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保罗•奥斯特的精神自传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思郁 参加讨论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美]保罗·奥斯特著,btr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20.00元

    18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说,大部分作家都不怎么喜欢借鉴同时代的人。也许他说 的是对的,不仅仅是由于轻视与傲慢,而是我们同时代的人总和我们太相似了,很难发现有什么新意。但对于一些初涉写作者类似笔者这样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我们总是在苦苦寻觅着同时代作家中那些相似的语调,极力模仿喜欢的作家的独特风格,并以此为傲。正如博尔赫斯所言,有人总是小心翼翼地模仿一个作家,那是因为他不由自主地把这个作家当成了文学。假如说2008年在我的私人阅读史上真有一个这样的集无限文学与传统为一身的作家存在,那毫无疑问就是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
    国内最早出版奥斯特的作品也是其公认的成名作《纽约三部曲》,2007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独家引进出版。随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奥斯特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拱出地面,迄今为止共计有8部奥斯特的作品面世,其中自然也包括这本最新出版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这本打着奥斯特私人传记名号的书,其实与普通意义上的作家自传差距很大,纪实与虚构之间界限模糊,现实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真假难辨,家族上的秘史与传奇性质的叙事令“自传”的模样显得面目可疑。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作家会像奥斯特一样采用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刻意去打乱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把记忆中的一切事件摆成混沌、偶然为之的状态。但奥斯特似乎对此类事件乐此不疲。我们回忆,是因为想从千头万绪中抽出一根记忆之线,从而可以把往事像珠子一样按照可循的序列串联起来。而奥斯特的回忆,似乎只想让回忆还原成事物本真状态的迷宫。
    惭愧得很,我开始注意到奥斯特是通过去年8月出版的《月宫》。那是一次令我感到惊艳的阅读体验: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假如我一直以来的写作都是在寻找一种适合的典范,毫无疑问在奥斯特身上我发现了无限文学的影子。之后通过搜集和阅读他的其他作品来让这个无限文学的影子愈加清晰可辨。《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本来是奥斯特的处女作,关于自我成长意义上的传记,关于一段家族的秘史,关于寻找缺席的父亲,关于“记忆之书”的书写,如此丰富饱满的处女作倒是十分少见。而且这样一本“处女作”几乎涵盖了奥斯特以后小说中出现所有的或隐或现的主题: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一本奥斯特的“原型之书”——假如可以把传记的含义更丰富地表达出来——这其实是一本奥斯特精神意义上自传。
    这本书的表面的主题是孤独。“孤独。但不是指孤身一人的那种状况。……而是退隐意义上的孤独。是不必看见自己,是不必看见自己为他人所见。”假如孤独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就不会感到孤独,反而更加地享受这种状态。但是人世间的孤独大多数时候是那种你看着喧闹的人群,万家的灯火,热热闹闹的宴会,反而无法融入的状态。我们与周围格格不入才会感到孤独。“一种退隐意义上的孤独”是奥斯特描述他的父亲。但他的父亲其实并不感到孤独,孤独的是奥斯特,因为在他成长过程中父亲以在场的形式缺席了他的成长。我们总喜欢看着别人孤独,其实那个时候孤独的往往是我们自己罢了。所以这本书表面上的主题是奥斯特的孤独,更深层的主题是他想寻找在生命中缺席的父亲。
    奥斯特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的故事,关于孤独,关于偶然性,关于记忆,当然,还有家族和父亲,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A和S的故事。那时A刚满18岁,在巴黎的咖啡馆偶然结识了S,一位过了时的作曲家。在他身上,A首次体验到了一种拥有父亲的感觉。他们的交往“出于一种一致的愿望:一个做可以按他原本样子接受他的儿子,另一个做可以按他原本样子接受他的父亲”。他们维持了这种微妙的想象中完美的父子关系。但十几年后,当A回到了巴黎,他没有去看S。他觉得自己在害怕,他害怕S死了。“他想,如果我去看S,那么我就会知道他死了;但如果我离得远远的,这就意味着他还活着。于是通过缺席,A觉得他正帮着S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么?他原来的父亲是以在场的方式缺席了他的成长,但是当他真正体验到了拥有父亲的感觉的时候,他必须以缺席的方式维持父亲的在场。也许这样的情节是荒谬的,但是A感受到的那种害怕,那种恐惧感却是无比真实的。奥斯特的小说通常就是以这种哲学意义上的悖谬传递出了一种更为深刻且荒谬的人类生活的真实。
    还有写作意义上的孤独,奥斯特说,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孤独的图景。“它是一件有形物,人们可以拿起,放下,打开,合拢,书中的词语代表一个人好几个月——若非好多年——的孤独,所以当人们读着书中的每个词时,人们可以对自己说,他正面对着那孤独的一小部分。一个人独自坐在一间房内,写作。无论这本写的是孤独还是陪伴,它一定是孤独的产物。A在他自己的房间里坐下,翻译另一个人的书,而这就仿佛他正进入那个人的孤独并使它变成自己的孤独。但无疑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孤独一旦破坏,一旦一种孤独被另一种所复制,它就不再是孤独,而是一种伙伴关系。”考虑到我正在读的正是一本翻译过来的奥斯特,而我现在正用奥斯特的话语描述这种书中书的状态,描述这本孤独之书,描述这种写作意义上的孤独,我恍惚隐身于奥斯特的文本和语词相互指涉的迷宫当中,沉迷往返,不可自拔……
    这还不是最为奇妙的。我认为奥斯特的书最为奇妙之处在于,他经常是用置身事外的超然评论者的身份进行自己的小说书写,所以当我们打算评论他的书的时候,我们只能重复他的评论。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9-02-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