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红楼梦》传世的120回全本,署名皆为“曹雪芹、高鹗著”。任何人也都知道,该书的后40回是高鹗续补的,高鹗亦因续写《红楼梦》而名垂文学史,成为红学研究的对象。 半个多世纪的红学研究,已使人们大致知道了高鹗的许多情况,但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却悬而未决:这就是高鹗是否系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的妹夫,他们之间是否为郎舅之亲?这个问题尽管在学术界有所争议,但多数人还是相信高鹗曾经娶过张问陶的四妹张筠。 认为高鹗是张问陶的妹夫,主要依据大约是以下几条: 1、他与张问陶同为乾隆五十三年(1788)顺天乡试举人,并同任嘉庆六年顺天乡试的房考,他们既为“同年”,相互之间亦有很密切的关系。 2、张问陶有一首赠高鹗的诗,见之于《船山诗草》——即很著名的《赠高兰墅鹗同年》,诗题下有“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的说明。 应当说,仅凭以上这两点依据,并不能断定高鹗就是张问陶的妹夫。郎舅之说是张问陶的另外一首诗引起的,即《冬日将谋乞假,出齐化门哭四妹张筠墓,妹适汉军高氏,丁未卒于京师》。 此悼妹诗共有四首,其中还有如下一些引人注目的句子:“死恋家山难瞑目,生逢罗刹早低眉”。“穷愁嫁女难为礼,宛转从夫亦可伤”。“未知绵惙留何语,侍婢扪心暗断肠。”毫无疑问,这些哀痛的诗句都清楚地表明张筠在夫家受到了虐待,甚至还隐约暗示她的死也是由此虐待所致。在张问陶的《戊申岁腊寓外舅赞善公宅感事有作》一诗中,也流露出同样的意思。 在诗末尾,又有刺目的小注一行:“四妹归汉军高氏,早殁。” 两次在悼亡妹的诗中提及“汉军高氏,而一查对高鹗的生平: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祖籍辽宁铁岭。约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左右,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冬至二十年之间,清兵入关后,流寓北京。据《国朝历科题名碑录》,知其为“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既然张问陶诗注中一再说“妹适汉军高氏”、“妹归汉军高氏”,那么顺理成章地这位“高氏”也就是高鹗了。因此,红学界多数人也就认为张问陶与高鹗确为郎舅之亲无疑,没有进一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了。
二
老实说,我从一开始就不相信高、张二位之间的姻亲关系。在拙著《红楼梦中的悬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一书中,我对此问题表明了如下的看法:“人们认为高鹗是张问陶的妹夫,其主要依据就是由此而来的——‘妹适汉军高氏’,这不是说得明明白白的吗?但是人们忽略了是‘汉军’中姓高的人多得很,为什么一定就是高鹗?而且就算高鹗是生于乾隆十八年,而他与张筠结婚时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此时他已经30岁,而张筠才18岁,又是去给高鹗作续弦,这在一般人家是可以的;然而张筠是清初相国的玄孙女,其父亲也曾为馆陶县令。像这样一位名门千金,又有文才,其兄还是当时的著名诗人,她怎么可能去做比她大10多岁的高鹗的续弦呢?而且张筠早夭,张问陶在乾隆五十三年和五十五年两次写诗哀悼她……这些诗句分明都说张筠在夫家受到了欺侮和虐待,因而早夭。以张筠的出身文才,以她哥哥张问陶与高鹗的‘同年’情谊,特别是以高鹗的文才感情,他似乎都不像虐待自己妻子的人。因此,认为高鹗是张问陶的妹夫,这个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当然,我的这一看法只是一种推论与分析,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高、张二人的关系,在学术界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并未达成共识。即使认定他俩是郎舅的论者,也感到许多问题无法自圆,如尚达翔先生在《高鹗生年考略》中,在推定高鹗的生年时,为了反驳“有人依据《送张竹雪归皖江》诗,将高鹗的生年定在乾隆三年”时,指出:“二是不大好理解张问陶的四妹张筠时当妙龄,何以要与年近半百的高鹗成亲。”于是他才将高的生年推定在“乾隆十五年到二十年之间”。但即便如此,尚先生也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名门千金,又有文才,做比她大十来岁的高鹗的续弦,已够委屈”。因此,硬要认定此种关系,无论于情于理,都有难于逾越的障碍、无法解决的困难。只是由于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过硬的证据,故此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罢了。在学术研究中,新材料的发现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最近我收到四川省蓬溪县政协胡传淮先生的前后四封来函和他所复印的族谱资料及他撰写的文章,终于使此问题水落石出,彻底解决了。现将胡传淮先生函中有关内容及所复印族谱资料移录如下: 1、1998年8月7日函: ……最近,我拜读了先生大作《红楼梦中的悬案》一书,深感先生治学严谨……先生大作中认为高鹗不是著名诗人张问陶的妹夫,这完全正确。因为从清代、民国所修《遂宁张氏族谱》上看,高鹗根本不是张筠之夫,张问陶四妹张筠的丈夫是镶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 ……张问陶高祖张鹏翮(1649—1725)为康熙、雍正时名臣,历官户部、刑部、礼部、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清史稿》有传;曾祖张懋诚(1667一1737),官至通政使、工部侍郎;祖父张勤望(1694—1757),官至山东登州知府;父张顾鉴(1721—1797),官至云南开化府知府。 张顾鉴有三子:张问安(1757一1815)、张问陶(1764一1814)、张问莱(1775—1838);有两女:长女适浙江归安监生潘本侃,次女张筠适镶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高扬曾之父为高瑛,曾任四川石柱厅同知)。 以上记载见于清光绪年间所修《遂宁张氏家乘》和民国年间所修《遂宁张氏族谱》卷一(该书今存)…… 这个叙述十分清楚,问题完全得到解决。但为慎重起见,我又致函胡传淮先生,请他将有关族谱资料复印一份寄我,以便掌握第一手材料,作进一步研究之用。承蒙他热心,很快于1998年9月3日寄来第二封信及复印的有关资料: 21998年9月3日函: ……现将《遂宁张氏族谱》中有关张问陶之妹夫高扬曾的记载,复印一份寄您,供先生写作论文时参考。另外还有张问陶等人撰写的《朝议公行述》一文,也涉及到高扬曾及其父高瑛,现抄录于另纸,提供给先生。 从以上族谱中可确知:张顾鉴有三子,即问安、问陶、问莱;有二女,长适浙江归安监生潘本侃,次适骧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这位“次女”即张筠。 在胡传淮先生抄寄来的张氏三兄弟撰写的《朝议公行述》(张顾鉴为朝议大夫)中载: 府君讳顾鉴,字镜千……女二人:长适湖州太学生潘本侃,江西南安府同知讳汝诚子;次适汉军高扬曾,四川石柱厅同知讳瑛子。(此文载民国13年《遂宁张氏族谱》卷四“行述”第58页) 由此资料中,又可得知高扬曾的父亲高瑛曾为四川石柱厅同知。如查阅清代《石柱厅志》职官中,或可掌握高瑛的籍贯及生平行状。
三
近百年来,在红学研究领域中,大多数人都相信高鹗与张问陶的姻亲关系,并写人论文中。这一资料的发现,使这一说法彻底崩溃,无可再议了。至此,红学研究中的这一悬案可以说彻底解决,可以划上句号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其功劳自然应当归于胡传淮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