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日本学者小森阳一、岛村辉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与中国学者一起,解读日本作家、诺奖得者大江健三郎的新作《水死》。《水死》于2009年12月17日由日本讲谈社出版,中文版简体版已由“精典博维”引进。 在2007年出版《优美的安娜贝尔·李 寒彻颤栗早逝去》之后,大江即开始着手创作《水死》这部小说。故事的叙述者“我”是在大江作品中一再出现的作家长江古义人,因此大江称这部小说为作家的“内心告白”。据正在翻译该书的日本文学学者许金龙介绍,《水死》的故事背景被设定为日本即将战败之际。当时,“我”的父亲常在家里款待来自于松山军营的青年军官,由此得知日本即将战败,便响应青年军官们的建议——夺取神风敢死队的飞机并挂上炸弹,飞往东京炸死天皇以挽回战败投降的结局。某一夜,父亲携带“红色皮箱”独自由洪水泛滥的河上乘船而下,却因翻船而溺水身亡,“红色皮箱”后被警察送回。多年来,“我”一直希望查阅皮箱中的资料,以便构思“水死小说”,却得不到母亲支持,便依据想象创作了小说《亲自拭去我的泪水之日》,却未能成功描绘出事件的经纬。在查证和写作过程中,高呼“天皇陛下万岁”慷慨赴死的超国家主义思想,却从父亲身上逐渐显现。于是“我”转而追溯源头,由此发现这种“时代精神”早已深深植入自己的内心,“我”的内心明显摇摆于战前崇拜天皇和战后民主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精神之间。 小森阳一和岛村辉都认为,《水死》可称为大江健三郎所有作品的“小宇宙”,其中包含了很多大江以前作品的内容和思想,通过《水死》,其过去的作品会得到新的定义,被赋予新的内涵。小森阳一介绍,《水死》中父亲和军官们的行为是对1970年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的“戏仿”。当时的日本如何认识三岛事件,涉及到近代天皇制问题,近代日本民众一直被教育“为天皇可以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水死》这部作品将这种教育与现代日本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并加以批判。同时,作品中也对夏目漱石的《心》进行批判,认为《心》中所描写的为明治精神去殉死的行为是非常扭曲和不正常的。 许金龙还介绍说,早在1970年,大江曾在大量阅读相关资料和多次采访当事人的基础上,围绕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发生在冲绳两个岛屿上的、造成329名岛民被强制集体自杀死亡的事件撰写了长篇随笔《冲绳札记》,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在于天皇极权下“自上而下的纵向构造”。其中,“天皇陛下万岁”这句话“在强制集体自杀的现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大江在一次演讲时表示,“这句话当时也曾支配着我这个年仅十岁的日本山村少年的国家观、社会观和人类观。倘若我所在的村子也被强制集体自杀的话,它无疑将成为鼓动我走向死亡的话语。这句象征性的话语,对遭受侵略或殖民的亚洲人民来说,是为自身带来死亡威胁的侵略军的喊声。这句象征性的话语,我在人生的最初十年间也曾经呼喊过,如今是否依旧在我的内心深处具有操控力呢?”于是,大江开始思考存在于自身的两个时代精神:战时皇民教育所形成的时代精神以及摆脱天皇制影响的民主主义的时代精神,而《水死》便是这种思考的产物。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2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