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贾母生日”即康熙即位 第四十三回脂砚道:“看他写与宝钗作生日,后又偏写与凤姐作生日。阿凤何人也,岂不为彼之华诞大用一回笔墨哉?只是亏他如何想来。特写于宝钗之后,较姊妹胜而有余;于贾母之前,较诸父母相去不远。一部书中若一个一个只管写过生日,复成何文哉?故起用宝钗,盛用阿凤,终用贾母,各有妙文,各有妙景。余者诸人或一笔不写,或偶因一语带过,或丰或简,其情当理合,不表可知。岂必谆谆死笔按数而写众人之生日哉?迥不犯宝钗。” 第六十二回探春算各人生日,道:“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灯节后贾母与宝钗之生日,即指第二十二回之“宝钗生日”(正月二十一日),代指顺治元年(1644)顺治帝北京即位,“定鼎燕京”。第四十三回之“凤姐生日”(九月初二日),代指顺治二年(1645)清朝“初定天下”。(详见相关各回)本回之“贾母生日”,则代指顺治十八年(1661)康熙帝即位。 “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八月”,代指康熙八岁即位;康熙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即位于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三日”,代指康熙是顺治帝第三子。 因是“贾母八旬之庆”,故贾府庆祝八天,从七月二十八日到八月初五日,这八天实际上代指清朝入关取代朱明的历史。参加贾母寿宴之“北静王妃”代指北京朱明,“南安王太妃”代指南明。贾母只命宝钗、黛玉、探春、湘云、宝琴出见南安王太妃,是因为她们是明清双方的代表,薛宝钗代表清朝,林黛玉代表明朝,史湘云代表蒙古八旗,探春代表南明,宝琴代表台湾郑氏集团。第七十回贾母和王夫人命宝玉、探春、林黛玉、宝钗四人同凤姐去参加王子腾之女的婚礼,也是此意。 “其中湘云最熟,南安太妃因笑道:‘你在这里,听见我来了还不出来,还只等请去。我明儿和你叔叔算帐。’” 史湘云代表蒙古族,蒙元曾南下消灭南宋,如今蒙古八旗又随清军进攻南明,故对代表南明的南安太妃来说“湘云最熟”。 贾母因问送礼来的人家中共有几家有围屏,凤姐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内中只有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大红缎子缂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还有粤海将军邬家一架玻璃的还罢了。”贾母道:“既这样,这两架别动,好生搁着,我要送人的。” “江南甄家”代指南明。脂砚道:“好,一提甄家。盖真事将显,假事将尽。”意指此处之“围屏”也代指南明。 “共有十六家有围屏,十二架大的,四架小的炕屏。”南明前四个朝廷(弘光、隆武、鲁监国、邵武)在清军进攻下都是一触即溃,只有永历朝廷坚持了十六年。此处之“十六家”即代指永历朝廷之存续时间,从永历元年(1647)至永历十六年(1662)。其中所谓“十二架大的”,代指永历元年(1647)至永历十二年(1658)之间的“十二年”。永历十三年(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三路大军进攻云贵,次年永历帝亡命缅甸,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被吴三桂擒回缢杀于昆明。所以所谓“四架小的炕屏”,代指永历朝廷亡命缅甸后的四年,即从永历十三年(1659)到永历十六年(1662)。所谓“江南甄家一架大屏十二扇”,代指永历朝廷亡命缅甸前坚持抗清的十二年。永历朝廷早期,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等反正归明,大顺军余部联明抗清,掀起了第一个抗清高潮。后大西军孙可望、李定国等出滇抗清,郑成功、张煌言等在东南沿海抗清,掀起了第二个抗清高潮。“满床笏”和“百寿图”都指祝寿,犹如谓永历朝廷最后成了康熙登基之“头等”的礼物。 “粤海将军邬家”,代指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氏集团。“粤海”代指东南沿海;“邬” 通“坞”,水边建筑的停船或修造船只的地方,代指郑成功之水师。 在祝寿的众族人中,喜鸾和四姐儿得到贾母欢心。喜鸾和四姐儿代指南明四帝一监国,其中“四姐儿”代指前三帝一监国,“喜鸾”代指永历帝。“喜”即“徙”(见第七十回之“喜字”);“鸾”,凤凰的一种;“喜鸾”即迁移中的凤凰,代指一直处于逃亡状态之永历帝。永历帝曾说自己“披星戴月,流离惊窜,不可胜数”。 贾母道:“到园里各处女人们跟前嘱咐嘱咐,留下的喜姐儿和四姐儿虽然穷,也和家里的姑娘们是一样,大家照看经心些。我知道咱们家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未必把他两个放在眼里。”意指清廷告诫清军“骄兵必败”。鸳鸯道:“我说去罢,他们那里听他的话。”“李纨忙起身听了,就叫人把各处的头儿唤了一个来,令他们传与诸人知道。” 喜鸾对宝玉说:“等这里姐姐们果然都出了阁,横竖老太太、太太也寂寞,我来和你作伴儿”。意指喜鸾代指南明最后一帝之永历帝。李纨尤氏等道:“姑娘也别说呆话,难道你是不出门的?这话哄谁。”意谓永历朝廷就不覆亡了吗?“说的喜鸾低了头”,从而引出所谓“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本回回首脂砚道:“叙贾母开寿诞,与宁府祭宗祠是一样手笔,俱为五凤裁诏体。” 明清时期,每逢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都要在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举行隆重繁琐的颁诏仪式,再向全国颁发。《日下旧闻考》:“凡国家大庆,覃恩,宣诏书于门楼上,由垛口正中,承以朵云,设金凤衔而下焉。”故称“金凤颁诏”。午门也是颁诏的地方,皇帝在立春日赐春饼,端午日赐凉糕,重阳日赐花糕;每年腊月初一,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礼”;大军凯旋时举行“献俘礼”。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上有五座楼,又称“五凤楼”。所以脂砚之所谓“五凤裁诏”,实际上即指午门颁诏,意取“金凤颁诏”,借以点出本回之“贾母开寿诞”和第五十三回之“宁府祭宗祠”,都代指皇家庆典。“裁诏”,谓替皇帝起草诏书。 二、“尤氏”即南明时期之洪承畴 第五十八回贾母等为“老太妃”送殡,“两府无人,因此大家计议,家中无主,便报了尤氏产育,将他腾挪出来,协理荣宁两处事体”。 此处之尤氏即主要代指洪承畴。顺治二年(1645)多尔衮任命洪承畴为“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敕赐便宜行事。 顺治九年孔有德在桂林兵败自杀,同年十一月尼堪在衡阳阵亡,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清廷满洲贵族集团经过一番秘密商议,决定派遣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洪承畴以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名义总督军务,经略五省。(顾诚《南明史》)本回之尤氏即代指出任经略后的洪承畴。 贾母生日期间,尤氏在荣国府“白日间待客,晚间在园内李氏房中歇宿”。尤氏住进稻香村即表明尤氏代指降清明臣。 尤氏晚上见“园中正门与各处角门仍未关,犹吊着各色彩灯,因回头命小丫头叫该班的女人。”班房中没人,尤氏又命传管家的女人。不想两个婆子正分菜果,“又听见是东府里的奶奶”,谎说“管家奶奶们才散了”,又不愿去传,并说:“各家门,另家户,你有本事,排场你们那边人去。我们这边,你们还早些呢!”那丫鬟回来“气狠狠的把方才的话都说了出来”。尤氏在众人的劝慰之下,道:“不为老太太的千秋,我断不依。且放着就是了。”“周瑞家的”知道此事后过来安慰一番尤氏,又去回了凤姐,说:“这两个婆婆就是管家奶奶。”凤姐道:“等过了这几日,捆了送到那府里凭大嫂子开发,或是打几下子,或是开恩饶了他们,随他去就是了,什么大事。”“周瑞家的”却“立刻叫林之孝家的进来见大奶奶,一面又传人立刻捆起这两个婆子来,交到马圈里派人看守”。 洪承畴就任五省经略后,一边“调拨经略官兵”,将“山、陕、关、辽堪战兵丁”调往湖南前线,一边“树我之藩篱”,建设“五千里长边”,即建立一条从湖北到广西,穿过湖南常德、宝庆的千里防御线,将南明孙可望大西军部堵在云贵,等待战略转机,再进攻南明。此即尤氏之所谓“关园门”。顺治十三年(1656)九月,湖广总督祖泽远以才力不及降一级,解任回京。十一月,宁南靖寇大将军阿尔津因与经略洪承畴意见相左,急功冒进,干扰了洪承畴的战略部署,也被清廷调回北京。祖泽远和阿尔津等即代指不听尤氏之命、被“周瑞家的”捆起来的“两个婆子”。 将事情原委告知“林之孝家的”之赵姨娘,代指川东鄂西以大顺军余部为主力的“夔东十三家”,正处在清军和大西军之间,所以“赵姨娘原是好察听这些事的”。 “两个婆子”的两个七八岁的女儿来向“林之孝家的”求情,“林之孝家的”道:“你姐姐现给了那边太太作陪房费大娘的儿子,你走过去告诉你姐姐,叫亲家娘和太太一说,什么完不了的事!”一语提醒了一个,那一个还求。“林之孝家的”道:“他过去一说,自然都完了。没有个单放了他妈,又只打你妈的理。” “费婆子原是邢夫人的陪房”,这与凤姐之陪房“平儿”一样,都代指在关外早期降清(金)之明臣。费婆子求邢夫人跟凤姐说一声,“饶他这一次”,并夸大其词地说“我那亲家娘也是七八十岁的老婆子”。第二天邢夫人陪笑求凤姐放了那“两个婆子”,“当着众人给凤儿没脸”。 祖泽远是祖大寿侄子,崇祯年间随祖大寿投降皇太极,属于受清廷信任和重用的辽东汉人,而阿尔津本是满人。洪承畴是在满洲和亲信辽东将领遭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才受到清廷重用,清廷调走阿尔津和祖泽远等,只是对洪承畴表示信任的一种姿态。尤氏只是“东府里的奶奶”,即指洪承畴只是一般的降清明臣,不属于清廷之亲信。 “前日南安太妃来了,要见他姊妹,贾母又只令探春出来,迎春竟似有如无,自己(邢夫人)心内早已怨忿不乐,只是使不出来。” 此处意谓清廷只注重对付探春所代表的东南沿海之郑成功,而不注重迎春所代表的永历朝廷。意指清廷在用兵方向上有分歧。 此即所谓“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第五十九回也有所谓“关园门”:“荣府内赖大添派人丁上夜,将两处厅院都关了,一应出入人等,皆走西边小角门。日落时,便命关了仪门,不放人出入。园中前后东西角门亦皆关锁,只留王夫人大房之后常系他姊妹出入之门,东边通薛姨妈的角门,这两门因在内院,不必关锁。” 第五十九回之时代背景在永历早期(1647—1652),王夫人房后之门和东边通薛姨妈之角门,实际上是清军进攻永历朝廷和东南沿海之郑成功的通道。 第六十二回宝玉和宝钗从薛家院到大观园,“一进角门,宝钗便命婆子将门锁上,把钥匙要了自己拿着。宝玉忙说:‘这一道门何必关,又没多的人走。况且姨娘、姐姐、妹妹都在里头,倘或家去取什么,岂不费事。’宝钗笑道:‘小心没过逾的。你瞧你们那边,这几日七事八事,竟没有我们这边的人,可知是这门关的有功效了。若是开着,保不住那起人图顺脚,抄近路从这里走,拦谁的是?不如锁了,连妈和我也禁着些,大家别走。纵有了事,就赖不着这边的人了。’” 第六十二回之时代背景在康熙即位之顺治十八年(1661),宝钗锁上东南角门,代指清廷之“迁海”。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张煌言率领舟师展开的长江战役虽然在南京城下遭到了重大挫折,但这个战役的政治影响却不可低估。显示了郑成功、张煌言为首的东南沿海义师还拥有雄厚实力,特别是大江两岸缙绅百姓的群起响应,使清朝统治者不寒而栗,他们感到当务之急是不惜代价切断义师同各地居民的联系。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断然决定实行大规模的强制迁徙濒海居民的政策,史称“迁海”。 沿海迁界令发布以后,清廷于八月派出官员前往各省巡视“立界移民”。从这年九月起就随着钦差大臣的来到,各地雷厉风行地把濒海居民驱赶进内地。迁界的范围原则上包括了沿海各省,共有直隶、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六省。但迁海政策只是给沿海居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给清政府自身带来了重重困难,对郑成功父子领导的义师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威胁作用。(顾诚《南明史》) 本回尤氏之所谓“关园门”,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三、“潘又安”即永历帝朱由榔 司棋代指孙可望及其大西军。第二十七回司棋第一次亮相,即写其“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裙子”。第二十七回之时代背景在清军入关、南明建立之时,此处之司棋代指四川张献忠之大西军。第六十一回正式登场之司棋,则代指占据云贵之大西军余部孙可望。(详见第六十回之“钱槐”和第六十一回之“司棋”) 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二月,永历帝移跸贵州安龙府,成为孙可望的傀儡。永历帝密诏李定国救驾。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1656)三月,李定国将永历帝从安龙迎至昆明,以昆明为“滇都”。永历十一年(1657)八月,孙可望亲统大军进攻云南,九月兵败,逃奔湖南降清。孙可望发动叛乱和兵败降清,在清廷看来无异是天赐良机。十二月,清廷即下令三路进军西南。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五月,清方三路大军会师贵州。十二月,李定国放弃昆明。永历十三年(1659)正月,清军占领昆明。闰正月,永历帝在没有通知李定国等人的情况下,逃入缅甸。 本回鸳鸯晚间出大观园,“只见角门虚掩,犹未上闩”。因要小解,却意外发现司棋与其姑舅兄弟在“山石后大桂树阴下”幽会。司棋两人跪求鸳鸯,司棋哭道:“我们的性命,都在姐姐身上,只求姐姐超生要紧!”鸳鸯道:“你放心,我横竖不告诉一个人就是了。” 此处司棋之“姑舅兄弟”代指永历六年(1652)二月移跸安龙府后之永历帝朱由榔;司棋代指孙可望;鸳鸯代指清军。所谓“山石后大桂树阴下”,代指大西军占据之云贵。“大桂树”代指明桂王朱由榔,即永历帝,代指永历朝廷。 第七十二回司棋因“心内怀着鬼胎,茶饭无心,起坐恍惚”,忽然听说其“姑舅兄弟”逃跑了。“司棋听了,气个倒仰,因思道:‘纵是闹了出来,也该死在一处。他自为是男人,先就走了,可见是个没情意的。’因此又添了一层气。次日便觉心内不快,百般支持不住,一头睡倒,恹恹的成了大病。” 所谓司棋“心内怀着鬼胎”,意指孙可望欲逼永历帝“禅位”。司棋“姑舅兄弟”之逃走,代指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1656)永历帝被李定国从安龙迎至昆明。 对于孙可望来说,永历帝被李定国迎入昆明,不啻是当头一棒。因为李定国、刘文秀同自己一样曾是张献忠的养子,是大西军四大将领之一,地位原来就差不多,在将士中有很高的威信。永历帝被软禁于安龙时,朝廷军国大事实际上由他这位“监国”秦王一手握定。这时情况大为改观,永历帝在李定国、刘文秀支持下封爵拜官,权不由己。今后是改弦易辙听命于永历呢,还是维护自己的“国主”威权公开决裂呢?孙可望处于进退维谷之中。(顾诚《南明史》)此即所谓司棋“恹恹的成了大病”。 司棋道:“俗语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再过三二年,咱们都是要离这里的。俗语又说:‘浮萍尚有相逢日,人岂全无见面时。’倘或日后咱们遇见了,那时我又怎么报你的德行。”鸳鸯道:“正是这话。我又不是管事的人,何苦我坏你的声名,我白去献勤。况且这事我自己也不便开口向人说。你只放心。从此养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不许胡行乱作了。” 司棋之所谓“再过三二年咱们都是要离这里”,意指“三二年”后大西军将在清军的大举进攻下土崩瓦解。所谓“那时我又怎么报你的德行”,点出孙可望将降清。而鸳鸯之所以劝慰司棋,是因为清方错误地判断了大西军李定国等的动向。顺治十三年(1656)六月,洪承畴得到报告:“逆贼李定国差伪总兵吴之凤赍伪敕令旨到镇安,称伪永历已移驻云南省,李定国锡封伪晋王,即领贼众复图犯两粤等情,并抄录伪敕书到职。职细释来文,似孙、李二逆又有复合之势。”洪承畴一直在等待进攻云贵的时机,这一错误估计,使洪承畴陷入了绝望,向清廷上疏请准解任,回京调理。但次年洪承畴就等来好消息,即孙可望降清。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孙可望率军攻云南,兵败降清。 第七十二回鸳鸯顺路望候凤姐,平儿道:“只从上月行了经之后,这一个月竟淅淅沥沥的没有止住。这可是大病不是?”鸳鸯道:“嗳哟!依你这话,这可不成了血山崩了。” 凤姐之“下红”,代指清军进攻南明;“下红”之“红”喻朱明之“朱”。所谓“血山崩”则指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清廷大举进攻云贵。孙可望发动叛乱和兵败降清,在清廷看来无异是天赐良机,决定利用南明的内讧,一举荡平黔、滇,实现统一大业。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十二月,清廷命清军三路进军西南。 二人正说着,有人回:“方才朱大娘又来了。”平儿解释道:“就是官媒婆那朱嫂子。因有什么孙大人家来和咱们求亲,所以他这两日天天弄个帖子来赖死赖活。” 此处之“孙大人”代指吴三桂(详见第七十九回“孙绍祖”),“官媒婆朱嫂子”代指降清后之孙可望。“官媒婆”,旧时衙门中的女差役,承办择配女犯或官僚贵族之家放出婚配的女奴,还承担女犯的押解伴送等事;官媒婆也指以做媒为业的妇女。 所谓“官媒婆朱嫂子”“这两日天天弄个帖子来赖死赖活”,意指孙可望降清后再三上疏清廷,请求出兵云贵,代报“不世之仇”。 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九月,孙可望内讧兵败后火速派人送信给清方说:“李定国、刘文秀等大逆不道,荼毒生灵。可旺兴师问罪,反为所诱。乞代奏大清皇帝陛下,发铁骑一万,愿献滇、黔、蜀以归一统,更报不世之仇。”孙可望逃到湖南后就给清廷递上了“愿取三省上献,以大一统之盛事”的奏疏,他俨然以“国主”自居,把大西军称为“望兵”、西南抗清基地为“望土”,恬不知耻地把同系张献忠义子和大将的李定国、刘文秀说成是自己“恩拔”起来的人物,又把李定国等人反对他专横跋扈、帝制自为的措施说成“以奴叛主”。接着,他要求清廷发兵,“则滇黔蜀地愿尽入于皇上之版图,兵马将士愿咸奉皇上之军旅”。孙可望还特别提醒康熙,如不早作决策,“恐李逆(指定国)收聚望(指他自己)兵,踞占望土,则整顿既妥,动摇必难,他日皇上西顾之忧正未有艾”。为了取悦于清廷,孙可望不仅提供了永历朝廷军事机密等各方面的情况,献上了“滇黔地图”,还为清军进攻提供了一批熟悉地形的向导。(顾诚《南明史》) 所谓“孙大人求亲”,意指吴三桂上疏清廷建议大举进攻云贵永历朝廷。 孙可望与李定国内战之后,投向清朝,使永历政权遭到严重削弱,内部不稳,清朝乘机进兵,不失为一个难得的机会。三桂欲以此为己功,立即上疏:“孙、李治兵相攻,今可望投诚归化,变化之际,人心未定,大兵宜速进贵州。此卞庄刺虎之时也。”孙可望的请求,三桂的建议,引起世祖和廷臣们的重视,感到时机已成熟,决定出兵云贵,一举荡平南明永历政权。(李治亭《吴三桂大传》) 第七十四回点出司棋之姑表兄弟叫“潘又安”,“潘又安”则代指亡命缅甸之永历帝朱由榔。(详见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