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流动的盛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徐鲁 参加讨论
◆岁月在流逝,爱情会改变,但是塞纳河水永远在蜜拉波桥下奔流。就像诗人阿波里奈所歌咏的那样,“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海明威也永远是在一代代读者生命中流动的“活水”,是一代代读者心中最美好的记忆。
    一
    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海明威为后来的写作者留下了许多足可效仿他的创作佳话。例如,为了保持作品在对话和叙事语言上的简练、明快和有力,他主张,作家都应该“站立着写作”;又如,他曾经提出了一个“冰山原则”,即作家的作品就好比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应该深藏在海水之下;当然,最重要的是,海明威用毕生的行动和创作,证实了一个在文学上永远有效的“强劲原则”:一位伟大的作家,必须拥有一种始终如一的、对生命和写作的热爱与激情……
    海明威的一生,也是敢于行动的一生。他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他曾独自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上了见习记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天在前线被炮弹炸成了重伤。他在当时寄回美国的一封家书里这样写道:“……你们不用为我担心,因为事实已经相当清楚地证明了,我是不会给打死的。受伤不要紧,我再受一次伤也无所谓,因为我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这场战争没有英雄人物。我们都愿意献出我们的身躯,可是入选的只有少数人,但这并不说明中选的人有什么特别的荣誉。他们只不过是运气好而已。我的身躯被选中,我觉得骄傲和高兴,但这对我来说,不该有什么额外的荣誉。我们想一想成千上万愿意献出身躯的青年们,所有的英雄都死了。真正的英雄是父母亲。死亡是一种非常容易的事情。我见过死亡,所以我真的明白,如果我死了,那对我来说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这是我所经历过的最简单不过的事情。”桀骜不驯、豪情干云的硬汉性格,从他青年时代起就显现得如此分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光,在他青春的身躯上烙下了如同玫瑰花一样值得骄傲的印痕。然而因为伤势不轻,他不得不回国休养一阵子。伤口刚刚愈合,他又去了加拿大多伦多市担任新闻记者。20年代的曙光初升之时,他就重返巴黎,开始了那段令他永难忘怀的“流动的盛宴”的日子。他在巴黎结识了美国意识流小说家、也是他的文学资助人和引路人斯坦因女士,以及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也就此开始。
    20年代里他除了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还出版了两部长篇:《太阳照常升起》(1926)和《永别了,武器》(1929)。这两部作品是海明威早期创作中的代表作。前者描写一群参加过世界大战的青年流落在巴黎的情景。他们精神苦闷,生活漫无目的,成天喝酒、钓鱼、看斗牛,有时堕入三角或多角恋爱,发生无谓的争吵。这种彷徨、空虚的情绪引起战后不少年轻人的共鸣,睿智的斯坦因女士把处在这种精神状态中的一群人称为“迷惘的一代”。海明威于是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20年代末,海明威告别了巴黎,也告别了他浪漫轻狂的青春时光。他后来在自己的回忆录《流动的盛宴》中把最后一章题为《巴黎的日子永远写不完》,他这样写道:“当年的巴黎一去不返,不过巴黎永远是巴黎。你变了,巴黎也变了。巴黎的生活永远写不完……不论我们怎么变,巴黎怎么变,也无论去巴黎有多么不容易,有多么困难,我们总还是要回到巴黎。巴黎总还值得眷恋,不管你带去什么都能得到回报。”巴黎之于海明威,是永远的精神之乡,而他的出生地美国,反而仿佛是他生命的异域。
    海明威回到美国后,一度居住在佛罗里达州。但他是一个一刻也不能停留的行动者。佛罗里达州美丽的田野,也不能挽留住他的脚步。他更愿意去西班牙看斗牛,去非洲的青山下打猎,去古巴的大海边钓鱼。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海明威三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出了剧本《第五纵队》,以及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是一个彻底的“行为主义作家”,他用自己的行动亲自参与支援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斗争。而在作品里,他塑造了一些终于摆脱了迷惘和悲观,敢于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英勇战斗、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反法西斯战士的形象。他也根据自己在非洲的生活见闻,写出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的雪》等著名作品。这个时期,他在一些以钓鱼、狩猎、拳击、斗牛为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他理想中的、甚至带有他的精神自传色彩的、性格刚毅和坚强的“硬汉”形象。
    二
    进入50年代,他写出了在世界小说史上堪称如金子一般灿烂夺目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由于这部小说中呈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的勇气和不屈的毅力,海明威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中的桑提亚哥,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他年轻时强健有力,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掰手腕,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到了晚年,他独自一人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茅棚里。有一个当地的孩子和他一起分担孤独的日子。桑提亚哥是一个孤独的行动者。每天早晨,他划着小船到有大鱼出没的墨西哥湾流去,但一到晚上他总是两手空空地回来。那个孩子很敬重、也很可怜这个老渔人。如果他自己没有挣到钱,就会靠乞讨甚至偷窃来让老人有足够的食物和新鲜的鱼饵。老人谦卑地接受着这个孩子的好意。晚餐时他们总会在一起谈论诸如在那些运气好的日子里一起捕获的大鱼,或是谈论美国的棒球比赛什么的。夜里,老人独自躺在海边的小棚屋里,经常梦见非洲和狮子……
    那是在出海后的第85天里,桑提亚哥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把小船划出了港口。快到中午时,一条马林鱼开始啃起一百米深处的那块鱼饵来了。根据钓丝的分量他知道那是一条大鱼。但是那条鱼并没有浮出水面,反而开始把小船拖着往西北方向跑。老人打起精神,斜挎在肩膀上的钓丝绷得紧紧的。他耐心地等待大鱼累乏下来。可是,倔强的、永不言败的老人被大鱼拖了整整一个晚上。他离开陆地越来越远了。第二天早上,这条鱼跃出了水面。这是一条他未曾见过的大马林鱼。不久,他又发现了跟随而来的鲨鱼。凶猛的鲨鱼狠狠地撕咬这条死马林鱼。老人用尽余力把鱼叉往鲨鱼身上扎去。鲨鱼带走了他的鱼叉,而且把马林鱼咬得残缺不全。日落时又有一些鲨鱼游过来了。……他双手磨破了皮在流着血,而游来的鲨鱼多得成了群。在暮色中,他望着地平线上尽头从哈瓦那那边发出的微弱的灯光,听着鲨鱼一次一次在啮咬马林鱼的尸体。他感到了极度的疲乏。他出海太远了,那些鲨鱼把他打败了。
    他知道,除了大马林鱼的空骨架之外,那些鲨鱼是什么也不会给他留下的。当他艰难地把小船划进小港,疲惫地登上沙滩时,岸上的灯火都已灭了。在朦胧之中,他只能辨认出那条马林鱼白色的脊背和竖着的尾巴。他进了自己的棚屋,一头倒在床上睡着了……
    早上,那个孩子发现他时他还躺着。这时候,一些渔民聚在那只小船的周围,对这条从头到尾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骨架啧啧称奇。整个下午,老人都在睡觉。那孩子就坐在他的床旁边。桑提亚哥又梦见了非洲的那些狮子……
    《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主义的颂歌,是一首人类坚强不屈的意志与毅力的赞美诗。海明威曾经说过:“这本书要描写的,是一个人的忍耐力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描写人的灵魂的尊严,而又没有把‘灵魂’二字用大写字母标示出来。”桑提亚哥独自在大海上与鲨鱼进行了长久的殊死搏斗和较量,尽管最终鱼肉被鲨鱼吃光了,但他的意志却没有丝毫减弱和损失。所以,即使在他失去了所有可以对付鲨鱼的武器之后,他仍然没有丝毫的恐惧和屈服,他说:“要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
    在这里,鲨鱼代表一切破坏性和毁灭性的力量,包括被人蔑视、缺乏自信以及悲观、绝望等性格弱点;而老人正相反,他代表着所有不可战胜的意志和力量:坚毅、自信、智慧、锲而不舍……或者还可以说,桑提亚哥就是海明威桀骜不驯的性格与永不屈服的精神的化身。
    晚年的海明威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重旧伤复发,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他用猎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饮弹自尽。他用自己的死,再次实践了另一条关于生命的“强劲原则”: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曾把自己20世纪20年代在巴黎度过的那段浪漫的青春岁月,称之为“流动的盛宴”。他为友人写过这样一段话:“假如你有幸在巴黎度过了青年时代,那么,在此后的生涯中,无论你走到哪里,巴黎都会在你心中,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后来,海明威的“粉丝”们把这段话做了如下的修改:假如你有幸在青年时代读过海明威的作品,那么,在此后的生涯中,无论走到哪里,这些作品都会留存在你的心中,因为,他的作品也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原载:《文学报>2011年8月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