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年前,我读小学五年级,语文书上有一篇《老实话》的课文。当时学完了这课,很受教育和启发,小主人公说实话、讲信用的言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上了大学,系里自编的俄文教材也收入了此文。这时我才知,小学的那篇课文原来是依据苏联儿童文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班台莱耶夫(另译作潘捷列耶夫)的短篇小说《老实话》(也译作《诺言》)改写而成的。原作刊于1941年第六期《篝火》杂志,后来还拍成电影,影响了一代代苏联和俄罗斯少年儿童。 班台莱耶夫1908年出生在一个哥萨克军官家庭。少年时代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四处流浪,备受生活的煎熬。后来被收进彼得格勒陀思妥耶夫斯基儿童教养院。离开教养院后,他从事过许多职业,但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他和儿童教养院的一位好友合作,写了一本反映儿童教养院生活的中篇小说《什基德共和国》,一举成名。此后又发表不少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曾荣获苏联劳动红旗勋章。1987年7月逝世。 《老实话》这篇小说是班台莱耶夫根据自己童年时代亲历的一件事写成的。1941年初,《篝火》杂志编辑部向班台莱耶夫约稿,请他写一篇关于道德题材的小说。起初他觉得没什么可写。在回家路上,他眼前忽然浮现出科洛纳姆区的波克罗夫教堂矮墩墩的圆顶和这个教堂后面的小公园……于是他想起了小时候跟保姆在这个公园里游玩的情景:几个比他大的男孩子跑到他跟前,邀他一起玩“打仗”的游戏。大孩子们叫他当“哨兵”,派他在公园的值班室旁边站岗,并要他答应不走。玩了一阵子,他们自己走了,而把他给忘了。小“哨兵”就一直站着,不动一步,因为他许下了“诺言”。他站在那儿小声哭泣,十分懊恼,直到惊惶不安的保姆来了,才把他领回家去。 童年生活中的这件小事对班台莱耶夫的心灵触动颇大,也促使他写成了堪称经典的儿童小说《老实话》。小说基本情节和现实相似,只是结尾稍有不同。作者将“保姆来公园接他回家”改成了“找来一个军官命令他撤岗”。这一不大的改动,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而且凸显了小男孩说实话,讲信用,恪守诺言的好品质。分明是一场儿戏,可是小男孩却言而有信,将儿戏视为大事。 班台莱耶夫的《老实话》发表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作者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诚实守信,一诺千金,仍然是不变的准则。俄罗斯作家、文学史家谢尔盖·德米特连科于2008年8月,班台莱耶夫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撰写了《童年时代——履行诺言》一文。他在文中指出,《老实话》这个短篇小说,“今天成了经典,简明易懂、人所共知……的确,它已超越了故事时代的局限性”。 初读《老实话》时,我是一孩童;再读它时,我乃一青年;今天又读它,我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 原载:文学报2009-02-0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