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艺评论工作,多年来我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甚至一些大胆的看法,随想随记,形成多篇文字,现不揣冒昧与浅陋,整理修改出来,请方家赐教,供领导参考,供同仁们指正与批评。 因 为这些思考与想法是片断的,甚至有一些可能是片面的,又是随意性杂记,其内容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个别内容还有少许交叉,故称“散论”。这些文字先后在中 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内部刊物《云南文艺阅评简报》中刊出过(刊出时文字有个别改动),但是,均未公开发表,现在看看,尚有一定现实意义,特从中选出四篇加以 订正与修改,并公开发表出来,供世人批评指正. 之一:我国为什么没有专业文艺评论家我说的专业文艺评论家,是指无官无职,无业无位,专靠写评论文章为生的人. 在 我的印象中,中国现当代似乎没有专业文艺评论家,没有专门端文艺评论碗、吃文艺评论饭的人,即使在文坛上非常活跃、非常有成效、非常有声誉和影响的一些评 论家,也并非专业文艺评论家,他们大多不是教授、编辑,就是研究员,或者是文艺职能部门的官员之类。这一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我想了一下,中国半个多 世纪以来,之所以一直没有专业文艺评论家,其原因有四: 一、在我国,搞评论不能养家糊口 在我国现当代,靠评论既养不活自己,更别想要养活家人。因为,中国的文艺评论历来不受重视。准确地说:只是口头重视,实际上不重视。其具体表现是:发表园 地少、稿费特别低、出版文艺评论集更难,即使出了,也无人重视,谁愿意干这只有播种而无收获,或收获甚少的工作? 二、在我国,客观环境不适宜搞评论 搞 评论,不受重视也罢了,但常常还会受到讥讽、欺辱。如:对作家、作品说好话,就有可能被讥讽为是“吹喇叭、抬轿子”;说作家、作品不足,又会被视为“抓辫 子、打棍子”;好话坏话都说一点,又会被嘲讽为:圆滑、事故、“卖润滑剂”,如此等等。所以评论家的唯一出路便是:不说话,或者少说话。要说,只好说两种 话:一种是说一些高深莫测、云里雾里、不着边际的话,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不仅不会受到讥讽,说不准还会获得一个“高水平”的赞誉;第二种是 说一些模棱两可、圆滑世故的话。这样,既可以明哲保身,又不会落下骂名,何乐而不为呢? 三、在我国,搞评论社会名声太差 在社会上,有这么一种看法:认为只有不会搞创作的人,才会去搞评论;搞评论是拼凑,搞创作是创造;搞评论是形而下,搞创作是形而上,等等。甚至还有人说: 评论家是由作家养活的,没有作家,评论家就会饿死。所以,一些本可以搞评论的人,如果不是上级指派的硬任务,或者哥们儿要求的“友情出演”,恐怕没有几个 人愿意一心一意、心甘情愿地去背这个十字架的。 四、在我国,多数评论家缺乏独立人格 中国现当代的文艺评论家,受政治与流行思潮影响太多、太大、太深;受友情影响太浓、太重,职业道德很不理想。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人,大多数都或多或少、或 明或暗、或者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政治与流行思潮的影响,文章的政治味太浓、时效性太强、侠义气太重、帮派气太多,缺乏真知灼见、个性话语、人格魅力、独特 创造。如此评论家,怎么能成为真正的评论家,怎么可能会长存文坛、产生深远博大的影响? 基于上述四种原因,要改善与发展文艺评论工作,实非易事。我个人认为:要真正改善与发展文艺评论工作,首先是要改善文艺评论工作的社会环境,要从深层次上 解决对文艺评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要重塑文艺评论工作的形象;要妥善解决评论与创作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评论工作者应大力加强自身的修炼,塑造自己 的美好、独立的人格与文德、文气、给社会、给作家留下美好的印象。若能如此,文艺评论工作的改善与发展,尚可指日可待。 之二: 文艺评论现状面面观 要改善、加强、发展文艺评论工作,首先应检审当前文艺理论与文艺评论的现状。就我观察,近年的文艺评论工作,有不少成绩,但也存在诸多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就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种不良的文艺评论现象: 一、“克里空”评论 有些文艺评论,名为“文艺评论”,实为没有文艺的文艺评论。评论工作者根本不认真阅读文本,只随便翻翻作品的前言后记、章节标题、或开端与结尾几页便妄加 评说,满篇尽是一些空话或者时尚词语。真正回到文本,认真研究文本,从中提出中肯意见的评论太少。有的更是装酷,勿视我国的文化传统与文化语境,乱搬西方 的名词术语,显摆各种主义,对我国文艺创作现状及其存在问题胡乱评说、乱贴标签。这种挂评论某部作品之名,行乱贴不着边际的,空泛的西式文艺理论标签为实 的文评,除了表明作者的无知或一知半解之外,无真正价值,于作者与读者均无助益。 二、广告式评论 有些文学评论与新闻报导、广告宣传无二,通篇除了内容复述、美言赞颂、胡乱吹捧之外,与所评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审美价值,毫无联系。对作品基本上 没有认真研究与思考,一看便是红包评论,即拿人钱财,替人销书,借“评论”为作者做广告,替作品搞推销。这种评论,是自伤评论家的人格与文格。 三、小视角评论 所谓“小视角”评论,就是说评论工作者站得不高、看得不远、思考不深,起点低、视域窄,太拘泥于作品的具体描写,除了照实复述原著的故事情节和基本内容 外,既无“评”,也无“论”。这种“评论”,缺乏理论思维,没有深入发掘,只不过是原著的内容提要,于作者与读者仍然无所补益。 四、人情评论 有些文学评论,大多因为文友、朋友、亲友、师友,或者领导、权贵等等出了书,要求“美言几句”而作。这种文评不是不可以写,如果实事求是,象鲁迅所说: “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于友人并非没有帮助,于读者也并非没有助益。事实并非如此。问题在于:评家只看人的地位、名气、官位、友情,而无视作品水平,脱 离文本实际、具体价值,一味拔高、一味吹捧、一味美饰。文章发表后,有自知之明的作者未必满意,而有识别能力的读者便会谴责评者的文德。 五、栽花评论 有些文艺评论,光栽“花”、不栽“刺”;只说好,不说坏。这并非完全碍于人情,大多是害怕搅入纷争。这些年来,有些作家养成了骄、娇二气,只准别人说好, 不准别人说坏,随说了他作品的不是,便会与你撕扯个没完没了。同时,在文坛之中又有形无形地形成了一些山头、圈子。各个山头与圈子中人难免“党同伐异”, 一旦见着不同意本圈之观点、批评本圈同仁之言辞,便不分青红皂白将别人划入“对方势力”范围,轻则驳难、反击;重则挞伐、攻击。本来,文坛中的正常论争是 好事,有利于文艺的繁荣与发展。但上述之举并非正常论争,而是无聊的团伙争斗。于是,一些评论工作者为了明哲保身,减少麻烦、避免无聊的争斗,只好光栽 “花”不栽“刺”了。 六、逆反式评论 有些文艺评论,属于“另类”,就是有意搜罗、扩大、延伸一部作品的不足与缺陷,然后摆出无限夸张的架势,以危言耸听之言词加以鞭挞、痛斥,让读者感到它是 十足的坏作品。乍看,俨然象是一棍子打死;细察,并非如此。原来是作者与评论者精心策划之举,评者与被评者,多为哥们儿。为何?因为今天的好作品如林,有 才华的作家成群,而一些平庸之辈的平浅之作极难出名,于是,便借用“三国演义”中的“苦肉计”,把作家与作品打出名。恰好,今天的读者之中,有一些人颇具 逆向思维,越是好评如潮的作品他越不看,专门寻找那些不好的、挨批判的作品读。这一招有时候还真灵,骂者与被骂者都能同时出名,还可能获得一定的销售回 报。这种文评,实在难于用一个准确、恰当的言词冠之,我姑且把它称为“周瑜打黄盖”式的评论,或逆反式评论。 文艺评论的现状还可以举出若干,现仅举六例,供有兴趣的朋友研究,以便促使我们的文艺评论逐渐走入正轨。 之三: 文艺评论应去“五媚”倡“五重”众所周知,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如鸟之双翼、 车之双轮、人之双臂,缺一不全,缺一不可。一手抓创作,一手抓评论,是历来文艺领导部门的两大任务。相对而言,文艺创作较文艺评论繁荣,文艺评论相对滞 后,原因众多,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文艺评论人员的观念存在某些误区,评论工作者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就时下的文艺评论而言,较为突出的是存在“五媚”与 “五轻”现象。要使文艺评论快速发展、全面繁荣,纵然有许多工作要做,“去五媚”、“倡五重”则是一项紧迫工作. 何为“去五媚”? 一、去“媚权势” 时下的文艺评论本来数量就不多,质量不高,但就见诸报刊的文评而言,为权势者歌咏较多,不论其权势者(“权”不单指政权,也有“文权”之类)的“讲 话”、“报告”、“作品”、“著作”,是否“上乘”,是否“创新”,是否“突破”,甚至是否是他自己所写、所作,几乎均是肯定、赞扬、褒奖。我绝不是说当 权者投身或侧身文艺有其成果不该评论,我是说不该不加选择与区别地有作则评,因为这会形成一个误区:有权就有文,有文就有文评。“权力”的重轻,与文章的 水平并非一事,官升文价一定涨,也并非规律。否则,一味取悦“权贵”,就是“文贿”。 二、去“媚钱财” 当代社会的不少文学评论已经成了商品交换,就是说,评论要有孔方兄,要有红包。评论家拿了人家的钱财,就不问作品的质量,尽讲美话、戴高帽,而不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这种风气,或者说评论工作者的这种“德行”,很不好,必须去除。 三、去“媚名人” 我们的文艺评论对“名人”关爱过多,对他们几乎是有作必评,有作必奖、有作必褒。其实,鲁迅早就说过,名人未必篇篇都是名作,句句都是名言,也应视其作品 的价值具体而论,不能见名人就顶礼膜拜、就点头称是,竭力赞颂与褒扬,还是“实事求是”为好。这于己于名人都好,于读者更好,不至于误导他们。 四、去“媚时俗” 就是说,有些评论,缺乏定见,见风使舵、跟风着笔,趋同趋时,缺乏独立人格于独立品位,一味媚俗。文艺评论家应跟上时代潮流,但不应跟时代俗流。媚俗之风不可长。文学评论可以趋时而不应媚时;应媚雅不应媚俗。这种评论,才会有较高的价值,较长的时效与生命。 五、去“媚友情” 我国是礼仪之邦,讲礼讲情,天经地义、人之常情。但文艺评论有自己的客观性标准,不能因礼俗、人情而舍去不顾。对友人作品当然可评,但不能降格以求,应与 非友人一视同仁,千万不能“党同伐异”。不问作品质量的优劣,见友人之作就吹抬,见异己之作就打杀,不公平之举难免招来读者的斥责与义愤。再说,这样的评 论,即丢文格,又伤友人,理应去除。应认真树立公平公正原则,树立文坛文评之正风。 “五媚”早去一天,文艺评论早健康一天。在去“五媚”的同时,还应倡导“五重”。 一、要重新人 就是说,文艺评论应用主要目光去关注新人新作,对新人好的新作,应多评论、多帮助、多指导、多提携,使他们快速健康成长,以增加文艺界的新鲜血液、新生 力量。新人,一般眼光新、视角新、生活基础扎实,又少受文坛成规陋习约束,往往有较强的生命力,是文坛的未来。因此,注意不注意、重视不重视文坛新人,不 仅仅是态度问题,而且是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为了文坛的长远健康发展,我们应充分重视新人。 二、要重未名 即认真重视目前尚未出名,但已经有较多较好力作问世的人,以及创作尚不丰硕,却有良好创作倾向与预期的人,帮助他们,为他们提供适当出名的机会,让更多 的同仁注视。当然,一旦他们出名,还要进行指导,接受文艺批评和读者的监督,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名利,走健康成长之路,正像鲁迅先生对待未成名作家那样:热 情关爱、认真指导、大力发现佳作或佳花的苗,勤浇水、多培土。 三、要重发现 所谓发现,就是说去从众多文艺新军中发现、发掘出有巨大潜质、潜能的作者,给予重点扶持、重点指导、重点帮助、重点培养,解放他们文艺创作的“生产力”, 使他们步履坚实、沉稳,逐渐成长为文艺大树。19世纪俄国文坛有一句名言,优秀的文艺评论家应“从文学的黑暗王国中发现出一线光明来”。今天已是一个春光 明媚的时代,我们要发现那些深藏在芳香泥土中的“星火”来,让它们把我们的文坛照耀得更加灿烂。 四、要重创新 就是说,要重视作家作品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表达方式的创新。文学创作,重在一个“创”字。就是要创造、开拓、发现、出新。鲁迅说:文学“以独创为 贵”,“依榜和模仿,绝不能产生真艺术”;周恩来也说:“文学总要有独创精神”。国画大师齐白石也曾说:“下笔要我有我法”、“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文学创作如果搞成文艺制作或者文艺制造,那是文艺和文艺家的悲哀。不论创作或文艺批评,其生命力均为创新。评论家的职责就是发 现,揭示作家的创新。 五、要重个性 就是说,评论家自己应使自己的评论具有个性。不论作品的选择、评论的视角、思维的模式、语言的应用、表达的方式,都应力求显出个性。既要选择有个性之作, 又要写出有个性之文。不要千篇一律、万部一腔,老是讲“五话”:老话、套话、大话、空话、假话。评论,应该讲出评论家的真心话,讲出个性话。这样的评论才 有价值,才有特色,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