损了几员大将!
    王蒙先生对女奴们的道德状况不作具体分析,对金钏和晴雯的冤案不做深入调查,而是从原则和概念出发作出了完全颠倒的判断。说袭人是“特务和变节分子”等,也是不符合作者本意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因而也是错误的。
    六、错误的认识论
    《红楼梦》是一个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是我们的认识对象。我们应该用科学的认识论方法来研究它。红学研究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然而王先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指导都不是正确的。
    首先,他的认识论不是唯物论。王先生的红学不是从《红楼梦》的客观实际出发,不是从《红楼梦》的特殊性出发,而是从《红楼梦》的特殊性派生出来的“话题价值”出发。这第一步就迈向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王蒙在《说不尽的话题--奇书红楼梦》中说,“《红楼梦》确是一部奇书,奇就奇在它的‘话题价值’。它是永远的、历久不衰的话题,它是各色人等--从贩夫走卒到胡适到俞平伯,从毛泽东到江青......的话题。它是各种学科及视角的话题。你讨论不完它,研究不完它,它是研究不完的话题。......曹雪芹的《红楼梦》在这方面做得真是出色”!他说的“《红楼梦》是一个特别好谈的话题”不符合客观实际。他说的“可以借题发挥”,“可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作补充”,“谈论起来很方便”,都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他说“《红楼梦》不是政治斗争史,不是宫闱秘闻,不是猜谜游戏,也不是迷宫,它只是一本人生的大书,文学的大书,值得用一生的经验细细品读”,也同样带有较大的主观因素。
    其次、他的认识论不是辩证法。王蒙说,“在他的文本(《红楼梦》)面前,任何一种分析都是可能的,几乎任何一种分析也都是片面的。在它的面前,任何一种评价都是事出有因的,任何一种评价又都是‘自圆其说’的一家之言。正像在世界、在人生面前一样,我们感到了那种‘知也无涯,生也有涯’,以‘有涯’追求‘无涯’的困惑和乐趣......”。显然,他的四个“任何”、“几乎任何”不是辩证法!他的“知也无涯,生也有涯”也不是辩证法!把《红楼梦》比喻为“世界”和“人生”也是不恰当的。世界是无限的,具有不确定性。人生是有限的,既有确定性因素,也有不确定性因素。而《红楼梦》则是有限的,并且是有确定性的。
    第三、他的红学实践的指导理论是错误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必然是失败的实践!王先生对“阶级”、“自由”、“特务”、“变节分子”、“话题价值”、“人生”、“文学”的研究都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因而它的研究结论也就只能被称之为“惊世骇俗”、“让人目瞪口呆”、“闻之如五雷轰顶”、……了。本文从七个方面对王蒙红学的批评,就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并阐述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基本看法。(这一部分请参阅“读《〈红楼隐秘探考〉序一》与胡文彬、王蒙先生商榷”一文)
    七、错误的思维逻辑
    思维有其固有的规律性。思维有思维的逻辑。思维逻辑是不能够违背的。王蒙的思维是混乱的,思维逻辑是错误的。“自由”、“阶级”、“阶级弟兄”、“叛徒”、“变节分子”,这些概念都有确定的内涵,是不可以混淆或偷换的。在王蒙书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概念混乱得一塌糊涂。他把对女奴们的最大惩罚叫做“取得了自由的身份”,叫做“和自己的阶级兄弟结为一体”,把袭人说成是“特务”和“变节分子”。把曹雪芹对女人们的细腻描写叫做“鸡零狗碎”。由于王先生的逻辑错误,所以他永远也弄不明白“不奴隶,毋宁死?”的道理。
    张曼菱批评他说,“女奴们不愿意嫁配给小子,如果连这切身的压迫和不平都不能反抗,那还谈什么为自由而战?而她们反抗了,倒被说成是‘奴隶性’。这个逻辑实在难以令人转弯” 。“谁都无可非议的屈原,代表中国优秀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名人,爱国诗人。一旦用这条逻辑来量比,那就是一个‘不忠君,毋宁死’的人。也是封建性加奴性。因为他也是一个除了‘当忠臣’,不知道世间还有什么事可做,不知道还有什么更高于此的人生价值。他不能创造一个新世界。他只能是传统价值的坚守者和铸造者。诸如‘士可杀,不可侮’,诸如‘以身殉国’等。而这种价值对我们而言则是铸成一个民族的灵魂内容之一 ”(6)
    本文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展开论述。其实,王先生的每一个错误都可以独立成篇,有兴趣者不妨一试。
    
    红外人刘振兴2008年9月10日有感于新疆伊宁市
    
    
    注:(1)(5)(6)《红楼》傲骨辨——驳王蒙所谓“不奴隶,毋宁死”__本文转自《张曼菱评点红楼梦》一书。
    (2)(3) (4)中国新闻网  2008年07月06日  中新社北京七月五日电 (记者 应妮) 著名作家王蒙新解红楼:“不奴隶,毋宁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