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乐不思蜀、桃园结义、三足鼎立、望梅止渴…… 周瑜打黄盖——一家愿打一家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赔了夫人又折兵;死诸葛吓跑活司马;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些再熟悉不过的成语、歇后语和句子,只
要稍有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他们来自中国历史上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三国。 乱世出英雄。三国正是一个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时代。要说其中的真英雄、大英雄,想套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词:数风流人物,还看曹操。 曹操,沛国谯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要论文治武功,曹操并不逊色于中国历史上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太有魅力、太有群众基础了。罗先生创造的“枭雄”曹操,是一个“奸诈、多疑”的形象;受此影响,戏剧舞台上的曹操也是一个“白脸”形象。不然,毛泽东同志也不会为曹操翻案。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沦落夕阳(罗)。” 这是1918年8月毛泽东与罗章龙北上北平,路过河南时两人即兴创作的一首联诗《过魏都》。“西田墓”就是曹操《遗令》中所说的自己的“西陵墓田”。 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毛泽东还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 建安十二年(207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追剿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作《观沧海》一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吟诵曹操《观沧海》,时逢北戴河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毛泽东顿生击水之兴,不顾警卫劝阻,下海搏风斗浪。上岸后,毛泽东诗兴勃发,纵笔挥毫,写下《浪淘沙·北戴河》一词: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000多年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等大众传媒积结的“冤案”,没有大众传媒乃至文学、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的“洗雪”,是不可能还曹操以“清白”的。陈寿的《三国志》虽然记载了一个相对较为真实的曹操,但千百年来曹操的形象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依然没有脱离《三国演义》中“多疑”“奸诈”“篡汉”的形象。曹操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也好像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河南安阳考古发掘成果,确认安阳西高穴村的东汉大墓为曹操墓。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民众,都纷纷撰文发表见解,表达观点。上至学界,下至民间;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草根”网民,“逢人皆说曹操墓”。这一新闻发布会,犹如在往昔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枚重磅炸弹,造成的冲击波是如此强烈,超过人们的想象。 在各种“声音”中,质疑之声尤为响亮。曹操及其墓穴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原本生性多疑的曹孟德,现在也让我们变得多疑起来。曹操当年曾经盗过别人的坟墓;自己又生性多疑;虽未称帝,但和做皇帝也没多大区别;再加上死后“七十二疑冢”之说,这些都让“曹操墓在哪里”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谈论的话题。人们苦苦追寻的曹操墓就是不出现。现在曹操高陵突然现身河南安阳的西高穴村,人们难免心中存有疑问。是真的吗?曹操墓真的在河南安阳?不会吧!在这种情况下,河南方面又被“逼”出来一个说明会。但即便是如此,人们的质疑之声依然不绝于耳。 但从安阳西高穴村东汉大墓的墓室规制、结构、出土文物以及追缴回来的文物,再结合《西门豹祠殿基记》、《鲁潜墓志》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来分析,至少笔者以为,这确是曹操的墓。 安阳西高穴村曹操高陵的发掘、规划、保护工作还在继续,人们对三国文化、对三国人物的喜爱也在继续升温。品味三国文化,解读三国人物,也必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0-05-19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