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从“北姑之山”与“姑媱之山”看赵逵夫先生的考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熊人宽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赵逵夫先生说:〖可以肯定《抽思》中所说‘北姑’即‘北姑射之山’,其地在汉北。〗[P320];〖“北姑射之山”“其具体地望”,“当在今京山县一带大洪山区”〗。[P320];〖“高唐巫山应在江汉之间,并临近江岸。……先秦时楚国的巫山,即神话中说的南姑射之山,地处汉水以南,长江北岸。” 〗[P323];〖战国时楚人所说巫山,在汉水以南的云梦泽一带。〗[P322] 赵逵夫先生的这些论断均不能成立。
    关键词 《山海经》 姑射山 考证 《抽思》 北姑
    赵逵夫先生《屈原和他的时代》书中,有一篇《汉北云梦与屈原被放汉北任“掌梦”之职考》的论文,其中的“北姑之山”与“姑媱之山”这两段,在考证方面有些不当,且具有典型意义。故以此文与赵逵夫先生商榷。谬误不当之处请指正。
    一、自相矛盾
    
△赵逵夫先生说:〖可以肯定《抽思》中所说‘北姑’即‘北姑射之山’,其地在汉北。〗[P320];〖北姑实即《山海经》所谓“北姑射之山”。《东山经•东次二经》云: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又南行三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P319];〖“北姑射之山”“其具体地望”,“当在今京山县一带大洪山区”。〗[P320]
    大洪山在京山县以北近百里之处。与赵先生的:屈原“任掌梦之官,应驻云梦城”。“云梦城既今云梦县地”[P335] 不符合。
    更加说不过去的是。
    其一:《抽思》曰:“长濑湍流,溯江潭兮。狂顾南行”,屈原“狂顾南行”的起点当在“江潭”附近。赵逵夫先生考证:“江潭、汉南均在江陵以东的汉水边上”[P313];“则江潭其地在汉南。”[P342]
    从“汉南”的江潭,“狂顾南行”能奔到大洪山脚下的“北姑”吗?
    其二:△赵逵夫先生说:“北姑应距江潭不远……则江潭其地在汉南。这样看来,北姑应距汉南不远。”[P341--342]
    △又说:〖可以肯定《抽思》中所说“北姑”即“北姑射之山”,其地在汉北。关于其具体地望,根据汉北地形,当在今京山县一带大洪山区。〗[P320]
    ◇赵逵夫先生的这两个结论:“北姑在大洪山区”;“北姑应距汉南不远”。自相矛盾。
    (汉南距大洪山至少有二百里之遥,其间还隔有汉水。)
    二、不落实地
    
△赵逵夫先生说:〖则《庄子》中说的“姑射之山”,也即《山海经》中说的“姑媱之山”,《高唐赋》所说的“巫山”,应即“南姑射之山”。〗[P322];“高唐巫山应在江汉之间,并临近江岸。
    ……先秦时楚国的巫山,即神话中说的南姑射之山,地处汉水以南,长江北岸。”[P323]
    ◇但是,巫山(即南姑射之山)的“具体地望”,赵逵夫先生没有落实。
    因为不管是在地图上寻求,还是去实地踏勘,“汉水以南,长江北岸并没有《高唐赋》中的巫山(南姑射之山)”。故“南姑射之山”,至今还没落实到地面。
    三、削足适履
    △赵逵夫先生说:〖北姑实即《山海经》所谓“北姑射之山”。《东山经•东次二经》云:
    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又南行三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P319];〖可以肯定《抽思》中所说‘北姑’即‘北姑射之山’,其地在汉北。〗[P320]
    ◇请看《山海经》[2]《东山经•东次二经》原文: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P78]
    ◇赵逵夫先生把《山海经》中,不符合“汉北”地貌的“水(行)”以及“流沙百里”剪裁掉了。——这种剪裁,有“削足适履”之嫌。
    ○山海经专家王红旗《山海经与古代民族祭祀文化》曰:“《东山经》记有4条山脉,其方位大体在今日的山东、江苏一带,以及黄海和东海的诸岛屿(包括济州岛和日本的一些岛屿)。”
    ○历史地理专家谭其骧《求索时空》[P171]曰:“《东山经》西起山东泰山,东抵成山角(胡射山),北抵长山岛,南尽安徽濉河。”
    ◇故赵逵夫先生的“‘北姑射之山’,其地在汉北”之说,不能成立。
    四、思维混乱
    ◇赵逵夫先生书中从第319到321页用很多文字来叙述《山海经》中的:《东山经》“姑射之山”;姑射山”;“庄子藐姑射山”,是同一“列”山。
    又说:“《山海经》、《庄子》中所说“帝女”死而所化之神女,同宋玉《高唐赋》、《神女赋》所写巫山神女的形象也大体一致”。[P322]。
    [赵逵夫先生的这些描写,与袁珂《山海经校注》中叙述,如出一辙。]
    ◇赵逵夫先生若是把《山海经》看成可作地望考证的“地理著作”来引用,那就不能把分别在《山海经》中不同地域的“姑射之山”;“北姑射之山”;“南姑射之山”;“姑媱之山”;“列射姑”这五个带“姑”的山混为一谈。
    ◇假如这五个带“姑”的山是同一“列”山,而《山海经》却把它们分别放在《东山经》、《中山经》、《海内北经》。而且描述它们的地理环境、左邻右舍又各不相同。那么地理上如此混乱的《山海经》还能用来作证吗?
    ◇既要把《山海经》看成可作地望考证的“地理著作”引用,又承袭了袁珂《山海经校注》中“神话传说”的观点。——这好像在野外同时追逐两只兔子的人。
    五、“指鹿为马”
    △赵逵夫先生说:〖“先秦时楚人所说巫山,非今日长江三峡中的巫山。当时的楚王不可能到今日长江三峡中去游览,也不可能在那里立朝云之庙高唐之观。”……
    显然,战国时楚人所说巫山在云梦一带,故登云梦之台,可以望见立在巫山的高唐之观。……则战国时楚人所说巫山,在汉水以南的云梦泽一带。〗[P322]
    △赵逵夫先生说:〖《高唐赋》……写高唐一带地势云:
    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登巉巗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稸水。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上。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厉,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淫淫之溶。奔扬踊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
    可见高唐巫山应在江汉之间,并临近江岸。不然,不会有如此大的气势。其百谷俱集的状况,也与江汉两水之间的情形一致。〗[P323]
    ◇赵逵夫先生所引的,《高唐赋》中这些描写,不正是典型的三峡风貌吗?
    ◇《高唐赋》中,“仰视山巅,肃何千千。炫燿虹蜺,俯视峥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的高山深谷。“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淫淫之溶。奔扬踊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急流奔腾的滚滚长江。“与江汉两水之间”,低洼平原;江水宽缓;河道盘转。两者“的情形一致”吗?
    ◇赵逵夫先生把《高唐赋》中“高山深谷、急流奔腾”的描述,指认为“与江汉两水之间的情形一致”[P323]似乎有点“指鹿为马”的味道。
    六、含糊不清
    △赵逵夫先生说:〖可以肯定《抽思》中所说“北姑”即“北姑射之山”,其地在汉北。关于其具体地望,根据汉北地形,当在今京山县一带大洪山区。〗[P320]
    △赵逵夫先生还说过:〖“南山”为江汉间所实有地名,有地下出土资料为证。……在汉北是有一个山叫“南山”的。〗[P317]。
    其“南山”到底是在汉北呢?还是在“江汉间”呢?含糊不清。
    “南山”地望在那里呢?也不清。
    若是赵先生认定,“南山”也在汉北。那么,“南山”与“北姑(北姑射之山)”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是“南山”就是“北姑射之山”——只有一座山呢?
    还是“汉北”既有“南山”,又有“北姑射之山”——两座山并存呢?也含混不清。
    七、牵强附会
    
赵逵夫先生说:〖还说到“列姑射在海河州中”(《海内北经》)。《列子•黄帝篇》也说:“列姑射在海河州中”这个“海河州中”同帛书《相马经•大光破章故训传》“河州无树”云云如出一手。《诗•魏风•陟岵》毛传:“山无草木曰岵。”前引《山海经》中关于诸姑射之山(即“列姑射”)的记述,皆曰“无草木”,所以,在“海河州中”的列射之山,其“姑”应为“岵”字之借。这也就同帛书上的“河州无树”相符合。《山海经》同帛书上所说“河州”“海河州”,也即《国语•楚语》中“又有薮曰云连徒洲”的“云连徒洲”,都是称汉北云梦西部原隰草泽,那里的湖泊泽薮之中常常有大大小小的洲渚。〗[P320]
    在这里,赵逵夫先生把风马牛不相及的许多资料搅和在一起,说“都是称汉北云梦西部原隰草泽”。实在是牵强附会的典型。
    八、“时空挪移”
    “时空挪移”考证法,就是将不同时空之事物,以此时此地之事物,去证明彼时彼地之事物。这种考证,虽然不在本篇之内,但也是赵逵夫先生考证方法之一。——故此顺便介绍一下。
    △赵逵夫先生说:〖发汉中之甲兵,沿汉水一举占据五渚之地。《水经注•湘水注》言资,沅,澧,微“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汇大江,名之五渚。”《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则顷襄王元年秦对楚进行突然袭击,虽在二月,不是水行速度最快之时,但最多也只是五、六日,蜀地之甲兵可以直取郢都,汉中之甲兵可以占据洞庭五湖。〗[P432-433]
    这里,赵逵夫先生先引用郦道元《水经注》:资,沅,澧,微“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汇大江,名之五渚”[P432-433]),通过“时空挪移”,把北魏时代的大洞庭湖,去替代战国时代,与资、沅、澧、微尚未贯通的小洞庭湖。
    再把《戰國策•秦一》3.5<張儀說秦王>:“秦與荊人戰,大破荊,襲郢,取洞庭、五都、江南”[5 P498]。经过删改,再用“时空挪移”法,嫁接到《戰國策•燕二》<秦召燕王> :“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5 P768]
    在这里,赵逵夫先生連綴了《水经注》、《戰國策》<張儀說秦王>及<秦召燕王>之文,从而得到杂交的结论——“汉中之甲兵可以占据洞庭五湖”。
    《戰國策•燕二》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中的“五渚”,本来是汉水下游的“五渚”(鄂渚?),而不是“洞庭五湖”。这在《鄂君启舟节》中,也有旁证。“自鄂市:逾沽(湖),上汉,……”[《楚系青铜器研究》P343]。但是,经过赵逵夫先生的“时空挪移”,汉水下游的“五渚”(鄂渚?),就变为“洞庭五湖”了!
    请问,“汉中之甲兵”是怎么个走法,“最多也只是五、六日”,就“可以占据洞庭五湖”呢?
    再如:△赵逵夫先生说:〖《尚书•禹贡》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
    “云土”云地之陆陵。“云”本地名,春秋时“鄖”即因此得名。“梦”,楚人名泽中曰“梦”。云梦作为大泽最早在汉北,后逐渐南移。“乂”,治理。〗[P309]
    ◇赵逵夫先生用王逸解释《楚辞•招魂》之辞:“梦,泽中也。楚人名泽中曰梦中。”用来解释《禹贡》中的“梦”。用战国时代之事物,去解释夏禹时代之事物。也是“时空挪移考证”运用之例。
    “在学风浮燥,泡沫性‘创新’盛行的今天”[8],赵逵夫先生也不免有所沾染。
    主要参考资料:
    [1] 赵逵夫《屈原和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2版.
    [2] 《山海经》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3月
    [3] 袁珂《山海经校注》 http://chu.jznu.net/shanhaijingzhu/
    [4] 王红旗(重构)文集 http://www.comment-cn.net/whq/
    [5] 何建章《白话戰國策》岳麓书社1992年3月
    [6] 谭其骧:《求索时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
    [7] 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8] 赵逵夫:“目瞭形分,心敏理达——跋郭晋稀先生《诗辩新探》”2003年6月2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