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通过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情况和其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考证,得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其自身清高的性格受不了繁忙琐屑的官场事务的羁绊和受两晋时期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陶渊明;辞官;性格;隐逸思想 耿宝强先生在《阅读与写作》2003年第4期发表的《畏罪潜逃:陶渊明辞官新解读》。笔者认为,对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因为有经济问题而畏罪潜逃的证据有待商榷,遂在此提出几点看法。 第一,陶渊明“对官场的应酬,包括拜迎长官,应该早已习惯,为什么为唯独这次不肯拜迎督邮呢”?耿先生以此作为陶渊明是“有经济问题,最起码是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的证据之一。但耿先生并没有指出陶渊明以前拜迎长官的事,不能令人信服。 从耿文中的“应该”二字看,耿先生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事乃属主观臆断。在东晋时期,门阀制度森严,门阀氏族根本看不起“下品”或“乡里小人”。他们都以世袭门阀的高贵而自豪。陶渊明的家族虽不是门阀氏族,但作为新起的元勋贵族的阶级地位,可与当时最大的门阀氏族王家相抗衡,但其家族是少数民族,受到了当时门阀氏族的歧视。所以,陶渊明就越负自己的门第高贵。陶渊明解州祭酒(《宋书·百官志》记载,这个祭酒权职很大,居群僚之上),据逯钦立先生考证,陶渊明这次解职的真实原因是不屑于向门阀氏族王凝之这个五斗米道徒卑躬屈节。根据陶渊明的门第观念,我以为逯钦立先生的翻译更为恰当。逯钦立先生译为:“我过去不能对五斗米到道下腰鞠躬,今天还能诚诚恳恳地侍侯一个乡里小人”。据此,就能说明陶渊明为什么不向督邮鞠躬,因为督邮是寒门庶族。 再来看缪钺先生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一个人每月有五斗米就可以勉强吃饱饭了,再多的也不需要,我回去过田园生活,虽然劳苦些,还是可以够吃的,何必要做县令,逢迎长吏,“违己交病”呢?所以他在想弃官而去的时候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就如同说:“我不能为求一饱之故折腰向乡里小人”;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陶渊明骨子里的那种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再结合其写的《命子》:“悠悠我祖,爰自陶唐……”,更能看出陶渊明的门第观念甚为强烈。根据各传的叙述,想一想陶渊明迎官的情况:当督邮来的时候,陶渊明不想见但身居公府又不能不见,于是他身着便装前去应付。一个老于事故的县吏深知其中的厉害,便赶忙上前去提醒:“应束带见之”。县吏的提醒无疑是火上加油。但无论哪种说法,不拜督邮的原因都不是耿先生所说的那样“拜官应该早为习惯”。陶渊明归隐后: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曰:“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弘每令人候之……;陶渊明62岁时,贫病转剧,江州刺史檀道济馈公粱肉,麾而去之。这种麾而去之的斩钉截铁与彭泽任上掷冠弃禄的刚毅果断真可谓是交相辉映。照理说,在封建社会里,长官的到来对于平民百姓而言,无疑是诚惶诚恐,唯唯诺诺。陶渊明归隐后,与平民无异,他应该诚惶诚恐、唯唯诺诺的拜迎长官了,但他也没有拜,这里也可以看出陶渊明从骨子里透出一种傲气。其实我们从陶渊明以前的典籍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类似的情况,《后汉书.逸民传》曾记西汉末年逢萌的行事:“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尉行过亭,萌候迎拜谒,既而楯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哉’!遂去之长安学……即便驾归。连徵不起,以寿终”。只不过,陶渊明比逢萌更为甚者,干脆拜都不拜,归隐田园。由此可知,陶渊明不拜督邮是因为门第观念和“我性不狎世”。并不是因为有经济问题而不拜。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