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让故事去说故事 ——读伊德方索·法孔内斯的《海上大教堂》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桐 参加讨论
 《海上大教堂》  [西]伊德方索·法孔内斯著  范湲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素有“伊比利亚半岛的明珠”之称的西班牙胜地巴塞罗那作为一个多元化的城市,古老的哥特区依然保留着原有的风貌,历史朝代的更迭仿佛从未对它产生过任何触动。无论是地中海风光、文化、艺术,或者是作家文体的构建,透过电影的再现,它都一直在人们的话题之中。2004年,旅居美国洛杉矶的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鲁伊兹·萨丰的小说《风之影》英文版出版,立刻成为一部国际畅销小说,萨丰在幻想中重构了一个巴塞罗那。2006年,另一部同样以巴塞罗那为背景的小说《海上大教堂》出版,同样风靡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上大教堂》作为作者伊德方索·法孔内斯的处女作,出版之前书稿曾遭受七位文学编辑的退稿。中文译本厚达近500页,讲述了一个包含王国与教会、自由与奋斗、爱情与嫉妒、财富与仇恨等诸多畅销与流行元素的故事。小说详尽地穿插介绍了海上大教堂的兴建过程,也就是如今仍优雅地矗立在巴塞罗那港湾的海上圣母玛丽亚大教堂。但是大教堂仅仅是作者在叙述中借用的一条故事发展的线索,小说的真正主角是生来就是奴隶的亚诺。从亚诺的父亲柏纳带他逃离故乡,来到巴塞罗那,希冀这里的自由气息能为他们父子摆脱命运的禁锢,带来真正的自由开始,横跨三个世代的故事开始登场。然而,亚诺的命运仍然是在阶级分明的社会里坎坷求生,他成为参与建造海上大教堂搬运石块的大力士之一,失去母亲的他一直把海上大教堂里的圣母当成自己的母亲一般述说心事。巧合之下,他建立起自己的生意产业,不仅获得了财富与名誉,甚至娶了公主成为一名贵族……农奴之子亚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自己的教育,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是他的奋斗,暗示着“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可能”的信念——不管结局如何。
    整个故事是亚诺为了自己的自由与独立的奋斗史,也是一段饱含羞辱与欺骗的辛酸史,还叙述了14世纪西班牙的重大历史事件、战争和封建社会的不公不义。在对历史背景的构建上,作者表露了他极其完美的一面。在情节之外,他巧妙融入了历史性与人文性。伊德方索·法孔内斯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在写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以佩德罗三世的《编年史》为蓝本,为了情节铺陈之需,做了一些必要的改写,最后以小说形式展现。”书中不仅再现了中世纪的种种风俗,而且重大事件也与真实历史吻合,难怪一些读者在读《海上大教堂》时,完全把它当做一本历史小说来享受。也正是因为这点,有不少书评家认为,历史元素的部分凌驾于人物和情节的发展,使得小说稍稍有了一点缺憾。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附带了一张14世纪巴塞罗那的城图,对照该图来读小说,恍然身临其境,历史与现世的交汇跃然纸上。
    这一切,或许与作者伊德方索·法孔内斯的身份有一些关系。在《海上大教堂》出版之前,生活在巴塞罗那的伊德方索·法孔内斯是一位知名律师,每周固定飞马德里,在两地都有律师事务所。2006年之后,伊德方索·法孔内斯逐渐成为西班牙备受推崇的“国民作家”。在西方,法律、历史、宗教会有许多密切的联系,一名成功的律师、历史学家或者神父或许有许多相通之处。在《海上大教堂》里面,作者对法庭、历史等等的写照如此深刻不得不归功于他多年的律师生涯。当然,这些因素之外,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的精彩之处还是在于作者对于故事本身的用心。战争、爱情、疾病、仇恨、法庭、宗教、生命、自由……在不知不觉间构筑了一个生动、纯真、感人的故事。正如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报》的评论:“真情与复仇,背叛与爱情,战争与瘟疫……《海上大教堂》错综交错的情节,满足了读者探索与阅读的乐趣。”
    让故事去说故事——我愿意用这样几个字来“标签”伊德方索·法孔内斯的创作风格,“我只是写故事给大家看的人,希望每个人都会看到让自己感动的篇章……”作者这样回答《海上大教堂》的译者范湲先生关于个人写作风格的提问。对故事的精心构建是这本书最大的取胜之处,也正是其显著而恢弘的故事性,让这本作品在完成之时便具备了流行小说与畅销书的潜质。在西班牙,众多报纸将作者盛赞为本土的“丹·布朗”。在阅读的时候会不由让人想起同样是以修建教堂为题材的小说——英国畅销小说作家肯·福莱特最受欢迎的作品《圣殿春秋》。不过与肯·福莱特通过12世纪世界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来聚焦工匠史不同,伊德方索·法孔内斯的视野更开阔一点,借助大教堂这条线索讲述的是人生舞台上的故事,更多层面上,大教堂是作为小说家的一种隐喻。事实上,小说史上不乏这样的用心,比如大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的《修道院纪事》,以及意大利符号学家安伯托·艾柯的小说《玫瑰的名字》。
    萨丰说:“我总是把巴塞罗那放在心里,它也追逐着我。即使到了另一个星球上,它也永远不会消失。”巴塞罗那之于伊德方索·法孔内斯,其实也可以这样来形容。还有,他在后记里面的文字,以及他的访谈,处处流露着其对故乡的致敬之意。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04月16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