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中“辣子”词义分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孙华先 参加讨论

    《红楼梦》第三回王熙凤首次亮相时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贾母一番戏言,使王熙凤与“辣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知道王熙凤的人可能都知道这个“辣子”。《红楼梦辞典》、[1]《红楼梦语言词典》[2]和《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都收了这个“辣子”,解释也都差不多,视此“辣子”为“泼辣货”:凶悍或厉害的人。我们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准确。本文试图证明,“辣子”不是指凶悍或厉害的人,而是指丧失自尊、不顾羞耻地死气白赖、胡搅蛮缠的人,相当于所谓的“泼皮无赖”。
    词义的确定讲求概括性,要能像王引之在《经传释词》中所说的的那样,“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确定“辣子”的词义应该重视对“本文”的推敲,也要找到据以验之的“他卷”,以争取作出具有概括性的词义确定。所以,有助于我们分析该词词义的以下几种线索应该受到重视。
    (1) 贾母戏言中的“泼皮破落户”
    我们不应该忽视贾母的戏言中用“辣子”来解释的“泼皮破落户”——这个被“辣子”解释的“泼皮破落户”当然与“辣子”同义。“泼皮”是无赖的意思,那么,“破落户”呢?《红楼梦语言词典》认为这个“破落户”指作风泼辣蛮横的人;《红楼梦辞典》甚至认为是以“破落户”谐“泼辣货”音。这样处理在“验之他卷”时会遇到困难。在近代汉语中,“破落户”的用例较多,《红楼梦》中的“破落户”跟它们应该具有同一性。《辞源》等说这一“破落户”是指败家子弟之游荡无赖者。这一解释过于拘泥于其本义。在近代汉语的用例中,它常指原本无产可破的无赖者。所以,把“破落户”解释成泼皮无赖似乎更具有概括性。也就是说,“泼皮”和“破落户”是两个同义词,“泼皮破落户”就是“泼皮无赖”。
    在贾母面前,敢于在“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气氛中“放诞无礼”者,恐怕只有王熙凤一人。这正是王熙凤的一大特色:善于巧用看似不循规蹈矩的“放诞无礼”的方式承欢于贾母膝下。就上下文来看,认为贾母以“泼皮无赖”戏称之比认为贾母以“泼辣货”戏称之要贴切自然。因此,“辣子”的词义应该确定为“泼皮无赖”。
    (2)《儒林外史》中的“喇子”
    贾母明言“辣子”来自“南省”(南京一带),这不能不使人注意到大量使用了“南省”方言俗语的《儒林外史》中的那个“喇子”。该书第二十九回写到一个叫龙老三的角色,用耍无赖的方法讹骗钱物,书中称他作“喇子”。第四十一回也把那些想找借口敲诈沈琼枝的市井无赖称作“喇子”。这个“喇子”指泼皮无赖,当是很明显的。它和《红楼梦》中的“辣子”书写的是不是同一个词?应该是。《汉语大词典》等把这个“喇子”中的“喇”的声调注成上声,这似乎是认定“喇子”和“辣子”同一性的障碍。但是,认为“喇子”中的“喇”是上声的根据何在?“喇叭”的“喇”是上声、“哈喇子”的“喇”是阳平、“呼喇喇”的“喇”是阴平,这些都有活的语言事实作根据。“喇子”的“喇”似乎缺乏这样的注音根据。所以,这一音注并不足以影响我们对“辣子”和“喇子”的同一性的认定。相反,如果我们对“辣子”和“喇子”同一性的认定是可靠的,我们就可以据以认定“喇子”读如“辣子”,其中的“喇”字不应注为上声。一个有利于我们如此认定的事实是,《集韵》曷韵有一个朗达切的“喇”字,它跟“辣”在同一个小韵。可以认为“喇子”中的“喇”用的就是这个朗达切的“喇”。
    所以,“辣子”和“喇子”书写的应该是同一个词,“辣子”所指应该和“喇子”一样,是泼皮无赖。
    (3)章太炎等的“剌(辣)子”
    下面一则关于“辣子”的注浯中给出的材料很值得玩味:[3]
    辣子——同“剌子”。章太炎《新方言》卷三:“江宁谓人性很戾者为剌子。”王瀣批云:“今南京犹有此称,言无赖也。余按《五代史•汉高祖纪》,有‘此都军甚操剌’语,注云:‘俗谓勇猛为操剌。’是‘剌’讹‘辣’也。”清借山《京师百咏》:“南京风浇多辣子,北京俗悍有闯将。甘心作孽行狭斜,大胆过人逞伎俩。”这里是泼辣、厉害的意思,含有戏谑之意。
    章太炎以“人性很戾者”释“剌子”,是要把“剌子”与《说文》的“剌,戾也”挂起钩来。他在下文中进一步认为“剌子”的通言是“泼剌货”。[4]王瀣与之不同,是以“无赖”释“剌(辣)子”。王瀣把“剌(辣)”与“操剌”挂起钩来,应该是一种考“剌 (辣)”之源的思考,而不是他又有了往“勇猛”这个方向理解“剌(辣)子”的倾向。借山所咏,作为“辣子”的用例,很能说明问题。该诗把“辣子”和“闯将”对举:浇风熏陶出来的“辣子”的德行是“甘心作孽行狭斜”;凶悍之俗和过人的胆量归“闯将”所有,与“辣子”无缘。换言之,和“闯将”相对的“辣子”是自甘下贱的无耻之徒,而不是凶悍的“泼辣货”。章王二家给出了两个不同的观点,验之以借山提供的他卷,王说更为可取。
    借山之咏和王瀣之批支持着我们不同意章太炎对“剌子”一词的解释、不同意校注家“这里是泼辣、厉害的意思”的总结,使我们更加相信“辣子”应该解释为泼皮无赖。
    (4)“南省”的“辣子”以及有关线索
    贾母的戏言中已经明确指出,她所谓的“辣子”是“南省”的俗词儿。要在今天的“南省”寻找这个俗词儿,我们可以举出扬州评话《皮五辣子》,其中的“辣子”也是对善于“耍无赖”的主人公的戏称。还有扬剧《皮九辣子》,其中被称作“辣子”的人也颇为善于运用“泼皮无赖”式的行为方式(而不是凶悍的方式)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
    这两个“辣子”与《红楼梦》中的“辣子”应该具有亲源关系。
    在《红楼梦》的印本系统中,贾母指出“辣子”一词来自南京。章太炎和世居南京的王瀣都明确指出,他们所说的“剌 (辣)子”是南京方言词。借山在其诗中把“辣子”视为南京的“土特产”,可能其“辣子”也是用的南京方言词。现在的南京话中好像已经找不到这个“辣子”,但是有“赖子”一词,用来指泼皮无赖,而且常常带有戏谑色彩,像《红楼梦》中的“辣子”那样。“赖子”当然不是南京的“土特产”,它应该属于章太炎所谓的“通言”。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写到一个“高赖子”,并且描写了“赖子”一词:“俚俗语谓夺攘苟得无愧耻者为赖子,犹言无赖也。”[1][p859]如此使用的“赖子”跟我们所讨论的“辣(喇、剌)子”可谓语义相同。它们在语音方面关系也非常密切。赖字从贝剌声、喇字从口剌声、辣字从辛剌省声——“剌”是它们共用的声符。可能“辣(喇、剌)子”中的“辣(喇、剌)”和“赖子”中的“赖”原来是一个语素,后来在读音上发生分化,形成一对同源词。
    或许可以说,“辣子”只是“赖子”存在于南京一带的一种异读而已。
    上述的“辣(喇、剌)、赖”跟“癞”或许有语源联系。而“死皮赖脸”的“赖”跟“癞”的关系则显而易见:“死皮赖脸”应该得义于无脸皮可顾——脸皮已经因麻风病之类的原因而麻木不仁了。这个“赖(癞)”有恶疮、麻风、瘟疫之类的意思,常跟“死”连用。今南京方言中有一个词儿,其中有一个语素,读作“辣”,而从语义方面看,它明显同于“死皮赖脸”的“赖”。这个词儿就是“死猫辣狗”。要说一个贪吃者吃什么都毫无顾忌,在南京方言中就可以说:“这家伙,要吃不要命,死猫辣狗什么都敢吃。”“死猫辣狗”显然就是“死猫赖狗”,但是,南京话中说“辣”而不说“赖”。
    “死猫辣狗”之为“死猫赖狗”,应该可以作为“辣子”之为“赖子”的一个旁证。
    曹雪芹用“辣子”称王熙凤,可能是在追求一种语带双关的表达效果,让人们在“辣子”一词的原意之外联想到人物的性格特征——泼辣。但是,因为曹雪芹用的“辣子”是许多人不熟悉的“南省”方言词,所以许多人只能感觉到其“言外之意”——泼辣货,而感觉不到其“言内之意”——泼皮破落户,并且把感觉到的“言外之意”理解成“言内之意”。于是,“辣子”的词义就成了“泼辣货”。
    抄本系统中贾母的原话“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在印本系统中改成了“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如果把“辣子”理解成“泼辣货”,那么,只有这样修改,让贾母不说“泼皮破落户儿”而说“泼辣货”,才能显得文理通顺。这是不是此处异文形成的所以然?
    参考文献:
    [1]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5
    [2]周定一主编.红楼梦语言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曹雪芹著,启功等校注.红楼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79.
    [4]章炳麟.章氏丛书•新方言•释言[M].杭州:浙江图书馆,1919.
    [5]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平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74.
    编者按:
    读过《红楼梦》的人对“凤辣子”谁也不会陌生,《皮五辣子》也一定有不少人熟悉,可是有多少人想到把这两个“辣子”联系到一起?本文的作者想到了,而且还与方言里的“赖子”、“死皮赖脸”、“死猫辣狗”联系了起来,于别人熟视无睹之处作出了这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真是处处皆学问。文章虽也采用内证法证明“辣子”一词有“泼皮无赖”之义,但更注重从其他材料中找证据,如时代和地域相近的《儒林外史》、王瀣等人的诠释、今天南京方言的实证,等等。
    原载:《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原载:《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