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新世纪诗歌创作在沉静中流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江湖 参加讨论

     今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举行期间,诗刊社以“寻找艺术的真谛”、“诗与文化”等为题举行了一系列相关的诗歌座谈活动,大家在研讨时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新诗创作从作品到诗人队伍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并且体现出一些新质。
     说到新质体现在哪些方面,一些论者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朦胧诗”在新诗界独树一帜,之后又出现所谓的“第三代诗歌”和“口语化”写作。近几年来,尤其是在一些青年诗人那里,都试图走出上述诗歌写作的影子。经过对传统经验的重新整合,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他们的创作不是直抒胸怀,也不是追求单纯的象征意象,更不是纯口语式的,呈现出的似是一种混和语调。他们追求诗美,不规避崇高和悲剧感;他们也有苦恼,但一般不是大悲大难,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他们也有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忧患,但并不显沉重,表现出的是平静的思考;加之平白从容的叙述,既不显晦涩又不过分随意,读来多有一种亲切感。
    在肯定近年来新诗创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人们也谈到了一些应引起注意的问题。如有的论者提出了当下诗歌创作的存在着“三多”和“三少”,即少沉郁多轻软、少悲悯多欢娱和少继承多借鉴。而当下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激烈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冲突并不少见,但在不少青年诗人的作品中,总是少了“哀民生之多艰”,没有尖锐而沉重地触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性事件。这可能是诗人有意识地回避了。诗本应是社会最敏感的声音,不能割裂与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的血肉联系。
     大解、王夫刚、江一郎、牛庆国、李小洛等诗人也谈了他们的看法。诗人们认为,诗歌对于社会的介入从未像今天这样深,不仅是全方位介入,而且介入也十分到位。社会上存在的几乎都被诗人涉及到了。但即便如此,普遍认同感却下降,也许是在相互理解上发生了偏离。大家也在力求反映时代的心理,只是表现形式多为个人的感受。对于“自由”、“命运”、“悲悯”这样的主题,每个人所写的素材不一样,只能是从身边细微的人和事出发,把自己的内心那种刻骨铭心的感受记录下来。书写个人经验和个人的生命状态,不求物理真实,惟求心灵真实,可能更易于情感的表达和人们的接受。因为诗歌是人和人对话,而不是和神对话,不是虚无缥缈的。历史上李白的诗也可能就是写的个人感受,也可能就是写给几个人的,正是因为写得好,才会长久地流传开来。现实可能是模糊的、不稳定的,是介于历史和未来夹缝中的流变。如果近距离地书写现实,反而会给人产生一种陌生感。重要的是,诗人应该在追寻诗歌本质的同时,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并让读者从自己作品中悟出某种真理性的东西,从而完成对写作过程的穿越。
     吉狄马加认为,现在的诗坛确实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不同年龄段的诗人都在积极创作,也出现了不少好作品。但人们内心中还是对诗歌创作有更高的要求。在商业化时代,人类精神生活的缺失,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不少苦难,如今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发生着急剧变化。但科技发展带来的东西,有时却不一定和人们的期待成正比。这就使得人们在思索:当今时代,诗人究竟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诗歌应该凸现一种什么精神。诗歌历来是表达形而上精神追求的载体,不仅是诗人个体生命的体现,更要反映人类的普遍价值。就当下中国新诗创作而言,真正让人感动的作品还不多。如何写出像惠特曼那样,写出既是时代的,又是民族的且具有诗史品格的大气之作,对青年诗人还是个不小的考验。
     也有一些论者谈到,现在有的诗读起来很好,但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就要求诗人们在创作中还要在语言上下更大的功夫。评论家陈仲义说,诗歌其实是对精神和语言的历险。诗如同美,无法解释。其核心或本质无法全部占有,只有在某一部分、某一层面逐渐逼近。诗人应该选择好自己的突破点,在打动、撼动、触动或惊动读者上多下功夫。《扬子江》诗刊主编子川也谈到了自己编刊时的一些感受,认为一些诗写得不理想,主要是在细节做得不到位。
     评论家施战军认为,新诗要进一步发展,还必须注重对既往诗歌传统的继承。他说,有的诗人创作时总是自称要从我开始,对传统表现出一种抛弃到底的姿态,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诗人创作永远不会是从我开始的,传统的积累不会被彻底删除掉。我读了许多诗人写自然意象,发现都顶不过陈敬容的名句:“当一只青蛙在草丛间跳跃,/我们仿佛看见大地睒着眼睛。”要有一种历史贯穿意识,否则让诗歌有一个整体上的进步是非常难的。如果不知道天高地厚,你就很难知道你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诗人要做的是找到一个与历史上诗歌的互参系统以及和其他文体的互参系统,如小说、散文里的诗化倾向等。在今天,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是互融的。如果看到这一点,诗人的感情世界就会更加丰富。而一旦将这个互参系统抛弃掉,诗歌依然会是一个小气的存在,所谓的自由、飞翔等都无从谈起。
     “春天送你一首诗”的主要策划者林莽对记者说,活动期间举办的这些研讨活动对我们研读当下诗歌创作状况启发很大,也表征着“春天送你一首诗”在普及的基础上注重提高。现在的青年诗人创作起点都高,大家不甘于因循,都想有所突破,包括突破以往艺术规范和突破自己。他们的创作有时带有实验性,创作的艺术水准也不断提升。常常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思默想,一出手即达到一定高度。诗人所要做的,应该是脚踏实地的探索。至于诗歌今后会怎么样发展,谁也不好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诗应该是一直向前走的,即使出现和以前创作相似的情况,那也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原载:《文艺报》2006年5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