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当下散文文体亟需建构 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在青岛颁奖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何晶 参加讨论
5月17日,第四届在场主义散文奖颁奖典礼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举行。眉山市政协主席、文联主席、作协主席王影聪,青岛市副市长栾新,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审委员会名誉主席李玉祥、主席周闻道,评审专家孙绍振、周伦佑、范培松、陈剑晖、南帆,青岛市文联及作协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中国海洋大学的师生以及三十多家新闻媒体出席了颁奖典礼。
    以“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自由性”为重要维度的在场主义散文奖已经举办了四届,与前几届相比,本届评奖无论从申报数量、质量还是作者范围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整个华语散文2012年度最重要、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进入了评选视野,作者遍及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地区。其“民间性、独立性、文学性、权威性”的鲜明立场在受到各方关注的同时,也越来越得到作家评论家的认同。正如本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得主高尔泰在答谢词中提到的,“这是一个民间的奖项,代表着一种独立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道义立场。它的权威性和含金量,象征着在重重压力和干扰下,民间力量不可阻挡的成长”。他将自己的获奖看作是“来自历史漩涡中心的、对于边缘的关注和期望”。在这位美学学者看来,在场主义也是一种美学,“‘在场’而成为‘主义’,是一种开放的美学,一种创造性的、拓展思维空间和精神维度的导航。这个‘在场’之‘场’,不仅是力学的、语义的,也是行动的。它把写作视为参与,视为从时代的重心吸取能源”。
    作为在场主义散文奖两个重要的价值尺度,“在场精神”和“散文性”一直是其评判作品的依据。如何将深邃、厚重的思想与散文文体艺术特征相结合,在强调散文纯粹性的同时观照当下、介入现实?当下的散文标准是什么?散文文体又该如何建构?这都成了在场主义散文奖正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在场写作的当下意识”座谈会上,与会的评审专家与作家共同探讨了以上问题。
    “散文文体的建构,是当下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是艰巨的。”在评委孙绍振看来,现代散文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以抒情叙事为主要审美趋向的散文写作使得其道路越来越窄,散文的文体危机自那时候起就已经产生了。90年代余秋雨将历史的文化建构与批判纳入散文写作,散文中人文景观和历史的观照成为了重要突破,但这样的突破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散文文体的一种规范。而在场主义散文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和散文性,无疑为当下的散文文体建构提供了一种探索的可能。但是,孙绍振担忧的是:“如果片面地强调散文的思想性,思想性在散文中占很大的比重,与散文作为一种感性的审美价值之间就产生了一种矛盾,这种矛盾该如何解决?”在他看来,解决这个矛盾是当下散文超越前人达到新的历史高度的重要任务。
    另一位评委陈剑晖担忧的是,当下散文文体的边界并不明确:“是否小说、诗歌、戏剧之外的一切作品都属于散文?”在他看来,无论是古代的文史哲不分家、杂文学,还是五四时期的“文学散文”、“纯散文”的概念,都没有真正划定散文文体的边界。“我们是否能够将一切具有思想性的非小说诗歌戏剧文体的作品拉到散文的范畴中来?在我看来,这恰恰混淆了文体的界限,取消了散文文体的独特意义,某种程度上甚至退回到杂文学的时代,这是不可取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文体写作开始盛行,散文中吸收其他文体的元素丰富自身,但在陈剑晖看来,将其他元素无限包罗进散文写成长篇巨制的“大散文”,模糊了散文的界限,“必然会冲淡散文的情感,语言和意境也不会太考究了,这是对散文文体的破坏”。
    在评委范培松看来,关注散文文体的独特性更在于关注它的语言,如果语言的问题不解决,那么散文写作的道路将会越来越窄。他谈到一个现象,当下许多散文作家的写作,最初会让人眼前一亮,但随之却陷入了不断的自我重复中,他认为这就是没有解决语言的问题。“为什么周作人的散文至今读来仍然觉得好,就是因为他解决了语言的问题,他的散文‘有味’,好的散文一定是有味道的,没有味道的就是时文,缺乏韵味。”范培松将语言的修炼看作是当下散文介入生活的重要艺术手段,而恰恰当下很多人的写作不重视语言的问题,往往思想压过了语言,散文写作原地踏步,散文难以达到一个艺术的高度。
    “散文应该有严格的界定,它强调个人化、强调文字的优美、注重形象和叙事。”《今天》杂志编辑、作家徐晓这样界定散文文体。在她看来,散文首先要是个人化的,她十分推崇高尔泰《寻找家园》的原因也正在于此。“他的叙述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深处独特的情感。”徐晓认为,每个人都在介入生活,而思想的深浅也很难界定,唯有个人的感受是独特的,当一篇作品的文字、叙事、情感能够形象地传达出个人的感受并且感染他人时,那么它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也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由此她对在场主义散文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散文的界定是严格的,因而在提名的时候应该有一个范围的界定,时评、学术论文、政论、历史论文等等都应该排除在外。”
    在评委会主席周闻道看来,“在场性”和“散文性”是在场主义散文同时强调的,并不会因为作品的思想性而忽略了它的散文文体特征,建构起当下的散文文体也正是在场主义散文努力的方向。另外,据他介绍,明年是在场主义散文奖的第五年,到那时将会对前五届的在场主义散文奖进行一次小结,集中出版在场主义散文奖的成果:出版一部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建设及争鸣集,将每一届在场主义散文奖和提名奖的获奖作品加封重印,每届结集出版一部新锐奖获奖作品集,以及一部在场主义散文获奖作家作品深度访谈报道集。预计在明年的在场主义散文奖颁奖典礼上首发。
    原载:《文学报》2013年05月23日
    
    原载:《文学报》2013年05月2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