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莎剧故事在中国的早期流播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元尚 参加讨论

    

    时至今日,值得花钱花时间去读的通俗书已经很少了。一直以来,人们都希望书能雅俗共赏,不过真正达到这个标准的实在凤毛麟角。有一些大雅之作又的确得益于这种意义上的通俗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就是这种意义上的通俗读物。有人对经典作品的通俗本(也可以叫通俗改编本)说过这样的话:“兰(Lamb)的《莎氏乐府
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来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他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读书就读书,读的乐趣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的,况且单就莎士比亚戏剧而言,倒是兰姆的戏剧故事集使其进入汉语视野。有位朋友跟我说过翻译文学能够进入汉语视野的不多,莎士比亚最成功。
    从20世纪初开始,在没有莎剧汉译本的情况下,首先进入中国读者阅读视域的就是《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根据现在已知的汉译本可以推测,莎剧最早主要是在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中流传的,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的了解就始于这本小书。1903年英国查尔斯·兰姆姐弟改写的《莎士比亚故事集》翻译出版,当时的译本取名为《英国索士比亚著:澥外奇谭》。1904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林纾与魏易以文言文翻译的《吟边燕语》,这些译名都具有很浓厚的传统笔记色彩,按照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它应当属于“子部”。也许这种译名过于士大夫情调,与现代的图书市场化总有些不协调,后来书的名字不管是原文,还是汉文注释本,就改称《莎氏乐府本事》。就中国图书的分类来说,它仍然属于子部书。正是这样的归类,莎士比亚的名字与作品较之其他西方著名文学家的作品更容易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子部书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拥有最大多数的读者。
    说部在子部中最具趣味性,林琴南将其莎剧故事译作定位于中国的“神怪小说”,这一点非常要紧,自打《山海经》以来,神怪小说始终是中国文人休闲阅读的常备。不管林琴南出于什么原因,他把莎剧故事归入神怪小说,可以说起到了吸引文人眼球的作用。郭沫若早年对于林译莎剧故事的印象很具有代表性,1928年的时候郭沫若回忆说:《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林琴南译为《英国诗人·吟边燕语》,也是我感受着无上的兴趣。它无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后来我虽然也读过《暴风雨》、《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莎氏原作,但总觉得没有小时候所读的那种童话式的译述更来得亲切了”。(郭沫若《我的童年》)
    文学作品在原产地以外的传播与影响,不取决于原作在原产地的阅读语境,而取决于接受者一方的接受语境。莎士比亚之所以进入了汉语视野,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林琴南们把他“错误”地归入四部中的子部神怪小说一类。如果当时把兰姆的这部书归入“集部’,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道理,不过阅读效果与传播速度都会大打折扣。朱生豪上中学的时候,英语课本就是《莎氏乐府本事》,说不定正是这部小书把朱生豪带进莎翁作品的翻译生涯。在他早期翻译莎士比亚喜剧时,还曾参考过《莎氏乐府本事》的中文译本。难怪萧乾老先生说:“多少卓越的莎士比亚学者、著名的莎剧演员,以及千千万万喜爱莎剧的读者,最早都是通过这部启蒙性的著作而入门的。它确实是莎剧这座宝山与广大读者之间的一座宝贵的桥梁。”
    许多莎剧故事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也是在还没有莎剧译本的情况下,首先通过这本小书进入读者视野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以剧本的形式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要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1921年田汉首先翻译了莎氏的《哈姆雷特》,刊发于1921年《少年中国》杂志第二卷第12期,当时的译名为《哈孟雷特》。“哈姆雷特”为卞之琳译名。
    我不是一个“文学中心主义者”,就阅读而言我倒更倾向于多元主义。对莎氏故事的定位,在最初的阶段上是有过曲折的,《澥外奇谭》把这部书当作戏剧小说来看,书的序中说:“是书为英国索士比亚所著。氏乃绝世名优,长于诗词。其所编戏剧小说,风靡一世,推为英国空前大家。译者遍法、德、俄、意,几乎无人不读。而吾国近今学界,言诗词小说者,亦辄啧啧称索氏。然其书向未得读,仆窃恨之,因亟译述是编,冀为小说界上,增一异彩。”《澥外奇谭》1903年由上海达文社初版,没有署名。但从序中还是可以推测出译者大约是一位略通英文的新文人,这位译者对该书的定位是文学式的。译者之误在于此书的作者不是莎士比亚,而是兰姆姐弟。第二年(1904年)林琴南与魏易对此书的阅读定位作了重大的变更,林琴南自己就说这书“立义遣词,往往托象于神怪”。林琴南不通英文,他是从汉语阅读的角度来看待这部书的,他真正抓住了这部书吸引中国文人读者的东西。顾燮光在《译书经眼录》对林琴南两人译本的看法也是如此,“《吟边燕语》一卷,英莎士比著,林纾魏易同译。书凡二十则,记泰西曩时各轶事。作者莎氏为英之大诗家,顾多瑰奇陆离之谭。译笔复雅驯隽畅,遂觉豁人心目。然则此书殆海外《搜神》,欧西述异之作也”。这一阅读传播定位的“矫正”决定了兰姆姐弟两人的莎氏戏剧故事集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被命名为《莎氏乐府本事》。萧乾在为其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序中说:在上述两部译作之后“国内还陆续出版过几种英汉对照的《莎氏乐府本事》。这些都早已绝版了”。
    寒舍就收藏了几部萧乾先生所说的绝版《莎氏乐府本事》。萧乾先生的译本是在1980年前后刚出版不久买到的,序言部分是首先读到的,只是没有注意这段话。三十几年的淘书生涯中,我误打误撞收藏了好几部英汉对照《莎氏乐府本事》。藏书、读书,大都不可刻意为之,不经意间留下的书,多是好书。
    
    本文作者收藏的上海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莎氏乐府本事》及《莎氏戏剧本事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9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