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或国家赖以维系的根基所在,而且往往也是一个最为微妙的研究对象,所以,对一个民族文化及其文化精神的认知不仅显得重要,同时也必须十分审慎。对文化的读解和研究通常具有多种路径,也有很多解读研究的主题:通过研究对象的社会结构模式、社会主体与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其社会思潮、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思想都可以深入其文化中去,但这种工作往往极其艰巨复杂。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说过:“文化”这个概念缘自至少两个群体以上的关系,因为它是一个群体接触并观察另一个群体时被投射到“陌生的头脑”中去的“他者”思想标记,是被观察群体陌生奇异之处的外化形式,它并非一个群体本身所拥有的某种实体或现象,而毋宁说是一种客观的海市蜃楼。按照詹姆逊关于文化是一种“他者”形象的虚幻观念的说法,对异文化或其文化精神的解读就很有可能会受到陌生感和抽象性方面的阻碍,对它的揭示也就显得更加复杂与困难重重,若要获得成功,如何选择解读的切入点是关键所在。 《改变美国的20本书导读》的编者和导读者所做的正是对作为“他者”的美国文化精神的解读,其切入点则是选择了2003年由美国巴诺连锁书店与《图书》杂志邀请学者及知识人士以通讯方式评选出来的“改变美国的20本书”。用主办方的话讲,评选的初衷是为了“寻找使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使美国人之所以成为美国人的书”。然而,这次图书评选的结果并非仅仅回答了在美国200年的历史中有哪些著作对其历史演进起到巨大影响的问题,透过被评选出来的20本书同样也能揭示美国的文化接受和创造了哪些东西,自建国以来,又有哪些思想意识形态推动和改变了美国的历史进程、塑造了当今美国的文化精神和美国人的文化性格,可以这样说,这些书对美国而言包含了许多人文传统资源,对于透视和解读美国文化的研究者而言则具有思想文本资料的价值。因此,《改变美国的20本书导读》的编者及导读文撰者是从文本的角度对美国文化进行了一次尝试性的解读。《改变美国的20本书导读》通过20本经典文本对美国文化精神展开的解读,其合法性与有效性依据来源于一种美国人思想文化上的自我认同:20本被推荐的图书都是由美国的学者与知识人士共同评选产生,其根据不仅仅在于它们在销售和流通量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同时也根据了美国普通民众对这些书的重视程度——这也就很能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即美国人自己宣扬的是哪些人文精神。实际上,20本获选图书和评选过程本身代表了美国人的人文意识及其对自身文化精神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审视。因而,《改变美国的20本书导读》中透过经典文本来认识和揭示美国文化精神的方式可以被看做是对这种美国人理解自身人文传统的再解读。 设想在一本仅200多页的书中解读像美国这样一个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国家的文化精神难免会给人一种大而不当的感觉,其结果往往也会“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然而,正是因为其中包含的20本著作广泛涉及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哲学、文学艺术、女权主义、反种族主义等多个学科和领域,故而也就使得对美国文化及美国文化精神的解读具有了诸多面向,而不至在美国文化精神的呈现上显得过于偏狭。而且,作为文化经典,这20本书是美国200年来历史演进的思想文化动力,在美国的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历史、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文化的演进方面确实起到过或持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托马斯·潘恩《常识》这本先于《独立宣言》面世的政论性著作,围绕北美殖民地是否应该独立和对英战争能否取得成功的问题展开了雄辩的论述,这不单为独立战争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之后发表的《独立宣言》和北美走上独立共和之路确立了民主共和的纲领原则;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于1792年出版的《女权辩》,作为女权主义的奠基之作对此后女权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书不仅颠覆了“女性应该附属于男性,而且被排除于公共生活之外”的传统观念,提出女性应该有独立工作之权、受教育之权、享受公民及政治之权,而且它也成为之后美国许多女权主义作家经常引用的作品;《摩门经》作为美国本土宗教摩门教的经典,是适应美国文化多元、自由的精神而诞生的本土化宗教信仰,它对美国人的观念信仰、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一直都具有潜在的影响;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美国奴隶道格拉斯自述》、比切·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拉尔夫·埃里森的《隐形人》、阿历克斯·黑利的《马尔科姆·X自传》等具有反对歧视黑人的著作构成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一条思想链条,它们不仅为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制造了社会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且也对美国的废奴运动、反种族主义起到了实际的推动作用;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等反映与批判美国社会现实的著作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美国社会体制的改革;约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在美国的经济领域掀起了一场“凯恩斯革命”,使美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一条“凯恩斯主义”模式;由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合著的《总统班底》在揭露“水门事件”真相的同时,也使美国人民重新认识到了三权分立宪政制度在美国政治秩序中的重要性;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的《论死亡与濒临死亡》在自然主义和医疗方面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大大提升了美国人保护自然的意识和对病人的关爱意识;而像惠特曼的《草叶集》、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安·兰德的《地球的颤栗》则对美国在文学、哲学方面的发展影响颇甚。 阅读该书时,我们不应该将关注点仅仅落在导读中关于每本书写作及出版背景、作者的写作思想的介绍上面,而导致见树不见林。事实上,正如编者在该书序文《解读美国精神》中所言,书中包含的导读性文字不只是对这20本书的一般评论,被约请撰文的13位青年学者同样也结合美国的历史文化语境阐释了这些书对美国的文化、历史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内含的文化精神与思想动力,因而,假如从总体上看,这本书不止为一种从多文本角度对美国文化精神和人文意识的综合性探索,因为对“他者”文化的解读,同时也能够为我们自身社会、文化的反思与建构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例如,在关于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论死亡与濒临死亡》一书的导读中,撰者认为,通过阅读罗斯的著作,我们能够认识到:“医疗不仅针对的是生理,还应该兼顾精神与心灵”,医学除了科技手段的运用之外还应该“关怀人性——倾听患者的每一句话,表现出你最大的爱心”,“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晚期患者医护与临终关怀的关注程度,可以作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精神文化基础深厚与否的考量标准。”这样一种医学上的人文关怀意识,在导读的撰写者看来显然对于“正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我们而言,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改变美国的20本书导读》吴士余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11-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