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西游记》的文化研究应该突围而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李安纲 参加讨论
各位专家学者,首先我对大家的关怀和支持表示最衷心的谢意!上午我说了一句非常狂妄的话(即“说句实话,无论是表扬我的人,还是批评我的人,其实都还没有真正了解我,所以我觉得委屈”),结果引来了大家非常善意的批评和更加亲切的关爱,可以说是一个恶因导致了一个善果,所以我非常感谢!这也是我做人和治学最幸运的地方。我在开幕式上讲,我很幸运地生活在受到各位长者关爱的环境中,从小到今一直是如此。能够听到诸位专家学者对我发自真心的关怀,作为一个晚辈,我一定会把大家对我的关怀当作一种鞭策,然后努力去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里,我就几个前辈所提的问题以及一些有关文化研究的情况向大家简单汇报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王基先生(河南开封师专中文系教授)提出的“索隐”问题。“索隐派”能不能涵盖我所作的研究呢?正如阎凤梧先生所讲,截止目前我所从事的文化研究和我所做的基础工作,的确是孤军奋战。虽然有很多前辈和领导的支持,但具体工作还得认真艰难地去做,我实在感觉到有许多地方力不从心。我一直想招一个研究生来帮我做这些事,或者寻找几个同道共同来做,但到今天还未实现这个愿望。很多前辈,包括支持、关心我的,他们对我也是批评的。正如杨树国主任所讲,表扬是关心,批评也是关心,而且更是真诚的关心。批评我,才能使我感觉到什么地方不对,然后才能努力去完善。老实说,对于《西游记》的文化研究,十多年了,筚路蓝缕,我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虽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学派。所以说,王先生对我的评价太高了,我还得继续努力啊。
     《红楼梦》的“索隐派”,它是把《把楼梦》表面没有的东西,硬从文字底下挖出来,这叫“索隐”。而我现在所做的,是把《西游记》文本中现有的东西,逐字逐句地作注解、找出处、理脉络而已,所以说用“索隐”两个字不很恰当。
     “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是《西游记》的第一回回目,一般的读者不懂什么是“灵根”、“源流”、“心性”、“大道”,作为文学批评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和义务给读者一个交待。“灵根”指的是“肾脏”和“天命”,肾主水,所以会“育孕”生命而“源流出”;“心性”乃指“心脏”和“本性”,心主火,所以会“修持”文明而“大道生”。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认识了源流,遵循了大道,然后就能“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菩提”是梵文的Buddhi,意谓“觉悟”,这里指的是猴王的祖师“须菩提”,也即是“大觉金仙”。“妙理”即是人的心理,孙悟空是心猿,觉悟了菩提心的妙理,便有了心理活动72变、意念翻腾十万八千里斤斗云;有了本领,断除魔障,自然会合自己的“元神”。会合“元神”后,为何会有“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呢?降伏了“四海千山”、摆脱了“九幽十类”之后,为何会上天宫而“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已经到了“弼马”、“齐天”的份上为何还不满足,之后还要“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乱蟠桃”、“偷丹”是注定如此,还是作者虚构?接下来“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为何此处要出现观音菩萨?她怎么要问原因?小圣凭什么能够降了大圣?既然把孙悟空捉上了天,却还要安在八封炉中去锻炼,还让他逃了出来?最后为何要让佛祖出场,“五行山下定心猿”呢?
     我们知道,书籍都有题名,文章都有题目,话本小说都有回目。读过章回小说或者话本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回目是指本回的眼目主题,没有任何一部书的回目与该回的内容不合的。同样,《西游记》的所有一百回回目都应该是对某一回故事内容的点题概括,那么小说前七回孙悟空从“灵根育孕”到“五行山下”这个过程到底揭示了什么?作者是个只会插科打诨、讨好读者的三流人物,还是精通儒、释、道、易、医、金丹大道、阴阳五行、生命科学等所有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高屋建瓴、驾轻就熟地利用和创造小说的材料和结构来承载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大手笔呢?如果真是后者,那么我们就要找到它内在的东西,也即它构成的规律和因素。这十几年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的。
     如果说《西游记》已经是一个成品,在形成之前一定经过了很长的工序。在工序中谁给它加入了什么样的作料,哪些是本地的,哪些是外地的;哪些是拿来的,哪些是创造的;哪些是继承的,哪些是发展的。这些都是在作品形成之前所必需的东西,是作品的构成。之后是产品,就可以进行交易和流通了。产品交易后,有何使用价值?如何去使用?甚至连当初的作者都不见得完全把握。所以,我们要认识,要感觉,要把握它,要通过各种审美的体验去感知它,甚至去再创造它。这些都是作品形成之后所能够带给读者的东西,是作品的价值。所以说,在这三个过程中,创造——作品——使用,都很重要,真正的批评家是三个阶段都重视的。比如说,我们看到《西游记》的成品,在它之前是怎么回事呢?也就是《西游记》由哪些因素构成的?第二是《西游记》之后,我们如何去接受它呢?应该说,以前的社会学研究、文艺学研究都是合理的、有益的,所取得的成就是应该肯定的。所以,读者把它当童话、神话、科幻,当任何东西都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因为那是接受美学方面的,形象大于思维,诗无达诂嘛。
     然而,我现在所做的这一切工作,都是要找到这个作品变成成品前所整合、加工的资料,而且这一切都是从《西游记》的文本出发做起的。我这里没有什么虚设炫惑的东西,也没有给它强加什么,而是《西游记》的文本本身所显示的东西。为什么孙悟空到龙宫之后拿出的是13500斤的如意金箍棒,到地狱又勾销的是1350号的“魂字”,这中间为什么都有135,后者又比前者少了一个“0”呢?为什么必须是1、3、5,而2、4、6不行呢?这是什么原则规定的呢?在字面的背后是由什么规律连系着呢?有没有一个设计草图或者建构框架呢?能不能找到这幅蓝图并且将其复原呢?需要多大的知识积累和多深的修为境界呢?一部《西游记》有数不尽的迷团,自然有无穷的魅力。也许受到我的名字的暗示和鞭策,我一定想找到《西游记》的“纲”来,从而“纲举目张”,使广大读者都得到益处。
     我是想把这些疑问都搞清楚。我觉得我所做的事,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文学批评家非都得去做不行的。这是我给自己的定位,我必须解决它。正如阎凤梧先生给我指出的:“你现在最紧要做的事就是把《〈西游记〉详注》拿出来,就是把小说中所有难懂的宗教名词和金丹术语注出来,好让读者和研究者能够尽快入门。弄懂了文字,人家才能跟你进行对话。否则,你说你的,他说他的,没法进行交流。”所以,我现在干的是学术界中称之为最最低微,也是最最基础的一种文献考证与章句钯梳工作。当我拜读前辈大师和许多学长的精彩论著,经常为那种优美畅达的文笔、纵横捭阖的宏论所折服,不禁艳羡之情油然而生。可惜自己生性愚戆,又不是科班出身,作不出大学问,只能从零碎而又实际的地方开始。
     现在大家已经看到的,这次大会我给大家奉献的四部博士论文,都是这些鸡零狗碎的积累。其中《文化之旅——美猴王的家世》这部书,原名叫做《孙悟空形象文化论》,是我提交答辩的博士论文,自认为还是做了比较严密的考证。孙悟空这个形象,从古到今,从外国到中国,都认为这个猴子的形象仅仅是文学的。但经过我的考证,发现他决不仅仅是文学的,而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心灵象征。他的72变是心灵,108000里斤斗云的意念,13500斤金箍棒是元气,气能如意,意能趁心,这心、意、气的完美结合,便是《西游记》作者给人类所画的最最完善的心灵形象。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导师钟振振教授所评价的:
     这部博士论文,将历来被学术界看作文学形象的孙悟空,扩大为文化形象,重新加以审视和认识;得出了较前人更为深入的结论。孙悟空是人类心灵最生动、完善的象征和表现,孙悟空的形象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它已超越了国界和族阈,其诞生是《西游记》作者为世界文学史和文化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中国神话传说、唐宋诗文传奇、宋元话本、元明杂剧乃至《西游记》一路搜索、排比、考证下来,胪列其中各种猿猴形象,分析与孙悟空形象之间的渊源、演变关系。这种对于“文化猿猴”家族的谱系寻根,梳理出孙悟空形象的远祖近亲、文化血缘,方法自较胡适、鲁迅为系统、周密,所以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更有说服力。这是一个大的突破,其意义不限于《西游记》研究,而更具有文化史的价值。
     不管作什么研究,事实和证据都是基础和根本。把孙悟空也就是“文化猿猴”的形象演变过程排比一下,什么时期,又是谁人给它添加了什么,主旨又要表现什么,全都一目了然了。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给它带来的,是革命性的飞跃,其意义的确是不可限量的。但是,没有细致认真的搜索、考证,坐冷板凳,《西游记》的研究,尤其是文化研究根本就不会有所突破。所以说,我现在做的工作,就是一个资料的搜集、整理,而且把它跟《西游记》中的每一个环节对应起来,让人觉得它确实是文本里的东西,自然就会深入到小说的精髓中去了。而我们的文学批评家们也可以拿我们提供的资料、脉络、境界,来重新审视一下过去仅仅视之为文学的《西游记》,也许会有益处的。我觉得,这才是我现在真正要做的事。
     第二个事情,就是关于道教主题的说法。你纯粹把我的研究或者说法定为“金丹大道派”,我实在觉得有点委屈。因为从我研究《西游记》开始到现在,一开始就是全方位的切入,包括佛教、道教、儒教、金丹大道、生命科学、意识学、灵魂学、五行八卦、仁义道德。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我的文章中都涉及到了,所以纯粹说我是个“道士”不太妥当。说个笑话,说霍松林先生门下的博士有两个怪才,一个是吴言生先生,现正跟中国人大方立天先生攻博士后。他研究禅,而且自封为“情禅”,所以大家都叫他“花和尚”。他既通诗词,文心秀灵,又精禅道,四大皆空,所以称之为“花和尚”,还是个美称。可有人叫我妖道,以为我研究《西游记》只懂金丹大道。后来想想,我无论从长像还是实际上,都不像道士,还是霍松林先生替我正了名,那就叫你做“文化猿猴”吧。因为我考虑,人这个东西,不就是个文化猿猴吗?文化了的猿猴不就是人吗?我喜欢孙悟空这个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文化猿猴,所以这个名字我还是乐于接受的。其他的吗,我就不好接受。因为我不信佛,不信道,不是宗教徒,没入会道门;既不想坑人,也不想发横财,就是想凭自己的平常心和绵薄之力为给我恩德的自然界和人类做上一点贡献而已。再说,信仰是自由的,谁也无权干涉他人。更何况我还是个二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哩!即使是我的著作中提到了宗教学或者性命学,那也是我在做的研究和考察,没有必要把我当做一个道士嘛。我觉得《西游记》里面有这个东西,就把它拿出来提供给大家看,这就是我做的事。因此,不要把我归于一个道士,真那样也太小瞧我了,我的本意决非如此。
     另外,我要强调说明的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这部书,经过多年的考证,可以证明它就是《西游记》小说的文化原型。虽然说它写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但却决不是道教中人写的,而是一个知识分子,也即是具有儒家精神的人士写的。他在书中口口声声说“吾儒”——我们儒家,可见他的身份决不是道士或者和尚。那么,为什么一个知识分子要写一部道教的道学之书呢?道理很简单,他是要整风,真正反对当时社会上那种谄道佞佛的歪风邪气。而要真正扫除那种习气,就有必要研究它,然后把真谛拿出来。真的“全真”出来以后,假的“全真”就被孙悟空一棒一棒全打死了。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讲,你说《西游记》写的是道教,那么一路上孙悟空杀的全是烧茅炼丹的道士,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说这是整风,打倒假的,真的也就出来了。烧茅炼丹的邪门外道一旦不除,真的金丹大道便难推行,自然会误人子弟,有害人类。从全真道本身来讲,真正有境界和修为的大师,都希望清除腐朽和堕落,才能够有所发展。所以,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中,须菩提祖师要传给孙悟空的本领,有术、流、动、静四大门类,应该说都是元明时代流行的法术本领,但是都被他自己所否定,孙悟空自然不学。
     这一段所说的,既来自钟离权的《破迷正道歌》和吕洞宾的《敲爻歌》和《窑头坯歌》,又参考了《性命双修万神圭旨·邪正说》的一些东西。之所以将全部道法都一概否定,视为邪门外道,就因为其中引用了尹真人的六言绝句:
     九十六种外道,三千六百傍门。
     任他一切皆幻,只我这些是真。
     以及云房真人的七绝:
     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
     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
     道家的“三千六百门”,都属于傍门左道,只此金丹大道一道为真。但是,千万不要以为道教所讲的金丹都是烧茅炼丹的道士所炼,而事实是道教的中后期,尤其是全真道所讲的金丹大道决不是有形的外丹,而是指人的“心性”,也就是“以心性为金丹”。所以邱处机说:“吾宗唯贵见性。”就是说,我们全真道这个宗派,唯一宝贵的是见到真性,叫做存心炼性,也就是“七分性学,三分命术”,“水火配合其次焉”。
     儒家讲心性,叫做“修心养性”;佛家讲心性,叫做“明心见性”;道家讲心性,叫做“存心炼性”。就是在“心性”上面,才使三教走向合一。真正的金丹大道不是什么烧茅打鼎,而是心性金丹,就是今天方立天先生所讲的“三教归一,一归何处”。这个“一”就是心性之学,就是人的一心,也就是那个孙大圣。为什么《西游记》第一回的名目是“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呢?孙悟空作为一个石头之心,只要明心见性就能觉悟得道。就像今天刘振农先生(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副教授)讲的,《五灯会元》里有很多这样的东西。实际上我的书里头,早已涉及到那个问题了。而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进一步强调了,为什么孙悟空要把佛性的“性”与姓名的“姓”搅合在了一起,一定要在这里承载某种文化意义。
     首先,菩提祖师问他姓什么,他却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一生无性。”说自己无性,说明还没有“见性”。必须知道了自己的本性,才能达到觉悟自心、见性成佛的境界。这是禅宗直指人心的根本大法,所以菩提祖师一定要让这个猿猴见到自己的本性。接下来,祖师说:“不是这个姓,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父母姓什么?说明了“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的“有情有性”思想,这是佛性说的第一个层次;他回答道:“我也没有父母。”这是在步步深入,祖师便问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树上生的,说明树上长的也会有佛性,正是“一切草木皆有佛性”,“青青翠竹,无非法身;郁郁黄花,皆是般若”(《大珠禅师语录》),所揭示的是“无情有性”思想,这是佛性说的第二阶段。再向后发展,孙悟空回答说:“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石头里都能生出一个石猴,最终成就儒家的“齐天大圣”、做了道家的“太乙散仙”、证成佛家的“斗战胜佛”,揭示的是石头皆有佛性,正是唐代湛然和尚所著《金刚附图》中所讲的:“虚空(佛性)之言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草木瓦石里也有佛性,那什么地方没有佛性呢?谁不可以成佛呢?这是佛性说的第三个层次。这不是对我们所有活生生的人的鞭策和鼓励吗?这一段,就是佛教讲的明心见性,就是道教讲的存心炼性,儒教讲的修心养性。它所揭示的是“心性之学”,是人生的修为境界,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体悟和理解所加入的人生境界。由此出发,怎么能够得出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西游记》作者不懂佛学”的结论呢!
     由此又引出了一个话题,即这部《西游记》到底是不是“文化小说”呢?怎么给它定义为“文化小说”呢,我认为它应该是自觉地承载一个文化体系的。当然,如《封神演义》等也要承载许多东西,可是《封神演义》跟《西游记》的不同,就在于真正的《西游记》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结构到主题,从术语到手法,从人物到事件,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个体系跟儒、释、道、易、医、金丹大道、生命科学相关。
     我举一个例子,文本中孙悟空跟二郎神赌斗,赌斗到地上,一滚下去,变了一个土地庙,后面剩下一个尾巴没处放。这个尾巴完全可以放到地底下藏起来,或者缩到庙里边去的,没有任何问题嘛。为什么一定要变成一个旗杆竖在那里让人识破不可呢?这是由《易经》六十四卦里面的《剥卦》所限定的。《剥卦》上面是一根阳爻(一),底下是五个阴爻(--);上面是《艮》山卦,下面是《坤》地卦,所以叫做“山地剥”。而且五根阴爻是“老阴”,老阴是坤母,“坤”又是“土地”,所以这阴就变成了“土地庙”。孙悟空为什么不变个别的庙,非变个土地庙呢?原因就是阳为《乾》、阴是《坤》。剩下一根阳爻,必须独立出来,所以变成了一根“旗杆”,这个构思非常奇特,形象也非常之妙,真是匪夷所思!我为南京大学举办的“世界易经2000年大会”提交的论文,便是《〈易经〉结构在〈西游记〉中的应用》,详细地论述了二郎与大圣赌斗一节的《易经》原型,得到了热烈反响。
     而且我还把《西游记》第一回全部检索了一遍,看出整个第一回就写了一个《易经》的“十二璧卦”,宋代的俞琰将《易经》中的十二个卦体依照阴爻阳爻的变化规律排列成一个圆璧形,所以叫做“璧卦”: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我把这壁卦的文字与第一回的内容做了一个对比,竟然看出小说的结构完全是按照“璧卦”安排的,甚至许多地方的文字都是一样的。比如说,石猴寻找水帘洞,大众说:“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就是因为《易经·复卦》上说的:“出入无疾,朋来无咎。”他找到了“水帘洞”,是“天造地设的家当”——心窝,便是“复,其见天地之心”。诸位可以参考我的《苦海与极乐——〈西游记〉奥义》中的《美猴王与十二璧卦》和《山西大学学报》所发的那篇《美猴王与易卦》。
     《西游记》中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它们都蕴涵着深奥的道理,我们可以而且有责任把它们揭示出来,我现在基本上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实事求是地说,我已基本上做到了把《西游记》中的所有地名、人名、事件、宝贝等等都找到了它的出处,并且给予合理的解释。这几年来,如果还有一点成绩的话,那就是这点点了。
     这里,我想再说两句与文化相关的大事。现在很多人说这《西游记》是在讽刺佛教,说孙悟空被如来佛给骗了,因为孙悟空也说“如来哄了我”。就因为这句话,批评家们如获至宝,不知写了多少文章。我觉得我们决不能这样轻易地下结论,要看清其中的脉络,看看背后到底有什么底蕴。比如说,为什么如来佛要用右手而不是左手,为什么不消灭了他而是要跟他打赌赛?真正降伏孙悟空的宝贝,一个是如来佛的右手,一个是太上老君的太极圈。而为什么太上老君和他的青牛老怪总是把太极圈套在左胳膊上,而不在右胳膊上?这一左一右到底有什么区别?《西游记》的这些东西都有它的奥妙,都应该有个原型。如果你往深里去看看或者想想,那么你就决不敢轻易地着急地下结论了。就是因为右手为虚空,叫做左为生方,右为死方;左为太极,右为无极,所以才会到西方去取经,因为西方空中能够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一个最根本的哲学命题。《易经·坤卦》云:“西南得朋,东北丧朋。”第一回那位西牛贺洲的樵子指示石猴说:“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他家”里的神仙“须菩提祖师”便是石猴在西南所得到的“朋”。
     “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这成了一句俗语。其文化原型是《阴符经》上的一句话:“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万种变化生乎身体,所以孙悟空可以学到千变万化;整个大千世界无限时空(宇宙)全在手中掌握,所以如来佛伸出了右手,也即是展开了整个宇宙。孙悟空看到了“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便以为是“尽头路”,也即是“天边”了。可见他是把如来佛的掌心当成了宇宙,正演义的是“宇宙在乎手”。的确,谁又能跳出宇宙呢,除非是超越时空而自在涅pán@③之人,除非是跳出世界之外而不在五行中之人,才能不在这整个宇宙之中。孙悟空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还一心想坐玉皇大帝的宝座,连三界红尘都跳不出,怎么能够逃出宇宙呢?
     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现在一般的解释很简单,说孙悟空大闹天宫是在造反,正合了牢骚者或者野心家的心理,所以他被封成了革命斗士、英勇闯将。但是,如果作者也是这样想的,也就太简单了。那么他为什么要坐玉皇大帝的宝座呢?还有一个全真道金丹大道修炼的原型。因为在修炼的过程当中,头脑这个地方便是所为的天堂,这里有“明堂”、“灵霄宝殿”、“瑶池”等,是生命科学,决不是迷信的说法。玉帝坐的那个“灵霄宝殿”乃是我们脑袋里头的“泥丸宫”,也即是现代医学上讲的“丘脑”,圆圆的像个土丘,这是脊椎动物最早形成的头脑。所以,孙悟空上天之后所看到的,“上面有个紫巍巍、明幌幌、圆丢丢、亮灼灼大金葫芦顶”,那是一个泥丸宫的象征,里边坐的是“泥丸夫人”,是阴神。《黄庭内景经·琼室章》云:“琼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当中立。”“天宫”其实就是自己头脑中的“内院”,尽管“繁华”,但不能留恋,否则功亏一篑,不能“出神入化”,有什么用呢?孙悟空修到此步,不想着出神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修道的大忌。
     对于一个真正的修道者来说,其价值观已经不是红尘中的人所想的荣华富贵了,他要证得的是无生无死,涅槃自在。而玉皇大帝,照佛教和全真道的说法还不是究竟,总有一天福报尽时重堕轮回,所以要做玉皇大帝并不是根本的解脱。道教的修行,你说修证金丹也好,修养心灵也好,都必须经过五个阶段,叫做: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道法自然。“炼精化气”在地狱,“炼气还神”在人间,“炼神还虚”在天堂。让阳神还虚就是“出神”,还虚之后才能叫做“跳出三界外”,所以说孙悟空一定要“出神”。
     再说,出神并不容易,这里还有一个太上老君需要对付。道教常说“老子一气化三清”,也就是说天、地、人三界都由老子元始祖气所化生,所以他是三界之祖,一定要保护三界体系。太上老君住在三十三天外的“离恨天兜率宫”,“离恨天”的“恨”为遗憾之义。离开遗憾的地方,便是头顶出神之处。为什么要离开遗憾呢?就是因为老子说过:吾所欲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我之所以有最大的灾难,是因为我有这个肉体,必须谋衣食住行,难得自在。等我没有这个肉体的时候,我还会有什么灾难和麻烦呢?所以离开肉体的地方就叫做“离恨天”。老君所住的地方叫做“兜率宫”,“兜率”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作睹史多等,汉意是“妙乐”的意思,乃是弥勒佛的“内院”,跟太上老君丝毫没有关系,就是《西游记》百回本才把他跟太上老君拉上关系。而弥勒佛为候补未来佛,所以住在天宫内院,等因缘成熟便会来到人间普度众生而成就佛果。
     道教金丹大道把头顶称做自家“内院”,把跳出内院即为超脱出神而进入虚空,虚空即为佛境界,所以便把这“内院”给了老子,让他住在“兜率宫”。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兜率”二字的谐音为“堵塞”。太上老君堵塞住出神的天门,人体的三界体系便能保住,所以只要不准孙悟空出神的时候,就必须打个“赌塞”。太上老君的目的就要挽留住孙悟空,丹道学上叫做“元气留恋元神”、“神气相抱”。悟空把太上老君摔了个倒栽葱,意味着马上就能出神,没有想到他却倒了回去,要与玉帝争宝座,就不争气了。而如来佛与孙悟空打个“赌赛”,就是打开了“堵塞”,要把孙悟空一下推出三界之外,让他真正“跳出三界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地把他压住”,就是“身压五行中”。等到有一天“不在五行中”了,那也就成佛了,真正实现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生命至高无上境界。
     之所以把这副重担交给如来佛祖,就因为他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代表的是清净无为、涅槃自在的“寂灭智慧”。有了这种智慧,悟空也就不再留恋凡躯而不出壳了。由此可见,《西游记》中的所有宗教人物,其实都不是什么纯粹的偶像,完全成了生命因素和心灵精神的象征了。再进一步,说是请如来佛祖,其实是孙悟空自我内心中寂灭智慧的现起。至于“观音菩萨”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她所象征的乃是“妙观察智慧”。
     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中,又被佛祖用“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帖子贴了,便与五行山紧紧连在一起了。这六字真言是梵文的音译,汉意是“莲花里的宝珠”,乃观音菩萨的心中心语。将孙悟空五百年压在“观音菩萨”的密咒下,就是要用莲花的清净无染来净化他的心灵,整天念着“唵嘛呢叭咪吽”,是在培养自己的“妙观察智慧”。这里也有个原型,就是道教全真道的经典《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中有一幅图,叫做《观音密咒图》,上面画的观音菩萨在打坐,写着六字真言及其念法:“始则自上而下至于脐中,终则自下而上至于喉内;唵字须要到脐,咪字在脐之下。”
     我们都看《西游记》,包括《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写的都是道教全真道的东西,为什么要把佛教的观音菩萨拿出来呢?就因为观音菩萨在《西游记》中所承担的角色是“妙观察智慧”,她只是个象征。《西游记》中所有牵扯到脏腑的地方,都有象征。且看这“水帘洞”乃是心洞,是心脏部位。孙悟空要进去,便“瞑目蹲身”,这是在打坐禅定。一旦闭上眼睛,我们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内心,所以有一座明晃晃的“铁板桥”,“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蔽了桥门”。这是什么意思呢?想像一下,桥底下的水冲击石窍,然后倒挂流出,这是人心的“心”字的那一虿钩;冲出去的水则是“心”字的那三点,合起来正是人心。有人说:“你这是曲解附会!”那么我们再看一看须菩提祖师所住的地方:“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就是明代批评《西游记》的李卓吾也看了出来:“灵台方寸,心也;斜月象一勾,三星象三点,也是心。言学仙不必在远,只在此心。”可见作者本意是要我们猜谜觉悟,所以才玩这样的文字游戏,并不是我们随意附会。
     心猿应该住在心洞,所以石猴进“水帘洞”便有了“天造地设的家当”。因此,西行路上,孙悟空的心神只要住在自己的心窝之中,就不会有问题,叫做“心神居舍魔归性”(第七十六回回目);一旦心神离开心洞,就像猿猴一样到处乱攀时,就会遭殃逢灾,叫做“神昏心动遇魔头”(第五十回回目)。所以说,孙悟空住在心洞,他的老师也住在心洞。须菩提是印度文Subbudhi的音译,汉意是“解空”、“空生”,所以他是释迦牟尼佛祖的十大弟子的“解空第一”。所谓Buddhi,意谓“觉悟”、“觉解”,所以孙悟空的老师须菩提,就是他自己的觉悟之心,叫“菩提心”。佛教徒修行时,一定要发菩提之心,就是以“觉悟真理”、得大自在为终究目的,就是“心性修持大道生”。
     就是这个观音菩萨,也是人的心脏之神。她所住的地方叫做“南海普陀落伽山紫竹林潮音洞”,先看“南海”。“南方”于卦为《离卦》,于人为女,于脏为心,于五行为火,所以“南海”就是“心海”。“菩陀落伽”本是梵文音译,谐作“普脱罗枷”——普遍摆脱罗网枷锁。《西游记》作者正是要利用这个谐音来形容观音菩萨,“普脱罗枷”就是普渡众生之意,所以只有观音菩萨叫做“扫三灾,救八难”(猪八戒语)、“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观世音菩萨”(孙悟空语)。“紫竹林”,紫色的竹子,紫色象征心脏的紫红色,竹子里面是空的,指的是心脏。“潮音洞”,像涌潮一样的声音——“咚咚”,是指心脏的跳动。所以,观音菩萨慈悲之心在哪里?就在紫竹林潮音洞,就在我们大家的心脏里。
     如来佛祖住在西天灵山大雷音寺,“西天”为空方极乐,乃无心境界,是觉悟了的“悟空之心”。孙悟空说唐僧忘了一首诗: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明明白白说佛在灵山,灵山又在心头。这首诗是《西游记》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魔主计吞禅》中所引,用的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涵养本原救护命宝》中的诗句。可见,我们的心脏就是灵山。至于“大雷音”,如老子《道德经》所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大的如雷震一样的声音,也即是宇宙之声,我们是听不见的。宇宙之心的心跳乃是最大的声音,我们自然是听不见的,所以叫做“大雷音寺”,其中住的就是佛。
     如果我们心中一念邪妄的话、动了心火的话,那就是住在“枯松涧火云洞”里的“红孩儿”。“红孩儿”即是“赤子”,赤子之心乃是真正的大人之心,是佛心。“枯松”是火红的干柴,容易冒火:“火云”是木柴着火而冒出的烟云,薰人肝肺。一旦心中上了火,着了急,就会流出鼻血,因此红孩儿“一只手举着火尖枪……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这就叫做“三昧瞋火”,也即是《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中说的“瞋火三昧”。《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把消灭瞋火的禅定叫做“瞋火三昧”,消灭了“瞋火”,便得到了智慧三昧,即是“烦恼即菩提”的命题。这“三昧瞋火”十分利害,会伤害真心,便有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败》一节。因为“红孩儿”是火心,自然与孙悟空具有同样的本领。为什么孙悟空打不过红孩儿呢?你心中发了火,受到戕害的自然会是真心,所以必须前去向观世音菩萨求救。观世音菩萨是心中的妙观察智慧,要消灭心中的烦恼瞋火,就要让心中生起妙观察智慧。
     现在很多的学者研究《西游记》,说《西游记》作者是下三流的作者,就是因为孙悟空一旦遇到艰难而打不过妖怪的地方,就一定要去求救于观世音菩萨。可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自己心中的妙观察智慧,当你闭上眼睛,收视返听而内观自我心灵的时候,你自己心中的观音菩萨不就出现了吗?人们常说遇事要冷静,烦恼要定神,一旦你冷静下来、定下神来,才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观察清楚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是妙观察智慧,有什么不好呢?
     观音菩萨是一个象征,应该说是人类有形的最美好的形象了。所以,观音一旦出现,一切妖魔鬼怪尽被消灭,为什么呢?因为孙悟空所杀的一切妖魔鬼怪,全都是人类自我心中的私心杂念。私心杂念一起,难过的便是真心。所以唐僧一旦动心起念,也即念起《紧箍儿咒》的时候,最痛苦的便是真心孙悟空。我想如果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话,《西游记》倒可说是很好的共产主义教育材料。心念一动,妖魔就会出现;必须灰心灭智,也就是断除“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等,才能证真见佛。一句话,《西游记》所揭示的便是人类灵魂深处的革命。我读了《西游记》以后,觉得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会有真正的收获。所以,对我来说,《西游记》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人生修养的指南。照它指引的道路走去,一生会受用无穷。
     《西游记》的作者对于宗教和心性之学有着非常深厚的功底,而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的思想人生体系,决不能因为我们自己的无知而贬低它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鲁迅先生虽说看过《西游记》,并且也写过几段文字,但他没有花过多少工夫去逐字逐句地吃透小说的文本,自然对于小说的文化载体意义缺乏认识。如果当年他能够读到今天我们大家所研究出来的成果,那么他一定不会那么轻易地下结论说它的意义就在于“好玩”和“滑稽”了。比如说,《西游记》中唯一被全文记录的佛教经典,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由乌巢禅师传给玄奘法师的,而且说是“我有《多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鲁迅先生认为明明是个《心经》,你为什么要写成《多心经》呢?因为“摩诃般若波罗密多”都是梵文的音译,汉意是“广大智慧到彼岸”,“心经”乃是所有佛经中的核心经典,“多”字不应该放在下一层意思上。由此出发,可见《西游记》作者没有佛学的基础。后来,许多研究者也都持这样的观点。
     其实,鲁迅先生说的话实在应该推敲,因为他本身没有把《西游记》的文本读懂。我们且看作者是否不懂佛学,是否不知道这《多心经》应该是《心经》才对。我们检点一下全书,“心经”二字共出现了15次,《多心经》用了8次,《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用了2次,《密多心经》、《般若心经》各1次,《心经》共用3次。而且就在传授《心经》的第十九回的回目上,明确揭示出《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足以说明作者并非不懂佛学,不知道那“多”字是在前边的。可见他不仅懂《心经》,而且懂到极点了。正因为他要悟空承担着修心炼性的文化使命,所以才立下了一个《多心经》。传授给唐僧《多心经》,而且唐僧所讽念的总是《多心经》,就因为这孙悟空先已“多心”了,一切的私心杂念都叫“多心”。由“多心”的消灭,进入到“一心”,再由这“一心”的消灭而到“密多心”、“般若心”,最后到第九十三回《给孤园问古谈因,天竺国朝王遇偶》的时候:
     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说道:“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心经》由《多心经》,再到《心经》,到《般若心经》,最后到“无言语文字”的《心经》,这才是《西游记》讲述的“心路历程”——修行之径,正如第三十一回《猪八戒义激猴王,孙行者智降妖怪》一开篇词中说的:“经乃修行之总径,佛配自己之元神。”一直到了西天取经的时候,没有人事,所以是“白手即白经”,也即是“无字真经”,才是好的。但是我们这东土之人就是愚迷,只认识那些有字的,对于那真正的“无字真经”却断难领悟,所以这悟空便又嚷着向佛祖要那有字的经文。燃灯古佛知道,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如来佛祖也说道:“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都说明东土之人愚昧,不识那无字真经的妙处,所以只能拿回这有字的真经。其实唐僧所取的经文,反而是真正修行人所谓的矿渣,却把真正的东西,也即金丹之本给留在那儿了。因此,以后才有《后西游记》的唐一藏,领着个小行者、猪一戒、沙致和再到西天去求真解。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真正的经是“无字真经”,我们拿到的是“有字真经”,却把那真正的宝贝“紫金钵盂”给人家了。
     有人说,这阿傩、迦叶要人事的一段是在讽刺佛教,可我觉得这么理解就小瞧了小说的作者。你想,这么伟大的一个文化学家,这么高明的一个小说家,能在这最后莫名其妙地来个劝百讽一,去讽刺一下佛教吗?我觉得讲不通,便去寻找真正的答案,原来就在《性命双修万神圭旨》里。因为《性命双修万神圭旨》的第五节叫做《乾坤交媾去矿留金》,而唐僧一行到达西天的时候,正是修行到了这第五节“乾坤交媾”的时候,便应着了去掉矿渣、留下真金的“矿去金存”境界。《西游记》的修炼是要百炼成金,炼成了什么呢?就是把那矿渣全部去掉,然后留下一个真金,那就是“紫金钵盂”。钵盂的“钵”字从金从本,叫做金丹之本,是生命之本原。没想到修来修去,就修了一个钵盂,结果却把钵盂留在了西天,而拿回来的全是有字真经。有字之经是假的,就如禅宗公案中说的:“佛经是谁说的?”回答说:“是魔说的!”谁一听这话都会惊诧的,佛经怎么会是魔说的呢?但是,我们想一想,佛教的目的便是教人解脱,如果我们执着了那文字上的东西,岂不就走火入魔了!真正明白了这一点,那也就是得到《西游记》的精髓了。
     《西游记》所取之经留在了东土,这对我们来说没有多少意义,关键是小说还给我们留下了一部真正的观音菩萨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它是我们修心的路径,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所以,通过这样的理解并且修行得益,才不枉作者的一片苦心。如果说,我们的心中一旦起了真、假之分,就是真、假美猴王。真心来自于假心,假心来自于真心。只要标明我是真心,肯定有一个假心在这儿。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而这假心也出自于心窝,因此在诞生过孙悟空真心的“花果山水帘洞”里又生出了一只六耳猕猴。之所以叫做“六耳”,指的便是“六识”之心。真心打不过假心,唐僧师徒辨认不出,普天神将辩认不出,地狱鬼王辨认不出,都只为还有分别心,还有真假之中打混,所以没有办法。就连那万灵万应的观音菩萨也没办法,就是因为观音菩萨有慈悲心,与之对应的是残忍心,还有分别。只要有心,不论是什么心,就认不得这个假心。最后没办法,只能去寻找如来佛祖。
     正是这如来佛祖,他所承载的便是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无心无物、无魔无佛、去掉对待、涅槃自在的寂灭智慧,所以才能够认得真心和假心。因为无心,就仿佛一面万能的镜子,所有的心念、事物都被纤毫毕现地反映在其上了。道理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共有的智慧产物,而不是某个人的专利的话,那么《西游记》的作者所给我们揭示的就是真正的唯物主义了。它把我们人类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诸多精神意识、脏腑经络,都赋予人格,完全用形象的手法描述了生命的运动过程,揭示了最伟大而又神圣的生命奇迹。观音菩萨并不是一个所谓的救世菩萨,不是迷信中的那位菩萨,而是你我心中的妙观察智慧;如来佛也不是那至高无上的独立的神道,而是你我众生的寂灭之心。所以孙悟空要出神的时候,必须来请如来佛祖。到了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的涅槃境界,才能跳出三界外,落入五行中,然后再粉碎虚空,方为了当。这个时候,才算真正达到了西天。
     有人说,好了,你说了半天《西游记》的好话,说什么凡事都有原型。那么孙悟空先是大闹天宫,后来他又投降皈依佛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的确,这是一个困惑读者和批评家的事件,学者们不知写过多少文章,提出过多少假设,但都不能说服读者。因为用世俗的眼光和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方法,根本就不适用于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游记》。如果能够从一个真正的修心养性、完善自我的人的角度出发,那就很简单了。孙悟空在被唐僧救之前所压的那座山叫做“五行山”,等唐僧救他的时候那座山又改叫做“两界山”了。所谓的“两界”,一界是“先天境界”,一界是“后天境界”;一个是心界,一个是物界;一个是佛界,一个是魔界。有人才有我,有魔才有佛;无我便无人,无佛自无魔。必须让孙悟空进入人间魔界,去修炼,去跟自己灵魂深处的私心杂念做斗争,最后才能到得西天,成就光光亮亮、堂堂正正的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的无往而不能斗,无斗而不能胜的斗战胜佛。两界山前,他是生心,所以由地狱而人间,由人间而天堂,会大闹水晶宫、大闹幽冥界、大闹天王宫,使其心遍满三界;两界山后,他是收心,所以皈依佛祖,寂灭自心,由多心到一心,由一心到智慧心,由智慧心到无心,最后成就“无心无佛”的佛果。
     唐僧师徒一行最后的成就,都是依照各自的角色而定的,真正成佛的也只是孙悟空一人。唐僧虽然成为“旃檀功德佛”,但这只是一具假佛。所谓“旃檀”是一种檀香木头,能够用来雕刻佛像;“功德”即是布施而广种福田,常常看见和尚庙里的佛像前总放着一个“功德箱”,就是让你布施而种福田,所以唐僧所成的佛乃是供人们朝拜而求功德的木头佛、假佛。而真正的佛是则是孙悟空,他是心猿,可见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正如小说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一开头引用张伯端《即心即佛颂》说的: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
     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孙悟空所成的是“斗战胜佛”,斗什么呢?他西天路上斗的全是自己的私心杂念。一个人能够狠斗自己的私字一闪念,能够在灵魂深处闹革命,这才是真正的修心炼性。孙悟空无往而不能斗,无斗而不能胜。他所斗的不是玉皇大帝,不是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不是妖魔鬼怪,而斗的是他的私心杂念,胜的是他的私心杂念。
     一个人真正通过修心炼性,做到无心无我,无人无他,无名无利,无魔无佛,那么我自心安定,精神自在,安祥清净,然后能使社会安定,寰区大定,真能到达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这有什么不好啊!这个为什么不能够作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教育的教科书呢(《西游记》就是《西游记》,不要提什么提高全民族素质)?它是小说,它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乃是文学欣赏的不祧法门,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小说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中所蕴含的意义和文化来昭示给天下的人呢?如果《西游记》小说的作者真的要用艺术的形象来标榜文化、承载传统的话,我们的文学批评家就应该告诉大家:
     孙悟空是你我众生的心灵!大家千万不要亏心啊!我们一旦有亏自己的心灵,就会像那唐僧念起《紧箍咒》时,孙悟空头痛脑裂,“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那是多苦啊。你看唐僧一旦动起心念,就是念起那《紧箍咒》,有心为善,有心做佛,那么最后亏的全是孙悟空这颗真心。真心遭殃,应该说是我们大众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如果我们感觉到应该爱护我们的真心,不要再给自己头上戴什么《紧箍咒》,不要私心杂念了,不要亏心了,然后才能六根清净,从而灭掉“六贼”(第十四回《六贼无踪》中的眼、耳、鼻、舌、身、意),“三尸”(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中的“白骨精”)绝迹,“九虫”(第六十三回《群圣除邪获宝贝》中的“九头虫”)自出,最后成就光光净净一尊如来佛身——大千世界一闲身。这就是《西游记》作者所给我们揭示的真理所在。
     的确,小说中的奥妙很多,所有被专家们认为需要置疑的、批判的地方,通过我们的研究,基本上都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完全不像一般庸俗社会学研究所说的作者是个“腐儒”之类。话说到了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心得,这是我学习《西游记》多少年所得到的益处。作为《西游记》文化学家,如果只是玩玩文字功夫,不从中真正明白点什么、得到点什么的话,那真有负作者的一片苦心孤诣,还不如去做点别的。我在读《西游记》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身心也跟着净化了。陶渊明所说的两句话“放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也许就是这种境界。我要做的,都是自己该做的,没有什么非分之想,顺其自然,安分守己。儒教祖师孔夫子不也说过“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吗?我为人类做贡献,是因为我常怀感激之情。没有天地自然,没有人类社会,没有父母兄弟,没有良师益友,我怎么会有今天。一个人无论怎么努力,也是报答不尽自己所戴恩德的。能够这样来回想,自己的心灵也就安宁了。
     我的导师卞孝萱先生给我们讲过四字师训,叫做“天圆地方”。“天圆”能转,谓思维活跃;“地方”能坐,谓能吃苦头。我之所以还能出点成绩,写了这么多的文字,就因为没有什么名问利想,所以能够心无旁鹜,比别人多熬几个钟头罢了。人跟人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定位。唐僧选择了西天取经,孙悟空选择了护法西行,那就必须吃尽苦中苦,“遇妖精就捆,逢魔头就吊”。九九八十一难,磨难就是功德,所以第九十八回的回目叫做《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即是“难满功成”,一难不满,则一功不成。而我从《西游记》中所感悟到的,便是一种深沉的“使命感”。
     我觉得,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无论出身背景如何,但有那老祖宗“修齐治平”的圣训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说我不能当官,没法亲自去祛除社会的丑恶和腐败,但是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文明中最重要的中华民族之魂给它研究、表扬出来,让人们知根知本,恢复起礼义廉耻,那些邪恶也不除而自去了。我们知识分子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帝王师”,邓小平先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我们中华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说是民族的脊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厦,有责任和义务把“特色”二字揭示出来。领导不懂,我们可以告诉他,给他咨询参谋,使他少走弯路,也是民族和人类的福德。只有大家都都明白了什么叫中国的“特色”,才不会再入迷途,我们的民族才会有真正的希望,然后知识分子才算尽到了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不把自己学到和想到的东西写出来,不把自己得到益处的方法和智慧贡献出来,我总觉得心灵不安。
     的确,我们知识分子作为人类文明的自觉的载体,虽然肩膀还不够宽大,但我总觉得政府和人民给了我这么好的条件,让我读了这么多的书,比起前辈来又生活在非常幸运的时代。有这么好的条件和氛围,我总想能够多扛一些就多扛一些,以报答这个时代。
     毫无疑问,《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如果能够借着这么一个难得的文化载体,不管是精神文明也好,宗教文化也好,文艺美学也好,意识形态也好,去把中华民族的精魂树立起来,弘扬开去,让世人知道孙悟空就是你我众生的心灵,我想《西游记》的作者也会真正地得到安慰了。
    原载:《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