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石头记》的特殊作品结构是一个大谜语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振兴 参加讨论

    曹雪芹的作品——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究竟是一部未竟之作,还是一部特殊的完整作品?至今已经200年了,学界还在争论不休。多数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出发,一直坚持第一种观点。最早的当属程伟元、高鹗二人。他们破坏了《石头记》的特殊的作品结构,删掉了全部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修改了书中“谬误”,后续了非曹雪芹的四十回文字,把一部结构为“八十回文字+脂批+书中‘谬误’”的特殊作品,篡改成了一部不伦不类的所谓完整小说,并取名为《红楼梦》。程高二人之后,出现了几十个文学作家,认为程高修改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文稿很不理想,斥之为“狗尾续貂”,于是就纷纷站出来继续为《红楼梦》撰写续书,欲与程高二人试比高。最近的当属作家刘心武先生了。刘心武的续书,我没有看,也不想看,因为我是反对续书的。我认为,为《红楼梦》写续书充其量是一种文学再创作,是一种文字游戏,是在还没有弄清楚曹雪芹的“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为何物的情况下的一种主观认知的行为。我为他们的这种续写行为,归纳出了六个“误区”:画蛇添足,班门弄斧,文体不符,基因不同,时代局限,心境各异。【1】小说评论派从1954年开始,就把程高修改本《红楼梦》当作小说来研究,至今已经60多年了,整整一个甲子。至于《石头记》是什么?其作品结构是怎样的?他们似乎并不太在意。直到1989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出版,提出了“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的观点,并进行了详细论证。霍国玲认为,“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是作者曹雪芹为了给自己和他的“闺阁女子”昭传而首创的一部史无前例的、绝无仅有的、举世无双的特殊作品。“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是这部作品的特殊的结构形式。《风月宝鉴》的正反两面是这部作品的特殊的作品内容。在霍国玲研究的启示下,我认为,曹雪芹的作品——“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它更像是一个特大谜语,其中包括无数个小谜语。八十回文字是这个特大谜语的谜面,脂批是谜目,谜底就是那个“真事隐”、那个“为闺阁昭传”、那个“一把辛酸泪”、那个“身前身后事”。《石头记》的特殊作品结构——“八十回文字+脂批+书中‘谬误’”,就是《石头记》这个特大谜语中的第一个大谜语。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
    下面我们就来猜猜这个大谜语。
    一、作者创作《石头记》的目的是为“闺阁女子”和自己“昭传”。
    作者说,《石头记》又叫《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正面是“假语存”、“满纸荒唐言”,反面是“真事隐”、“一把辛酸泪”,且“正反皆有喻也”。在开卷第一回,作者就明告读者,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这是说的《石头记》正面故事,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的。而《石头记》的反面则是“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则自欲将……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亦可使闺阁昭传。即,为作者自己和闺阁女子昭传。既然《石头记》的正面是一篇“假话”,作者可以写成一百一十回、一百二十回,也可以写成八十回;可以写成完整的文字形式,也可以写成未竟之作的文字形式。这是因为正面文字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假托,一个载体,一个谜面。只要保证其反面的“真事隐”、“身前身后事”、“闺阁昭传”、“半生潦倒”、“陈迹故事”、“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是完整的就可以了。
    二、《石头记》中的隐写或暗示。
    
    (一)第二回,有这样一段话: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1)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2)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3)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4)齿落舌钝,(5)所答非所问。(6)
    这段话中有6处脂批:(1)甲侧: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靖眉:是智者,方能通。谁为智者?一叹!(2)一部书之总批。(3)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4)甲侧:是“翻”过来的。(5)甲侧:是“翻”过来的。(6)甲眉: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这是一个谜语。上面一段文字是谜面,六处脂批是谜目,谜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猜猜。
    1、这个谜语的中心,或叫关键词是那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谜底就在这幅对联上。其他的话和脂批都是为了这个中心服务的。这个谜语用的方法主要是比喻和形容。作者说,“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批者说,这是“一部书之总批”。就是说,这两句话,是针对《石头记》一书的总体结构和总体特点而言的。
    2、“智通寺”意不在“寺”,而在“智通”两个字上,意为“只有那些智者才能弄明白”。紧接着脂批就说,“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是智者,方能通。谁为智者?一叹!”告诉读者,上面那两句话,只有智者、聪明人才能够弄明白。联系其他脂批:“使出龙象之力”,“研究再三再四”。告诉读者,要猜出这个谜语,必须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下一番功夫,费大力气。
    3、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的寓意:《石头记》只有八十回,看似未竟之作,目的是让读者“反照风月鉴”,看到背面的历史真事。如果把《石头记》写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身后有余),读者就会继续往下看,也就没有人停下来去关注背面的真事。现在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当读者读到八十回的时候,后面已经没有可读之书了,就会设法回头重看,即所谓“眼前无路想回头”。这样就达到了作者的目的。
    4、八十回后面的故事哪里去了?是作者巧妙地重叠地写在了前八十回故事之中。这就像叠纸一样,把后面的叠加在了前面。所以作者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脂批说了两次;“是‘翻’过来的”。就是和翻筋头一样“翻”过来的。脂批又说,“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小景;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回风舞雪,倒峡逆波”,与翻筋头是一个意思。风雪在前进中遇到阻碍,就会形成“回风舞雪”。水波在前进时遇到山峰,就会出现“倒峡逆波”。《石头记》的第二回,本来应该写“宁、荣繁华盛处”和“通部入世迷人”,然而作者“却先写一荒凉小景”,“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却先写了“一个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的龙钟老僧”。第一回,脂批:一僧一道是“作者形容”。这里的“龙钟老僧”也是隐写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龙钟老僧”应该写在八十回之后,或者写在作品的最后。作者把“龙钟老僧”写在了第二回,应该属于“回风舞雪,倒峡逆波”之写法。
    (二)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先看十二钗判词,闻“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之“群芳髓”,再喝“千红一窟(隐哭字)”茶,再饮“万艳同杯(隐悲字)”酒,后听《红楼梦》十二支曲,看十二个舞女的舞蹈。在“宝玉看了仍不解”处有甲侧: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几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推背图》是我国唐朝的一部预言书,相传是由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所作,以推算大唐国运。十二钗判词是曹雪芹运用《推背图》的写作方法写成的,预言十二钗最终的命运。也有人把它说成是“谶语”。所谓谶语,就是迷信的人指将来要应验的预言、预兆。《红楼梦》十二支曲也是谶语,也是预言,预示宁荣二府及其各类人等的未来命运。作者曹雪芹在这里使用了同样的隐写秘法:“回风舞雪,倒峡逆波”,“翻过筋斗来的”,“是‘翻’过来的”。十二钗的结局和命运,本来是应该写在八十回以后的,是作者巧妙地把它们重叠地写在了前八十回故事之中。十二钗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都具有谜语的特征,看其正面,各自隐写了十二钗的未来命运。若看其反面,则都是隐写了历史人物——闺阁女子“红玉”的未来命运。【2】
    (三)第五十回,湘云编了一个谜语,叫《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都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笑了半日道:“都不是。我猜着了,必定是耍猴儿的。”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众人道:“前头都好,末后一句怎么样解?”湘云道:“哪一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众人听了都笑起来,说:“偏他编个谜儿也是刁钻古怪的。”
    这个谜语的正面谜底是“耍猴儿的”,那么,其反面谜底又是什么呢?谜底即为剁去尾巴的秃尾巴猴。作者制作这一条谜的喻意是:用秃尾巴猴,来巧妙而形象的比喻他的《石头记》是一部无尾或斩尾之作。喻指“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3】
    (四)蔡义江先生在他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代序“论《红楼梦》的诗词曲赋”中说,《红楼梦》 “是真正的‘文备众体’,是其他小说中所未曾见的”。他说,“《红楼梦》所具有的文体风格,除小说本身兼收了‘众文体’(这里指小说本身的叙述、对话、描写、议论、说明等)之长,其他众文体有‘诗、词、曲、歌、谣、谚、赞、诔、偈语、辞赋、联额、书启、灯谜、酒令、骈文、拟古文……等等,应有尽有。这是真正的‘文备众体’,是其他小说中所未曾见的”。【4】他说的是《红楼梦》,其实指的是前八十回,亦即“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还有论著指出,《石头记》八十回文本已经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全部艺术才华。《警幻仙姑赋》、《葬花吟》、《桃花行》和《芙蓉女儿诔》等诗作已经彰显了作者的最高文学艺术才能。《芙蓉女儿誄》是作者为闺阁女子“红玉”做出的赞美诗和追悼辞。
    新加坡的孙爱玲先生在他的“《红楼梦》众文体的作用”一文中说,“《红楼梦》容纳了多少种文体?综合前八十回,除小说的叙述、对话、议论、说明之外,所具的众文体……共有二十七种之多”。【5】
    (五)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朱萍先生在“《红楼梦》中姑苏女子的出场与退场——兼论80回本与120回本的不同”一文中,也从《石头记》中“姑苏女子的出场和退场”的角度详细论述了《石头记》的结构“其实是首尾俱全、相对完整的”,“可能有一个相对统一、贯穿始终的姑苏女子主题”。书中来自姑苏的女子有:甄英莲、林黛玉、十二女伶、妙玉等。他们“与‘莲’意象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都具有‘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性格特征。过高过洁,为世不容。”他们的“出场、退场次序分明,章法布局可称严谨”。其结论是,“姑苏女子的出场与退场,是80回本系统中的一条比较明显的、非常重要的线索”,“一个完整的姑苏女子线索”。【6】这个观点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的观点。甄英莲、林黛玉、十二女伶、妙玉等几个来自姑苏的女子,都是金陵正副十二钗之人。她们的背后都是隐写了一个历史人物“红玉”。甄英莲、林黛玉、十二女伶、妙玉来自姑苏,隐写了“红玉”来自姑苏。甄英莲、林黛玉、十二女伶、妙玉的出场和退场隐写了“红玉”的出场和退场。《石头记》的主题是为闺阁女子昭传,这个闺阁女子就是“红玉”。“红玉”的出场和退场,说明作者为闺阁女子昭传的任务已经完成,“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的论点成立。
    (六)韩山师院中文系的孔令彬先生在他的“《红楼梦》里孤女多”一文中说,“在作者的设计里,《红楼梦》中许多少男少女都来自于残缺家庭,或失去了父亲,或失去了母亲(20人),一些甚至完全失去家的依靠而寄养在亲戚或庵寺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儿(11人+12官,计23人)。”“《红楼梦》中有关孤儿、孤女形象的种种状况,……确实既让人触目惊心,同时也是古今中外小说中独一无二的。”“《红楼梦》中的孤女群像也是来自于作者的有意设计,……在‘金陵十二钗’正钗中,属于孤女出身的有8位,她们分别是:黛玉、宝钗、湘云、妙玉、迎春、惜春、巧姐、秦可卿;‘金陵十二钗’副钗之首的香菱,又副钗之首的晴雯、第二的袭人,也都是孤女身份;其他比较重要的孤女形象还有平儿、龄官、芳官、藕官、尤二姐、尤三姐等,可说都是入选‘金陵十二钗’副钗或又副钗的必然人选。”【7】正副十二钗隐写了一个历史人物“红玉”,而这些孤女又都是正副十二钗之首。这说明,历史人物“红玉”是一个孤女。作者把“红玉”的孤女身份隐写在了这些小说人物身上。孔令彬先生看到了《石头记》中的这个孤女现象,看到了《石头记》的这个特殊性,认为,这是“作者的有意设计”,“确实既让人触目惊心,同时也是古今中外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说明,曹著《石头记》,虽然只有八十回,却是曹著之全璧。
    以上就是这个大谜语的谜面,谜底就是:带脂批的八十回本《石头记》即曹著之全璧。
    红外人刘振兴2015年1月30日作于新疆伊宁市
    参考文献:
    【1】新浪博客:伊犁河刘振兴:刘心武续写《石头记》的六个误区。
    【2】《红楼解梦》第一集第241页,1995年3月中国文学出版社。
    【3】新浪博客:刘士愧的“翡翠”红楼公案。
    【4】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第1页,1979年10月北京出版社。
    【5】《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3辑第30页。
    【6】《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4辑第240页。
    【7】《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3辑第17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