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见过真正的獒。但央视的一档记录节目,曾播过一次獒的故事,那只獒,因为大家庭里的儿媳妇偶然的一个举动伤害了它,从此两者结下梁子,死活不认对方的账,闹出了不小的“家庭矛盾”,为了维护獒的家庭地位,公公不惜和儿媳妇翻脸而离家出走……最后,儿媳妇终于认识到了獒的忠诚和聪慧,发出了求解信号,獒也接受了她的歉意,安心被她牵着走在巷子里的情形,令人分外感动。 这份感动同样出现在了阅读网络小说《獒》的时候。现在网络上“标题党”横行,为一部长篇连载小说起一个字的书名,如果不是内容具备充分的自信,是很容易被埋没在比特海中的。而事实恰恰相反,《獒》在中文网络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所关注并成为阅读热点,也说明无论什么时候,那些真诚的文字都会为人们所发现和认识。阅读《獒》所得到的一个强烈信号是,这些都是作者曾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以作者质朴的文笔看,他尚且还不能够熟练地虚构这样一部长篇大作出来。 自小说开始,作者华文庸便对书中的绝对“女主角”赋予了不一样的情感。因为受伤痛困扰,“我”不得不从军队退役,退役前战友要介绍一个“女朋友”给他,她便是“我”退役后家也没回便去看的“黑子”,于是,作为一个特种兵的“我”和作为一只藏獒的“黑子”,就这样开始了相互认识、了解并且并肩作战的缘分,他们同样的勇敢善战,同样的忠诚善良,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共同品质,让人和动物之间拥有了无法用语言形容、也不必用语言形容的默契情感。 《獒》是一本快节奏的小说,没有拖泥带水的情感铺垫,也没有啰里啰嗦的台词对白,直接进入主题是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因此很奇异地具备了武侠小说的阅读感受。同武侠小说一样,频频出现的战斗场面充斥着这部小说的整体内容,能在几十万字的篇幅里,将獒与狼的争斗场面写得不重复、不乏味是相当困难的,但我刻意地查阅对比了一下,基本没有雷同的场景。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阅读快感——这也许就是网络文学的优势所在,文字的鲜活,永远是吸引网民的最大魅力。 以“狼、犬、獒”为主角的小说的流行,是当下网络阅读和传统出版耐人寻味的一个现象,总有人将它们的存在上升到探讨人与自然的高度上来,其实,这些小说不过是折射了这个时代人们身上所缺失的情感,即前面说过的勇敢、忠诚、善良、信任等等,我们从同类身上看不到这些优秀品质的存在,只好从动物身上去发现和寻找,这不免是这个时代的一大悲哀。《獒》在挖掘“獒”身上具备的优异品质上和以往作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时我会想,这样煽情的情感描写,是不是有些过头了,但转瞬又想,在你没有付出同样情感的时候,怎么可以去揣测地认为这种情感不存在呢? 《獒》中有一段深深打动了我,“头大、毛长,形如狮、体似虎,性格刚烈,力大勇猛,野性尚存,抗病力强。护领地,善攻击。对一切陌生人和入侵者有着强烈的敌意和杀伤力,但却对喂养它们的主人绝对忠诚和服从。”这段文字,让我看到的不是一头凶猛可怕的动物,而是一个憨态可掬的婴儿,一个认死理的傻哥们儿,一个可以将生命交于它保护的朋友……作为读者在读完《獒》之后,怎么会有点怅然若失的感觉? 原载:《北京晨报》2008-11-25 原载:《北京晨报》2008-11-25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