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又来了,爱情 ——读今年诺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新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扬子晚报 参加讨论
多丽丝·莱辛,在她一个类似回忆录的小文章中提到她某次在一个已婚男人家过夜;关于这个夜晚,她认为“不太普通”。属于这位女作家和她的非情侣男性之间的夜晚,“可不是一次两次”,而那一次“不太普通”是因为当夜她看到了对方卧室的墙壁上挂了一些皮鞭……在作家笔下读者看到关于作家的一切总是不太可信,但可以相信的是,在那些与男人在一起的夜晚,多丽丝·莱辛对爱情、性诸如此类的东西并不觉得新鲜,甚至不值一提。她只记得那些皮鞭……别多想了,我认为把皮鞭换成一根竹竿对莱辛来说也一样,这种与平常之物和平常之态的差异性才是莱辛对那个夜晚记忆犹新的根本所在吧。
    很少有女作家不因为她的爱情小说而闻名于世。但莱辛甚至对政治、环保和神秘主义更感兴趣。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通常让人对感情这种事心如止水(也许一次就够了吧),此后再深刻的海誓山盟都会显得可笑。不过没事笑笑也不赖。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新科状元绝对不是出于对爱情这东西的兴趣而写的这本书——在她七十多岁创作的《又来了,爱情》中,作者尝试了对爱情和以爱情的名义发生的那些事进行报复。要是对政治和神秘主义有点想法,那么随便讨论一下爱情那还不是小菜一碟?在小说中莱辛不仅剥夺了美如天仙般的少女朱莉爱情的权利,出于妒忌,甚至也剥夺了风韵犹存萨拉的爱情——让她自虐般克制自己的爱,痛不欲生。在这两个互相映衬的故事里,多丽丝·莱辛认定女人都是“不情愿完全成为也不大可能成为恋爱中的女人。”即便她也承认爱情是人的天赋和基本权利之一。
    故事有一个看上去有点儿复杂的结构(当然不可能复杂过同一作家更出名的经典之作《金色笔记》):法国殖民者和拉美一个小岛上当地妇人的私生女朱莉·韦龙天生丽质,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才貌双全自然颇受男孩子欢迎,只是年轻军官也好,名门望族之子也好,哪怕最后是一个和蔼可靠的中老年出版商,都不能给她幸福。出于偏见和不安全感,爱情总是在一开始充满希望的情况下忽然变得紧张起来,岌岌可危,以至于最后因为某一方的断然离去而“崩盘”。莱辛洞穿了这虚伪之物。而多年后一个小剧社根据朱莉公开出版的爱情日记改编了一部剧,再一次演绎了朱莉的悲惨人生。
    此书英文名中爱情一词用了英文小写字母,译者认为这是为了显示书中的女主人公们“对于爱情可望而不可及、万般无奈”的心情。我想这是错的,这种情绪或者想法应该是作者莱辛的。莱辛用书写此书讽刺了也报复了爱情本身,借用一个荒诞的故事以及让那些荒诞的人去饰演那个荒诞故事的故事(要是感觉绕口请责怪莱辛)这两块内容来表达:爱情,算什么。
    作家陈村先生认为性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爱只是性的最佳护身符;女作家提到这种问题一般都说得比较隐讳,或者干脆更为过激:就如同莱辛认为“女性解放运动不会取得多大成就”一样,她也认为爱情对人类来说也不算什么,只是“常来”而已。基于爱情是人类的天赋,我相信这句话人人爱听,那么适当的时候耍耍它,我觉得完全是应该的。
    《又来了,爱情》  多丽丝·莱辛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载:《扬子晚报》2007-12-2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